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钾量对甜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甜玉米东甜3号、东甜4号为材料,研究钾素用量对甜玉米穗位叶蔗糖形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吐丝后穗位叶蔗糖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两个品种均以施钾肥150kg/hm2处理蔗糖含量最高,不施钾肥最低;穗位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变化与蔗糖含量变化一致;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的时期因品种而异,不同钾肥处理间酶活性高低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寒冷地区沼气池增保温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优选秸秆反应堆作为一种北方寒冷地区沼气池增温方法的工艺参数。[方法]以秸秆粒度、菌剂量、温度、料液比为试验参数,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当秸秆粒度1 mm,菌剂量0.5%,温度55℃,料液比1∶1时,单位容积产气率最高,达到1.1 m3/d。[结论]采用秸秆反应堆覆盖沼气池,不仅起到物理保温作用,而且将达到最佳发酵温度的秸秆加入沼气池中,可提高沼气池冬季产气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螟的化性类型与其主要特性的关系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吉林省东部、西部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和二化类型种群,研究玉米螟滞育与饲养温度的关系、自交后代和杂交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及在不同生态区的一代化蛹率。研究表明:人工累代饲养的两种化性类型玉米螟发育历期比较一致,但降低饲养温度后,滞育率则表现出明显不同,一化性类型玉米螟滞育率显著高于二化性类型。两种类型玉米螟人工饲养的后代,经诱导滞育后仍然存在滞育后发育历期上的差异,与其越冬代所具有的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相似。两种类型玉米螟杂交F1代滞育后发育历期特性的表现因双亲在杂交组合中的相互关系而异,正交与反交组合F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差异显著。在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3个生态区内,虽然相同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有较大区别,但在同一生态区内两种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仍具有显著差异,二化性类型玉米螟的化蛹率明显高于一化性类型。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化性类型 滞育率 滞育后发育历期 化蛹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素营养水平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水稻的磷高效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9号(CB9)和吉粳81(JJ81)2个粳稻品种为试材进行盆栽试验,各品种分别设5个磷肥水平(P0~P4),在灌浆期测定剑叶净光合速率、叶色值(SPAD)、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限制值等光合特性指标。[结果]CB9净光合速率在P3处达到最大,并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JJ81各处理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并在P4处达到最大。CB9和JJ81的SPAD值均在P3处达到最大;随施磷量的增加,2个品种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B9的胞间CO2浓度先降低后增加,而JJ81先增加后降低。2个品种的气孔限制值变化趋势均与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适当增施磷肥均能提高水稻剑叶光合特性,但2个品种间存在基因型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条件对嗜热链球菌ST1发酵乳粘度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一株产粘嗜热链球菌ST1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探讨了pH、温度、不同碳源和乳清浓缩蛋白(WPC)对嗜热链球菌ST1发酵脱脂乳粘度、酸度的影响。该菌株经活化,在全脂乳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采用结晶紫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菌体呈球形或卵形,链状分布,菌体表面没有荚膜。用ST1发酵10%脱脂乳,获得了不同发酵时间下表观粘度和滴定酸度的变化情况,优化出嗜热链球菌ST1发酵脱脂乳产粘的条件为:pH6·5,温度42℃,添加2%(w/v)蔗糖或0·5%(w/v)WPC392。
关键词: 嗜热链球菌ST1 发酵脱脂乳 粘度 滴定酸度 发酵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