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菌丝培养期温度和时间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发菌室内菌丝培养期温度(15、16、17℃,分别记为低温LT、中温MT、高温HT)和时间(20~27 d)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培养过程中,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栽培瓶内培养料温度逐渐升高,栽培瓶内外温差最高可达4℃,HT的瓶内平均料温高于LT 3.16℃。菌丝培养22~27d后出菇,MT菌丝培养22d的产量最高(每瓶472.13g)。以MT每天培养温度总和为基准,分别通过延长和缩短LT和HT的培养时间,使三者温度总和相同,比较出菇产量,发现LT(23 d,每瓶465.69 g)和HT(20 d,每瓶393.94 g)平均产量均低于MT(22 d,每瓶472.13 g)。发菌室1~6 d为16℃、7~22 d为14℃的条件可以提高产量。


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制备及其对氯苯污染土壤修复作用
《生态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氯苯是有机化工行业重要的中间体和有机溶剂,经生产、运输过程泄漏以及末端违规排放而迁移至土壤,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氯苯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绿色高效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能耗低、绿色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其在污染土壤中的实践往往面临菌株存活能力差、降解效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生物炭可作为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微生物,但其性能常受到比表面积、官能团等因素制约.将硫酸铁、凹凸棒石和芦苇秸秆以 1?2?10 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在 500℃条件下无氧热解 2 h,对芦苇生物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对降解微生物的固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载体固定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W3的条件,制备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BFAT@W3),并将其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结果表明,经硫酸铁和凹凸棒石改性后的生物炭比表面积(210.7 m2·g-1)和孔体积(0.13 cm3·g-1)较高,官能团种类丰富.固定化降解微生物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温度 37℃、吸附时间 16 h、载体投加量 15 mg·mL-1,此条件下固定的有效活细胞浓度为 2.10×109 cell·g-1.在实际氯苯污染土壤中,投加比例为 3?100 的BFAT@W3 材料对氯苯去除率较高(83.4%),较相同比例的W3 提高了 18.6%.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3?100 的BFAT@W3 能有效增加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相较于同比例的W3 处理组分别提高了 41.3%和 36.7%,增强了降解微生物在土壤群落中的竞争优势.该研究通过制备性能良好的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菌剂,可为氯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灵芝水提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含量和肾功能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灵芝(Ganodermalucidum)水提物总糖、还原糖、多糖、蛋白质和核苷类物质含量及其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腺苷诱导肝细胞L-O2建立体外高尿酸细胞模型,研究灵芝水提物(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25、0.50、1.00 mg·mL-1)对肝细胞L-O2培养液中尿酸含量的影响;基于氧嗪酸钾联合酵母膏喂养建立高尿酸大鼠模型,采用灵芝水提物(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5、1.0和2.0 g·kg-1)灌胃大鼠,测定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血清和肾脏组织尿酸、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肝脏、肾脏组织,观察并测定细胞核质比。结果表明:0.25、0.50和1.00 mg·mL-1灵芝水提物对DPPH的清除率显著高于其对ABTS的清除率。与模型组比较,灵芝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肝细胞L-O2培养液中尿酸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中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肾脏中的尿酸含量显著增加;中、高剂量组肾脏组织细胞的核质比、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血清肌酐含量极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细胞的核质比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血清、肝脏组织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灵芝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双孢蘑菇集中供料、农民周年化栽培与循环农业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孢蘑菇集中供料带动农民周年化栽培作为循环农业的一种典型范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种有效路径。工厂化带动农民周年化栽培可以通过改善要素合理配置,在缓解都市农业劳动力和原材料紧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村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利用中国上海市2010—2023年双孢蘑菇产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产业发展现状(数量和质量)、生产模式(传统的和工厂化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工厂化模式相比传统模式,在技术应用、组织经营和市场销售方面更具有优势;工厂化集中供料模式发挥的分工优势,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工厂化集中供料带动农民周年化栽培模式是一种可持续性的都市循环农业模式的范例,也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不同比例黑木耳粉添加对优糖米熟粉冲调特性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含抗性淀粉的优糖稻熟米粉为原料,将黑木耳粉按照质量分数0%、5%、10%、15%、20%添加到优糖稻熟米粉中配成不同比例复合粉,研究不同添加量黑木耳粉对优糖米熟粉糊化特性、冲调特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黑木耳粉后,优糖米熟粉淀粉的峰值黏度、保持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随着黑木耳粉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黑木耳粉的添加量与复合粉的冲调特性成正比关系.特别是当添加量的质量比达到或超过10%时,复合粉的冲调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结块率有所增加,而润湿性则相应降低.黑木耳粉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米粉的吸水率,增强米粉吸水能力.此外,适当比例的黑木耳粉末能显著改善米粉消化性能.综合各项指标,质量分数10%~15%的黑木耳添加量是最佳选择,使米粉质感更佳,口感更佳.


中熟油桃新品种沪油桃019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沪油桃019是以幻想为母本、沪油桃018(瑞光3号×五月火)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熟油桃新品种,2021年获得上海市林木新品种证书。在上海地区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旬,近5 a(年)果实生育期为113~116 d,较沪油桃018晚熟23~24 d。花为蔷薇型,花瓣粉红色,花药橙红色,花粉量大,自花授粉结实率高。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果实两半部较对称,果皮底色黄色,着紫红色25%~50%。果肉黄色,近核处红色素含量中等,肉质致密,味甜,黏核。近5 a平均单果质量171.40 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2.74%,适宜在上海市郊桃产区推广种植。


小型猪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挖掘五指山猪、巴马猪、近交陆川猪和藏香猪中全基因组SSR,比较分析4个猪种中SSR分布特性并进行功能性SSR注释,为小型猪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利用提供分子标记。选取4个品种猪各15头,分别构建全基因组SSR文库并进行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统计不同类型SSR(双、三、四、五、六核苷酸)的数量、SSR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SSR的长度多态性并对功能性SSR进行注释,比较分析4个小型猪品种中全基因组的SSR特性。对猪参考基因组和4个猪种全基因组SSR统计发现,五指山猪中SSR的数量最多,巴马猪和近交陆川猪其次,藏香猪中最少,且每个品种中双、三、四核苷酸SSR的数量占比最多,与猪参考基因组中不同类型SSR的占比结果相似。SSR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显示,4个猪种中双、五核苷酸SSR中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相同,藏香猪中三、四核苷酸SSR中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与其他3个猪种不同,而六核苷酸SSR中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在4个猪种中完全不同。SSR的长度多态性分析表明,五指山猪、巴马猪、近交陆川猪和藏香猪中分别有19 957、14 099、20 671、14 120个长度多态性>1的SSR定位到猪参考基因组,其中,有2 518个SSR共同存在于4个品种中,而特异存在于4个猪种中的SSR分别有5 173、2 802、5 969、4 463个。此外,对SSR进行注释发现,多态性SSR可能影响FGF23、MYF6、IGF1R和LEPROT等与猪的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和调控区。本试验首次构建猪全基因组SSR文库并测序,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分析4个小型猪品种的SSR,揭示了不同小型猪品种间SSR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存在差异,并对品种间共有及特异的SSR进行挖掘和注释,发现了可能与小型猪的生长发育相关具有长度多态性的SSR。本研究挖掘得到的SSR补充了猪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和小型猪分子标记,建立的SSR分析方法可为不同物种、品种间SSR分析及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番茄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低温胁迫是作物栽培过程中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其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近年来,随着极端低温天气的频繁出现,番茄作为冷敏感作物,在栽培过程中经常遭受低温胁迫,进而影响其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植物遭受低温后会产生多种生理生化反应,并激活一系列复杂而又精准的调控机制来响应低温胁迫。因此,深入了解低温胁迫条件下番茄生命活动规律对抗冷性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番茄中应对冷胁迫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参与冷胁迫反应转录网络的转录因子和调节因子被逐渐解析。本研究结合前人结果,从生长发育、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以及分子机制等多个层面对番茄响应低温胁迫途径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番茄耐冷性种质资源的筛选以及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振荡-静置循环培养新策略提升灵芝三萜合成与菌丝体活性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灵芝作为历史悠久的食药两用型真菌,其药用价值主要源自灵芝三萜这一主要活性物质,灵芝三萜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本研究旨在建立高效液态发酵生产灵芝三萜的技术体系.针对传统深层发酵和振荡-静置两阶段培养的局限性,利用振荡-静置循环培养工艺,结合遗传算法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最佳培养方式为振荡2.8 d-静置7.3 d-振荡0.2 d-静置0.3 d.此条件下,灵芝三萜含量达到20.82 mg/g,灵芝酸得率为129.09 mg/L,与Z10J0相比提高了324.78%,且培养周期缩短至10.6 d.同时,该培养方式下菌丝体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液态发酵培养方式,可简化工艺流程、缩短发酵周期并有效改善传统培养方式的弊端;同时为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液态发酵 灵芝三萜 振荡-静置循环培养 人工神经网络 抗肿瘤活性 抗氧化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