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豆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工厂化生产的豆酱SPM04和传统酿制的豆酱SPS06样品进行了初步的感官评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吸附并结合气质联用(GC-MS)的方法对两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61种,SPM04与SPS06豆酱分别为39种和38种,这些化合物包括醇2种、酸1种、醛7种、酮4种、酯13种、酚7种、烷烃8种、含氮杂环化合物5种、呋喃7种、以及其他化合物7种等10类;其中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安息香醛、风信子醛、苯乙醇、麦芽酚、2-乙酰基吡咯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8种化合物在两个样品同时检出,且含量相对比较高,分别占总的风味物质含量的43.1%和48.49%,对豆酱的风味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豆酱在色泽、气味和体态方面均优于工业化生产的豆酱。
关键词: 豆酱 感官评价 挥发性化合物 HS-SPME GC-MS


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的分布及农艺性状和抗病性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特性并发掘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资源,对保存的874份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从地理分布、农艺性状、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湖北省小麦种质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江汉平原麦区分布数量最多,而鄂西北山地麦区小麦资源最为富集,除东经112°74′至114°15′之间、北纬31°18′至32°09′之间和北纬29°37′以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匀;(2)供试小麦种质以具有长芒、白壳、红粒、弱冬性和中熟等性状为主,4个产量性状(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和4个品质性状(硬度、沉淀值、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指数高;(3)抗病性以对根腐病、黄矮病和条锈病抗性最强,而对赤霉、叶锈、秆锈及白粉病的抗性较差;(4)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株高>穗粒数>沉淀值>穗长>硬度>条锈病抗性=黄矮病抗性>根腐叶病抗性>成熟期>赤霉病抗性>根腐穗病抗性>冬春性>芒>壳色>白粉病抗性>粒色>叶锈病抗性>秆锈病抗性。


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巴西菇多糖提纯中的应用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在考察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巴西菇多糖提纯工艺影响的过程中,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提取原液稀释倍数、澄清剂用量、澄清剂絮凝温度对多糖损失率和蛋白脱除率的影响,进一步以多糖纯度为考察指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后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原液稀释倍数7.20,澄清剂用量7.44%,澄清剂絮凝温度57.23℃,此时,巴西菇多糖纯度为62.78%。
关键词: 巴西菇 多糖 II型ZTC1+1天然澄清剂 脱蛋白 提纯


施肥对杂交水稻广两优476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氮磷钾肥的施用对杂交水稻广两优476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对广两优476的分蘖能力影响十分明显,尤其在前期生长,对株高的影响则表现在中后期;磷对分蘖有促进作用,但对株高影响并不明显;施钾能明显促进分蘖和增加株高,但与施钾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在产量构成因子方面,氮和钾的影响比磷要大,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来影响产量。适宜的施肥量为N 120~240、P2O5 60~90、K2O 105~150 kg/hm2。
关键词: 杂交水稻广两优476 施肥 生长性状 产量构成因子


湖北省中稻展示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对湖北省中稻展示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全生育期和每穗总粒数,各性状间又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产量形成方向、大小不同的间接效应。因此在中稻生产中应注意各个性状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通过合理密植、肥水运筹保证有效穗数和穗子的适当大小,中后期巧施穗粒肥促进灌浆顺畅,保证粒重和增加结实率。在品种选育时应选择结实率高、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粒重偏大的性状。


菜用甘薯的特征特性与研究现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菜用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了菜用甘薯的栽培技术与育种工作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菜用甘薯的栽培技术措施和发展方向,从而为有效地提高菜用甘薯的种植效益提供技术参考。


多溴联苯醚在我国主要食物中的污染状况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PBDEs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等特点,除具有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等外,PBDEs还能诱导芳香烃受体,具有类二英毒性。国际上的研究表明饮食摄入是PB-DEs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已有研究中食品中PBDEs的污染浓度和指纹特征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以探讨我国主要食品中的PBDEs污染状况,并为政府对食品中PBDEs的污染状况管理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中国 食物污染


油桐品种五爪桐含油量及桐油质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结果显示,五爪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Shaw cv.Five fingernails tung]的桐油组分中含有63种成分,其中18种十八-6,9,12-三烯酸甲酯顺反异构体的α-桐酸的总含量达63.94%,(Z,Z,Z)十八-9,12,15-三烯酸甲酯的β-桐酸含量为8.62%,十八-9-烯酸甲酯含量为6.23%,(Z,Z)十八-9,12-二烯酸甲酯含量为8.05%,棕榈酸甲酯含量为3.30%,二十-11-烯酸甲酯含量为1.19%。五爪桐桐油总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99.04%,其中有21种不饱和脂肪酸,干性油含量为90.63%;其种仁含油量为62.89%,折光指数1.520 6,酸化值5.1 mg/g,碘化值165 mg/g,皂化值190 mg/g,透明无异味,色泽0.1,密度0.937 6g/mL,热聚合时间446 s。五爪桐桐油脂肪酸因含β-桐酸高,桐油产品中有结晶析出,不能达到商品桐油的质量要求;但β-桐酸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显效的有效成分,含量高,有提取价值,可将它作为药用油桐树发展。


饲料发酵工艺对益生菌增殖及大肠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植物乳杆菌和大肠杆菌E.colik88为指示菌株,研究了饲料的液态转固态发酵与固态发酵两种工艺在20℃与30℃两种温度下的pH值变化及菌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30℃温度下,物料的酸度变化(pH值)比20℃温度时下降的速度快、幅度大;②在固态发酵过程中,液态转固态发酵的起始pH值低于固态发酵(P<0.05),但液态转固态发酵和固态发酵在发酵过程中pH值差异不显著(P>0.05);③在30℃的发酵温度下,乳酸细菌数呈先增值后下降趋势,但液态转固态发酵与固态发酵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④在液态转固态发酵工艺下,大肠杆菌E.colik88菌数呈直线下降趋势,而在固态发酵工艺下,大肠杆菌E.colik88菌数呈先升后降,证实液态转固态工艺对原料中大肠杆菌直接产生抑菌作用。


优质西瓜新品种鄂西瓜15号的选育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鄂西瓜15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鄂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金大道种子有限公司以自交系WM213作母本,自交系WM235作父本配组而成的优质有子西瓜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果实发育时间28~30 d;果实长椭圆形,果皮墨绿色覆深墨绿色网状条带,皮厚0.9 cm左右;果肉大红色,中心糖含量12%左右,边糖含量9%左右;单瓜重2.5 kg左右,产量30 000~33 000 kg/hm2。2009~2010年参加了湖北省西瓜品种区域试验,2011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