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猪肺炎支原体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猪场中猪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和发病情况进行有效地病原学监测,本研究筛选国内外最常用且引用率最高的靶向16S rRNA基因的引物对作为检测猪肺炎支原体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制定临床猪肺组织样品、鼻拭子样品和肺泡灌洗液样品的标准化采集与处理方法,比较菌液样品、肺组织样品、鼻拭子样品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不同样品的不同DNA提取方法,验证PCR检测方法适用的临床样本范围。结果表明,对于菌液样品和鼻拭子样品可选用经济快速的水煮法,对于肺组织样品和肺泡灌洗液样品使用高效的试剂盒提取法。本研究表明,使用靶向16S rRNA基因的引物对进行PCR检测,可满足临床上对猪肺炎支原体快速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猪肺炎支原体 PCR 16S rRNA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三重测交群体解析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学基础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剖析控制穗部性状杂种优势数量性状位点(QTL)有助于加深杂种优势作用机制的理解,为杂种优势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根据三重测交交配设计方法组配了121个测交后代的三重测交(TTC)群体,并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穗部性状杂种优势进行了QTL分析。经检测,共发现13个主效QTLs。其中,穗长检测到2个QTL,穗粗检测到4个QTL,穗行数检测到1个QTL,行粒数检测到2个QTL,百粒质量检测到4个QTL。这些QTL分别分布于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10染色体上。QTL位点作用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超显性位点最多(10个),加性位点最少(2个),单位点可解释8.2%~23.3%的表型变异。对QTL位点上位性互作进一步剖分发现,穗粗、穗行数和百粒质量性状中存在9对不同位点的上位性互作,单位点可解释20.4%~35.3%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表明,加性、显性及两位点上位性互作是玉米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学基础。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杂种优势 三重测交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菌株P46和P97基因序列差异性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用于生产的3种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菌株(168株、RM48株、Z株)进行P46和P97R1R2基因序列分析,考察其保守性和差异。提取来源于四家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生产企业的疫苗株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DNAStar序列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和国际标准株J株、232株、7448株、7422株一起进行比对,分析3种疫苗菌株和4个标准株之间核苷酸及氨基酸差异。结果发现,疫苗株Z株、RM48株、168株的P46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与J株、232株相似性为99.1%,与7422株、7448株相似性为98.9%。疫苗株RM48株和Z株的P97R1R2基因序列相似性为100%;而与疫苗株168株相似性为97.5%;三个疫苗株与J株、232株、7448株、7422株的P97R1R2基因相似性仅为90.1%~93.6%,差异主要发生在R1区重复序列的次数上。本研究为临床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菌株的检测及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鉴定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支原体肺炎 猪肺炎支原体 疫苗株 P46基因 P97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鳞鲃的引进、驯化、繁育及研发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盐碱水域生产性能,引进了国外大型经济鱼类——大鳞鲃(Barbus capito)。文中报道了国外鲃类鱼(Barbel)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大鳞鲃引入我国后,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大鳞鲃在淡、咸水域养殖、繁育的主要技术参数,大鳞鲃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开发利用前景,旨在为大鳞鲃规模化养殖、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大鳞鲃 养殖技术参数 盐碱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夜蛾卵黄原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在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多克隆抗体,并检测甜菜夜蛾不同发育时期血淋巴中的Vg蛋白表达量变化,为进一步研究Vg转运与利用机制以及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方法】以羽化24 h的甜菜夜蛾雌成虫c 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甜菜夜蛾Vg基因片段,其包含vitellogenin-N结构功能区。将Vg目的片段连入pMD-19T载体后进行测序,利用DNAMAN软件分析该基因序列的准确性及编码蛋白的特性。将测序正确的Vg基因片段通过Nde Ⅰ和Xba Ⅰ限制性内切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Czn1。将重组表达载体pCzn1-Vg转入大肠杆菌Arctic Express,离心收集诱导表达的菌液,超声波破碎菌体沉淀,取上清液与沉淀进行SDS-PAGE检测,分析Vg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Vg重组蛋白,筛选最优表达条件。经Ni-NTA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了Vg重组蛋白,将该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Vg血清抗体。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的效价,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甜菜夜蛾雌虫不同发育阶段血淋巴中Vg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扩增所得Vg基因片段为2 091 bp,编码69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80.88 k D。通过大肠杆菌表达出的Vg重组蛋白相对分子量为80 k D,其大小与预期的Vg重组蛋白带大小相符合。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而在上清中表达量不明显。不同温度、不同浓度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Vg重组蛋白的结果显示温度为25℃,IPTG浓度为0.6 mmol·L~(-1)时,Vg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继续提高温度和IPTG浓度,对提高Vg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作用,且杂蛋白增多。新西兰白兔经4次免疫后,间接ELISA法检测表明,制备的兔抗Vg抗体具有较好的灵敏度,效价达到1﹕512 000。Western blot检测Vg蛋白在甜菜夜蛾不同发育阶段血淋巴中的表达,其杂交出的单一条带在180 k D左右。Vg蛋白在甜菜夜蛾雌蛹末期开始微弱表达。雌成虫羽化后血淋巴中Vg蛋白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呈动态变化,到羽化48 h表达量最高,随后降低。【结论】纯化获得了Vg重组蛋白,并明确了最优表达条件(温度为25℃,IPTG浓度为0.6 mmol·L~(-1));制备了高效价的甜菜夜蛾Vg多克隆抗体,明确了甜菜夜蛾Vg蛋白的表达规律。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卵黄原蛋白基因 原核表达 抗体制备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缓解稻麦轮作区小麦渍害胁迫的作用

土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麦轮作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粮食生产方式,然而在该地区季风气候的背景下,小麦生长季易发生渍害胁迫,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施用生物炭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方式,目前,已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开展应用研究,但定量评估施用生物炭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渍害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开展土柱和小区试验,研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稻麦轮作土壤和小麦生长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稻麦轮作土壤的容重。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也表明,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土壤水分向下迁移,可改善稻麦轮作土壤排水不畅的特点。同时,与未施用生物炭的处理相比,施用10 t hm-2生物炭能加快小麦出苗,促进小麦生长。播种后90 d的采样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处理下小麦株高、主根长和最后一片完全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根系特征显示,施用生物炭处理下的小麦主根长虽然显著高于对照,但2个处理间的总根长和总根面积却无显著差异。综上,施用生物炭能显著改善稻麦轮作土壤的排水条件,促进小麦前期生长,将有助于小麦在关键生育期抵御渍害胁迫。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生物炭 渍害胁迫 土壤物理性质 土柱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腌腊肉制品中13-HODE和9-HODE含量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腌腊肉制品中的13-羟基十八碳二烯酸(13-HODE)和9-羟基十八碳二烯酸(9-HODE)进行检测。腌腊肉制品中的13-HODE和9-HODE用甲醇提取,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以正己烷/异丙醇/乙酸(98∶2∶0.5,v/v/v)为流动相,在Lichrosorb Si 60(250×4.0 mm,5μm)色谱柱上分离,选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34 nm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HODE和9-HODE分别在0.5~20和1.0~12.5μ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R~2分别为0.9994和0.9990),检测限分别为0.075、0.15μg/g,定量限分别为0.25、0.5μg/g。不同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2%和86.0%。对14种腌腊肉制品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含有13-HODE和9-HODE,范围分别为:1.2~167.54和0.63~139.20μg/g。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普及,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可以满足腌腊肉制品中13-HODE和9-HODE含量的同时分析。

关键词: 亚油酸 腌腊肉制品 13-HODE 9-HODE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麦区10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氮(纯氮120 kg/ha)和高氮(纯氮280 kg/ha)2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并依据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氮肥敏感性分析。【结果】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施氮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高氮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提高,沉降值、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等品质指标也有增加趋势。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000以上。根据籽粒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程度,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分为氮敏感型(34个)、氮迟钝型(25个)和中间型(46个)三大类。15个生产应用弱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弱筋小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均可达到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的标准,其中宁麦9和扬麦15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不同施氮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宁麦13、鄂麦520、扬麦9号和宁麦20等品种对氮素较敏感。【结论】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差异,生产上应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品质与产量的协调和平衡。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籽粒品质 蛋白质含量 长江中下游麦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全量连续回流对稻秸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厌氧发酵沼气工程中合理的沼液回流可减少沼液排放量,降低后续沼液处置利用成本。以稻秸为底物,采用完全混合搅拌反应器(CSTR)半连续发酵方式,研究沼液全量连续回流对稻秸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旨在为明确沼液全量回流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机制、改进沼液全量回流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100%沼液回流条件下连续回流50 d时系统运行稳定,总固体(TS)产气率、挥发性固体(VS)产气率及容积产气率分别稳定在245 m L·g-1、300 m L·g-1及0.74 L·L-1·d-1。但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回流天数达85 d时,虽然发酵液pH值和沼气中φ(CH4)无明显变化,但系统产气效率明显受到抑制。产气受抑制阶段与产气稳定阶段相比,TS产气率、VS产气率及容积产气率分别下降到186 m L·g-1、226 m L·g-1及0.56 L·L-1·d-1,下降幅度达24%。进一步分析表明,沼液中ρ(NH4+-N)下降到185 mg·L-1,下降幅度为71%;主要金属离子总质量浓度增加到4.13 g·L-1,增加幅度为342%。初步判断沼液全量连续回用会因氮含量严重下降和盐分积累致系统产气量下降,但真实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沼液回流 厌氧发酵 水稻秸秆 沼气 完全混合搅拌反应器(CST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Viperin基因的克隆与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中国兽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离山羊外周血单核细胞,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Viperin基因完整阅读框。经BLAST分析,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序列的最高同源性均为99%。同时将不同物种(山羊、猪、人、小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N端结构域在不同物种间是高变区。然后,将目的基因酶切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阳性质粒分别被命名为pcDNA-g Vi HA和pcDNA-HAg Vi。使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000将重组质粒转染BHK21细胞,使用HA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重组蛋白均得到表达,荧光分布于细胞质中;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两个质粒转染后均可检测到分子量约为43 ku的条带。使用内质网标志物Calnexin抗体进行共聚焦检测,发现表达的Viperin蛋白与内质网存在共定位。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山羊Viperin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Viperin基因 序列分析 真核表达 亚细胞定位 山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