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产凝乳酶黑曲霉JG的微波诱变育种研究
《中国酿造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微波辐照方法对产凝乳酶的黑曲霉JG进行诱变处理,在酪蛋白培养基上以凝乳圈直径为指标进行初筛,在基础固态发酵培养基上进行复筛,选育出具有遗传稳定性的突变株WB6-3、WB2-5,凝乳活力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5%和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选取撂荒、耕作10年、50年与100年的吉林黑土、新疆灰漠土和撂荒、耕作20年与100年江西红壤及其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的撂荒、CK、N、NP、NK、NPK、MNPK和1.5MNPK处理,研究长期耕作、定位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方法】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分离土壤0-20cm的土壤动物。【结果】共采集农田土壤动物26571只,其中大型土壤动物1632只、中小型土壤动物24939只,隶属4门5纲26目。弹尾目、膜翅目、蜱螨目为农田土壤动物中的优势类群。Kruskal-Wallis方差分析显示,长期耕作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间仅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均匀性差异显著(x均匀性(2)=6.045,P<0.05);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间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以及群落多样性差异性(x个体数(2)=17.26,x类群数(2)=14.03,x多样性(2)=15.61,P<0.001)。长期耕作条件下,土壤动物类群一般在撂荒处理中数量最多、耕作早期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最少;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撂荒、有机肥配施处理中最高。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影响不均衡,其中对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影响最大,对均匀性影响最小。研究时段,长期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农田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典型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农田主要土壤动物群落之间存在显著典型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全氮对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和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影响最大,而土壤有机质对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类群数和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土壤动物主要类群因素对由长期定位施肥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变化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与长期耕作与长期定位施肥有关。农田主要类群因素能够较好地预测长期定位施肥引起的土壤主要养分变化。
植物乳杆菌C21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修饰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和性质,采用乙醇沉淀、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rose CL-6B凝胶过滤层析方法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21SDM液体培养基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均一组分的胞外多糖,命名为PCPc。采用离子色谱和红外光谱法对其单糖组成和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PCPc主要由半乳糖和葡萄糖两种单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1:2。并对PCPc多糖进行化学修饰,获得了其硫酸化和磷酸化衍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地区玉米弯孢菌的致病性分化与RAPD分析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东北三省15个地区采集分离26个玉米弯孢菌菌株,通过鉴别寄主技术与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致病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弯孢菌在致病性与遗传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异,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未发现变异程度与菌株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直接关系。26个菌株的致病性分为5种类型,其中中等致病类型分布遍及东北三省,为优势致病类群;强致病类型分布在吉林省的白城市;弱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白山和梨树。用8个引物对供试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77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71个,多态性比例92.2%。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约0.71处共聚为4组,大多数致病性较强的菌株聚在一起,而弱致病株在相似系数相对较低时和其他菌株聚在一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及其影响要素,制定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技术和策略。【方法】系统采集了吉林省四平市部分区域内设施菜地、露天菜地、大田玉米地及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148个样品,分析了其Cr、Ni、Cu、As、Cd、Pb、Zn等重金属的含量,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结果】在研究区域内,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中Cr、Ni、Cu、As、Cd、Zn的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平均含量顺序均为:设施菜地>露天菜地>大田>林地,但对Pb含量的影响不显著。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设施菜地中Cr、Ni、Cu、As、Cd、Zn的累积最多,其次是露天菜地、大田玉米地,林地未出现累积。研究的7种重金属元素中以Cd的累积较严重,其次是Cu。其中设施菜地的Cd含量平均达0.467mg·kg-1,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II级标准(0.3mg·kg-1,6.5
甜菜制取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在不影响现有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前提下,利用"三北"地区边际性土地资源发展甜菜乙醇能源的生产潜力及提高甜菜抗逆性和可发酵糖的调控途径。介绍了甜菜原料预处理、发酵制取乙醇的高效菌株选育、发酵条件优化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甜菜酒精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情况。认为甜菜是一种抗盐碱性很强的能源作物,在生物乙醇生产中具有重要价值。指出了甜菜乙醇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利用边际性土地生产优质甜菜原料,且需稳定供应;高效低成本的发酵菌种选育;为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寻找出既环保又经济的利用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春玉米耐老化膜覆盖及留高茬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效应研究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及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和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在产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上均表现出较好的态势。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的增产优势明显,与均匀垄传统种植相比,产量增加15.56%,并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风蚀量降低562%和303%,田间养分损耗量明显下降。耐老化膜常年覆盖种植方式在东北地区是具有推广前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