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经济蟹类性腺脂质需求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蟹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水产珍品.蟹类性腺发育的水平决定了经济养殖品种的繁殖性能,并且成熟亲蟹的性腺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性腺发育过程中脂质的缺乏或不平衡会导致性腺发育不良,对亲蟹质量和繁殖性能均有较大影响.本文重点聚焦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同时兼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归纳了3种经济蟹类性腺发育不同时期脂质积累与转移的变化规律,在性腺发育氧化供能和内分泌调控方面的关键生理功能,以及饲料脂质摄入对性腺发育的影响,具体包括亲蟹的脂质需求量、不同脂质比例和适宜的来源3个方面.通过梳理总结,对蟹类亲体培育阶段脂质的需求提出建议,旨在通过营养调控提高亲蟹的性腺发育水平,促进养殖和苗种繁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蟹类;性腺成熟;脂质需求;繁殖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钙调磷酸酶基因calcineurin B表达量的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核心育种群体calcineurin B基因(FcCN-B)表达量的遗传变异水平,从2018年构建的G13群体中随机选取32个家系,每个家系随机选择20尾个体,分别放入20个网箱中(每个网箱包括32尾虾),限制饲料投喂量,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每尾虾神经节组织中FcCN-B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FcCN-B基因在个体水平上表达明显呈正偏态分布,均值(8.25)大于中位数(6.95),表明存在极大值个体;极差为43.48,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4.48倍,个体间表达量的变异系数为66.55%。家系间FcCN-B表达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19.31%),最大值仅为最小值的2.20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FcCN-B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利用个体动物模型结合系谱信息,获得FcCN-B基因表达量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60±0.13。这表明其在育种群体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遗传改良的潜力大。研究结果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理、改良其竞争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钙调神经磷酸酶B亚基基因 基因表达 遗传力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为15.60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45.55%和51.00%,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 (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2.30 kg/m3(每桶30尾鱼)和3.06 kg/m3(每桶40尾鱼).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56 d,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 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研究表明,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鳍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饲料蛋白 养殖密度 生长性能 氮排泄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PLC的南极磷虾脱壳加工设备船载中央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科学养鱼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发南极海域,南极磷虾捕捞船只越来越多;传统的船载南极磷虾加工脱壳设备往往依靠人力操作,导致其加工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如今使用船载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南极磷虾脱壳系统,可实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故障进行监督和安全控制;对电动机、水泵、压力机械等机械参数和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记录和打印,并且对南极磷虾脱壳加工设备的运行过程进行安全保护,以防止意外发生;可以为提高南极磷虾脱壳效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基于lacZ基因和pUC复制子的原核启动子报告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生物工程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原核启动子报告系统,以质粒pFLX107为骨架,通过多克隆位点替换和序列改造,构建出基于lacZ基因和pUC复制子的pFGH系列报告载体,然后以lacZ基因缺失株MC4100为宿主菌筛选背景活性最低的质粒作为最终的报告系统,并利用诱导型启动子araBAD和组成型启动子rpsM分别对其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所构建的pFGH系列质粒中,pFGH06的背景活性显著低于同系列其他质粒,在28℃培养条件下甚至显著低于低拷贝参考质粒pRCL的活性(P<0.01)。进一步的评估测试显示,质粒pFGH06可用于诱导型启动子或组成型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测定,且在模拟应用于启动子筛选时,通过蓝白斑筛选即可实现对目标启动子的完全识别。与已报道的原核启动子报告系统相比,pFGH06具有体积小、克隆位点多、背景活性可调、对启动子筛选识别效率高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报告基因 β-半乳糖苷酶 定点突变 启动子报告系统 pUC复制子 阿拉伯糖启动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吡虫啉的富集与残留消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吡虫啉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性,采用吡虫啉0.2 mg/L的剂量,对克氏原螯虾进行了室内暴露试验和田间残留消除试验,分别采集克氏原鳌虾、稻田底泥和田水样品,研究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吡虫啉的富集和残留消除情况。结果发现,室内暴露条件下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累积量大小依次为鳃组织>肌肉>血淋巴>肠道>肝胰脏。田间残留试验中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累积量表现为肌肉>肠道>鳃组织>血淋巴>肝胰脏,同时发现,田间试验下施药后28 d,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肌肉组织中的残留量为20.44μg/kg,吡虫啉在稻田水中降解率为97.54%,在底泥中的残留量为10.94μg/kg。为避免对非靶标生物克氏原螯虾产生危害,建议适当延长吡虫啉在稻田中的施药间隔期,在靠近养殖水体的稻田尤其是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应谨慎施药或建议使用其他替代药物。
关键词: 吡虫啉 克氏原螯虾(小龙虾)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农药富集 农药残留 食品安全 危害评价 残留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稚蚌的生长和发育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具有食用、育珠、净水及生物监测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淡水双壳贝类。为把握其早期生活史过程中形态变化、器官发育和生长速率的特征,本研究对从脱落后第1~30天稚蚌期的个体开展了连续性、系统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稚蚌1~30 d的生长过程中,铰合部的前缘和后缘向上突起,壳顶相对向内收缩,前端生长迅速、向外侧扩展,后端向腹缘方向生长,而腹缘相对向后端生长。第1天,稚蚌出现了斧足;第4天,内脏团较为明显;第10天,鳃清晰可见,前、后闭壳肌已经形成;第15天,肠道和心脏清晰可见;第20天,进水管和出水管形成;第25天以后,稚蚌的器官已经全部发育完成。壳长、壳高和年龄之间呈指数型相关关系,壳长与壳高之间呈正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可为背角无齿蚌的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以及有效开发、利用其为水污染监测专用指示生物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