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对不同虫态异色瓢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温度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各虫态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能力的影响,设定 18、23、28、33℃四个温度处理,测定不同虫态(龄)异色瓢虫(1-4 龄幼虫和成虫)在不同猎物密度条件下对桃蚜的捕食量,并分析其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显示: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Ⅱ型.在18-33℃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量逐渐增加.在33℃条件下,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a/Th)最强,理论最大捕食量(1/Th)最高.同一温度下,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理论最大捕食量均表现为4 龄幼虫>成虫>3 龄幼虫>2 龄幼虫>1 龄幼虫.4 龄异色瓢虫幼虫在4 个温度处理下对桃蚜的理论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 90.909、200.000、333.333、500.000 头.各虫态异色瓢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各虫态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日最大捕食量和寻找效应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肉鸽肠道微生物菌群差异分析和抗生素耐药基因预测
《畜牧兽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宏基因组学深入分析上海某鸽场青年鸽(RP)和产鸽(LP)粪便样品的微生物菌群差异。结果显示,肉鸽肠道菌群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Firmicutes)、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RP组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n)、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含量显著高于LP组,而LP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属(Staphyloccus)、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库特氏菌属(Kurthia)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含量显著高于RP组。LEfSe分析显示,LP和RP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5个KEGG通路。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鉴定显示,肉鸽体内存在198种ARGs,其中多重耐药类ARGs流行率40%以上,说明该场肉鸽抗生素耐药情况较严重。本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健康养殖、抗生素耐药机制等提供了科学数据。


都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绿色生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Logit-ISM模型的实证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上海市510 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构建Logit-ISM模型,探究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绿色生产的因素,深入挖掘各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与层次结构.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生产行为有较强的倾向性;在影响绿色生产行为的3 个层次因素中,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的地理标志呈显著负向影响,加工出售则相反;中层间接影响因素中的市场销售问题、绿色生产认知、收购商质量要求、绿色技术掌握、政府补贴和经营主体类别呈显著正向影响;深层根源影响因素种植规模呈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了完善绿色技术推广培训体系、改善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和加强扶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绿色生产 行为选择 都市现代农业 Logit-ISM模型


上海市鲜食玉米育种现状及展望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2-2021 年上海市鲜食玉米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近 10 年上海市鲜食玉米审定品种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近10 年上海市共审定78 个鲜食玉米品种,企业是主要的育种力量,育成品种占比74.4%;年度间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鲜百粒重和出籽率变化不大,但品质和产量水平提高较快.新育成品种在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推动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今后需加强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创制优良亲本材料,选配强优势鲜食玉米品种.


节水抗旱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沪旱82S的选育与利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沪旱82S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利用沪旱3S(沪旱1S/青四矮)和沪旱5S(沪旱1S/黄华占)杂交,经上海和海南等多年异地交叉筛选,育成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其具有不育性稳定、不育起点温度较低、抗病性好、抗旱性强、稻米品质优(达部标3级)等特性,2018年10月通过了上海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田间鉴定.利用该不育系选配的两系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两优8200'通过2021年国家审定;配组的'旱两优8208'分别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江西省审定,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


化肥减施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化肥(F1)、减施20%化肥+微生物菌肥(F2)、减施30%化肥+微生物菌肥(F3)、减施50%化肥+微生物菌肥(F4),研究化肥减施对糯玉米'沪红糯1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F2处理的鲜穗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较CK分别增加2 388 kg/hm2、26 157.6元(人民币,下同)/hm2,增幅为18.41%、17.06%.与F1处理相比,F2、F3、F4处理降低了土壤pH和含盐量,降幅分别为6.3%、6.6%、7.8%和28.2%、31.1%、40.2%.F2处理的粗脂肪、粗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6.3%、6.6%,较CK显著提高9%和58.5%.综上,化肥减施+微生物菌肥处理可提高糯玉米产量、籽粒品质和经济效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F2处理效果较好.


香菇菌棒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香菇菌棒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各环节缺乏操作规范的产业问题,通过多年、多点、多平台技术研发、参数优化及产业化应用,形成了香菇菌棒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在现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涵盖了菌棒集约化生产过程中的厂区选址及布局、设施设备、品种选择、栽培基质、料棒制作、灭菌、冷却、接种、菌棒培养、菌棒贮存等环节的作业技术要求及香菇菌棒集约化生产模式的核心技术,并针对菌棒制作过程出现的微孔、胀袋、灭菌不彻底、污染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该研究可为促进适合我国现阶段香菇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缓释肥对鲜食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制适合上海地区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特点以及栽培习惯的缓控释肥,比较了不同施肥处理对上海地区鲜食玉米主栽品种'中糯2号'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的吸收量、氮肥的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均能显著改善玉米秃尖现象,增加穗长、穗粗、穗粒数、单穗重等,提高产量和果穗商品性.其中以N-P-K为26-6-10,缓释氮占50%,用量为900 kg/hm2的处理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相比,其干物质量增加16.16%,吸氮量增加16.95%,产量增加13.74%,穗长、穗粗、穗粒数分别增加15.86%、2.62%和10.27%.添加50%缓效氮的缓释肥不仅可减少2次后期追肥,还能显著提高鲜食玉米植株干物质量积累量、氮肥利用率、产量、经济效益等.


甜玉米RIL群体籽粒可溶性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玉米自交系SHL01和SHL03为亲本构建RIL群体,对乳熟期籽粒的葡萄糖、果糖、蔗糖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个QTL位点,位于玉米的2、6、7号染色体上,其中1个葡萄糖QTL为qGLU2,2个蔗糖QTL为qSUC6、qSUC7,解释表型变异的7.24%-15.30%,主效QTL qGLU2、qSUC6能够分别解释15.30%和10.80%表型变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葡萄糖、果糖、蔗糖性状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甜玉米甜味品质性状奠定基础.


高温胁迫对香菇菌丝体脂肪酸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菇是一种广泛栽培的食用菌,高温环境对其生长影响巨大。本试验借助GC-MS技术,测定了在37℃高温胁迫不同时间下(0, 4, 8, 12, 18和24 h),香菇菌株18和18N44菌丝体中脂肪酸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高温胁迫过程中,两个香菇菌株的脂肪酸种类均未发生改变,但总脂肪酸含量均逐渐降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两个菌株的主要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的占比持续升高,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的占比持续降低,并且耐高温菌株18N44的饱和脂肪酸占比要显著高于18 (高温胁迫24 h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香菇中饱和脂肪酸占比与其耐热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为耐高温香菇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