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第二代抗草甘膦大豆PCR检测方法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转基因大豆Roundup RReady2YieldTM(RR2Y)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以lectin基因作为内参照基因,根据RR2Y外源插入片段5’端与植物基因组连接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RR2Y中特异性地扩增出223bp的预期产物。对该方法进行重现性、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出RR2Y转化体;将100%RR2Y基因组DNA用A3244基因组DNA进行梯度稀释,以100ngDNA为模板,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0.05%,约为40个起始模板拷贝;以RR2YDNA含量为10%、1%、0.1%的样品为模板,进行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假阴性率为0。结果表明:此方法适用于RR2Y的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
关键词: 转基因生物 Roundup RReady2YieldTM 转化体特异性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离子体处理对无壳南瓜种子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无壳南瓜种子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等离子体处理无壳南瓜种子。[结果]等离子体处理无壳南瓜种子,能明显提高种子幼苗期的根长、茎粗、干物重、株高、叶片数和结瓜期的座果率;使开花期、座果期和成熟期提前1~2 d;使瓜蔓长降低13.8~16.7 cm;比CK增产437.5~991.5 kg/hm2,增幅达18.7%~42.4%;比CK增值2 575~5 899元/hm2。[结论]等离子体处理的无壳南瓜种子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为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部分大豆品种(系)低聚糖含量分析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吉林省500份大豆品种(系)中的低聚糖含量(干基)。使用正相氨基柱分离、63%乙腈溶液洗脱、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以蔗糖、水苏糖和棉籽糖为标准品,加入乳糖为内标,计算大豆中低聚糖含量。蔗糖、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85%、100.34%和98.21%,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7~0.9996。测得500份大豆品种(系)中的低聚糖总量范围7.73%~13.46%,超过12%的品种(系)有49个。蔗糖含量范围3.42%~8.27%,棉籽糖含量范围0.41%~1.37%,水苏糖含量范围3.23%~4.8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原红牛IGF-I基因5′调控区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基因为多启动子基因,也是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肉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在克隆草原红牛IGF-I基因5′调控区1 954 bP的基因组序列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IGF-I 5′调控区的启动子结构;预测出评分在95分以上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有71个;分析结果没有发现CpG岛和TATA-box。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GF-I转录效率以及对草原红牛生长和肉用性状的影响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壤有机碳(SOC)物理分组与13C自然丰度相结合技术,研究了稻田长期(19 a)转换为旱地(玉米地)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响应特征,以及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周转和更新速率.结果表明,长期种植旱地作物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显著下降.相同历史背景下,稻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浓度分别比玉米田高76.7%和47.6%.水稻土包裹态颗粒有机质(oPOM)和矿物结合有机质(MOM)在土壤中的浓度均是玉米田的2倍,但游离态颗粒有机质(fPOM)差异不显著.稻田土壤oPOM和MOM自身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玉米地,fPOM则相反.特别是oPOM组分,稻田是玉米地的近6倍.表明水稻土团聚体保护碳的能力高于旱地.稻田转换为玉米地19 a后,各组分δ13C值显著升高.fPOM、oPOM和MOM中来自玉米新碳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4.6%、24.7%和19.0%,平均驻留时间(MRT)依次增大,分别达到24、67和90 a.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稻田土壤比旱地更具固碳潜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土壤中oPOM和MOM组分碳的富积.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农业部3个"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县(市)",以从事水稻种植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技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农技员及其对应指导农户的调查,深入分析基层农技员的推广行为。研究表明,推广单位性质、"三权"管理方式、推广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农技员的学历、职称和职务等个人特征均对基层农技员入户到村的推广行为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尿激酶原突变体在山羊乳汁中的表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携带人尿激酶原突变体cDNA的重组腺病毒,通过该腺病毒介导实现外源基因在山羊乳腺中表达。通过大肠杆菌内同源重组将人尿激酶原突变体cDNA插入到腺病毒载体中,经过293细胞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到泌乳山羊乳腺,收集感染后1~4天的乳汁,利用纤维蛋白溶圈试验、Western blot、ELISA检测乳清中尿激酶原突变体的表达。结果显示病毒注射后1~4天乳清中均可检测到尿激酶原的表达,其表达量可达0.41mg/ml。该方法可以实现重组蛋白在山羊乳腺的短期表达,可能是大规模生产临床医疗蛋白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华北春玉米区玉米品种对主要病害和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东华北春玉米区24份玉米主栽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鉴定。高抗和抗大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灰斑病品种11份,占参试品种的45.83%;高抗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品种16份,占参试品种的66.67%;高抗和抗丝黑穗病品种10份,占参试品种的41.67%;高抗和抗茎腐病品种18份,占参试品种的75.0%;高抗和抗玉米螟品种6份,占参试品种的25.0%。综合抗性评价筛选出广谱抗性品种9份,占所有参试品种的3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条件玉米株系间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NCⅡ设计,对选自国外玉米杂交种的5个不同株系(同一二环系)在不同密度环境条件下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5、6.0和7.5万株.hm-2密度下玉米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均较高,为116.4%、77.2%和48.7%,其杂种优势随密度增加而减小;这5个自选系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系统杂交,单株产量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在4.5、6.0和7.5万株.hm-2密度下选出的高杂种优势组合中,其所配组合分别占4/6、7/8和6/8;自选系和骨干系的一般配合力在不同密度下表现不同,同一自选系的特殊配合力在不同密度下表现亦不同;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在6.0和7.5万株.hm-2时变化趋势相近,呈显著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鼠胚胎着床相关基因中mir-21靶基因的初步验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microRNA靶位点预测网站结合小鼠胚胎着床芯片数据预测了mir-21的5个与着床相关的靶基因:Reck、F3、Upk1 b、Ggh、Tmed6,通过分别构建含有靶基因3′UTR的重组报告载体、pre-mir-21或/和mir-21inhibitor体外转染细胞、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初步确定mir-21的靶位点。pre-mir-21可显著降低转染上述5个重组载体的细胞内荧光素酶活性;mir-21 inhibitor可显著增加转染Reck、Upk1 b和Tmed63′UTR的重组载体的细胞内荧光素酶活性;pre-mir-21和mir-21 inhibitor共转染可分别显著增加转染含有Reck3′UTR、F33′UTR、Upk1 b3′UTR和Ggh3′UTR的重组载体的细胞内荧光素酶活性。Reck和Upk1b可能是mir-21的靶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