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品系及生长时间金线莲活性成分及挥发性物质比较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2个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主要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变化,为金线莲鉴别、筛选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小叶栽培品系土豪金以及大叶栽培品系大元宝为材料,分析评价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中的挥发性物质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结果]总酚含量以种植18个月大元宝最高(265.07 mg·kg?1),总黄酮和可溶性糖均以种植12个月土豪金最高(32.68 mg·g?1、27.71 mg·kg?1),可溶性蛋白则以种植18个月的土豪金最高(600.62 mg·g?1).通过SPME-GC-MS共检测到6种醇、8种醛、4种酮及2-戊基呋喃,其总量以种植24个月的大元宝最高,而组织培养6个月的土豪金和大元宝挥发性物质含量为栽培苗峰值的22.9%与16.7%.此外,通过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反)-2-己烯醛、辛醛、壬醛是土豪金关键挥发性物质,1-辛烯-3-醇、芳樟醇和β-紫罗兰酮是大元宝关键挥发性物质.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表明,通过挥发性物质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品系及生长时间金线莲.[结论]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差异显著,利用其活性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可区分不同品系及不同生长时间金线莲,这为建立适宜的质量控制体系鉴别金线莲以及筛选优质加工品种提供了依据.


基于全基因组的金针菇光受体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金针菇全基因组中鉴定到4个蓝光受体基因和1个红光受体基因。分别对5个基因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基因一级结构分析、保守结构分析、亚细胞定位预测以及跨膜区分析。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金针菇蓝光受体FfWC-1和红光受体FfPhy同时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其他3个光受体定位于细胞质中;跨膜区分析显示5个光受体都没有跨膜区。组织表达分析FfWC-1、FfWC-2和FfCry-DASH主要在成熟菌盖中表达,FfCpl和FfPhy主要在菌丝中表达。经蓝光处理和红光处理后,5个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金针菇基因组中未发现有VIVID基因和绿光受体基因。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金针菇乃至食用菌的光生物学特征提供了分子理论基础。


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小白菜生长及氮磷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比研究γ-聚谷氨酸(纯品)和发酵液作为微生物肥料,对蔬菜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化肥减施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筛选的γ-聚谷氨酸高产菌A-5及其发酵产物,开展盆栽试验.测定了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小白菜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计算肥料表观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Bacillus subtilis sp.A-5所生产的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均具有较好的促生增效效果;与减30%氮肥处理相比,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处理分别使小白菜产量增加20.19%和37.63%,后者促生效果更佳.在含有大量活性生产菌株的γ-聚谷氨酸发酵液处理下,N/P当季肥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γ-聚谷氨酸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Bacillus subtilis sp.A-5所产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促进小白菜生长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为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小白菜 芽孢杆菌 发酵 肥料利用率 经济效益


丁香酚和香芹酚对稻曲病菌的抑菌作用及田间防效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天然成分开发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新型抑菌剂,本文选取了丁香酚和香芹酚两种两种功能丰富、来源广泛的天然植物源萜类化合物,通过浓度梯度试验测定发现,两者均能显著抑制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0.2mmol/L的丁香酚和香芹酚对稻曲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2.53%和44.39%,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4.02%和72.24%。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两者均能破坏稻曲病菌菌丝的完整性。田间药效试验中两者均有效抑制水稻稻曲病发生,减少稻谷中稻曲菌素A积累。本研究应用丁香酚和香芹酚防治稻曲病和防控稻曲菌素A,初步解析了两者抑菌防毒机理,展现了两者具有的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丁香酚 香芹酚 稻曲病菌 稻曲病 稻曲菌素A 防控


3种稻田除草剂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效应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稻田常用除草剂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试验方法,研究氢氟草酯(茎叶除草剂)、五氟磺草胺(芽前除草剂)和氟酮磺草胺(芽前除草剂)3 种除草剂商品制剂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氢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6025 mg/L、40.6225 mg/L,氟酮磺草胺对克氏原螯虾的96h半致死浓度大于100 mg/L.3 种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氢氟草酯>五氟磺草胺>氟酮磺草胺,其中氢氟草酯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毒性等级为高毒,五氟磺草胺和氟酮磺草胺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均为低毒.研究认为,五氟磺草胺和氟酮磺草胺可在稻-虾共作生产中按常规剂量使用,而氢氟草酯按常规剂量(推荐使用最高剂量为0.2099 mg/L)使用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应注意施用方法和对施用剂量的控制.


异源表达莲脱水素基因NnRab18增强拟南芥胁迫耐受能力
《植物生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莲(Nelumbo nucifera)的种胚具有寿命长、抗逆性强的生理特征。本研究用莲种胚脱水过程中特异性富集的脱水素基因Nn Rab18遗传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探究其响应逆境胁迫的抗氧化功能。NnRab18基因全长972 bp, cDNA全长835 bp,包含444 bp编码序列,编码147个氨基酸残基; NnRab18蛋白属于LEA家族YSK2型脱水素。干旱、低温、渗透或高盐等单一逆境胁迫下, NnRab18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状态明显优于野生型,其根长提高27%~48%,莲座面积提升8%~33%,鲜重增加27%~92%。与野生型相比,胁迫下4种NnRab18转基因拟南芥的电解质渗漏率显著降低11%~38%;低温与渗透胁迫下膜脂过氧化程度显著下降19%~42%;干旱与低温胁迫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提高,在干旱胁迫下提升可达2.9~6倍;渗透胁迫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与35%;在渗透与高盐胁迫下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降低32%与79%,羟自由基(·OH)抑制能力分别提高21%与49%。相关性分析显示转基因拟南芥体内POD、GSH等抗氧化物质在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清除H2O2等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结果表明,胁迫下脱水素NnRab18可有效维持质膜完整性,提高清除活性氧组分的能力,从而提升拟南芥的胁迫耐受能力。


沪农系列灵芝新品种活性成分及免疫活性对比研究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相同条件下栽培获得的沪农系列7个不同品种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比较其总多糖、核苷、三萜和糖醇的含量、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以及刺激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总多糖含量在1.15%~5.11%之间,含量较高的3个品种由高到低为'沪农芝7号'(5.11%)、'沪农芝8号'(2.36%)、'沪农灵芝4号'(2.07%).不同灵芝品种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存在差异,'沪农灵芝4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3.38×106、4.24×106、4.38×103 g·mol-1的三个多糖组分,'沪农灵芝1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1×107和8.03×103 g·mol-1的两类多糖组分,'沪农芝7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0×105、6.20×103 g·mol-1的两个多糖组分,其余4个品种均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6×103~5.47×103)g·mol-1的多糖组分.7个灵芝新品种子实体中均含有胞苷、尿苷、鸟苷,其中'沪农灵芝4号'的总核苷含量最高(1456.5μg·g-1);总三萜的含量为2241.93~5123.54μg·g-1,最高的为'沪农灵芝1号'(5123.54μg·g-1);不同灵芝品种的糖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含有阿拉伯糖醇和甘露糖醇,赤藓糖醇含量较低,均低于0.9 mg·g-1.七种灵芝子实体的粗多糖浓度在50~500μg·mL-1范围内均能增强RAW 264.7巨噬细胞NO的释放量,其中'沪农灵芝5号'的活性最强.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系列灵芝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概念、理论与实践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对湿地重要性认知的提高,我国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备受关注.描述了近自然概念的由来,提出了近自然湿地的定义并辨析了其与人工湿地的主要区别.以太湖竺山湖湿地生态修复为例,介绍了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修复效果.在竺山湖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中,依次实施了水文水动力改善、基底形态营造、植物恢复、水生动物恢复、生物量管理等措施,具体包括:改善水体连通性和流动性,提高生境多样性和适宜性;基于5种基底形态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构建了多起伏型基底形态;根据土著适生、净化水质、兼顾景观等原则,筛选出21属35种土著湿地植物,设计并应用了2种植物配置模式;根据生态系统调控(EwE)模型对湿地食物网结构的分析结果,对水生植物收割量、鱼类及虾蟹类的种群数量提出了调控建议.生态修复后竺山湖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Ⅱ类(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大型水生植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竺山湖湿地生态修复效果验证了近自然生态修复方法的有效性,今后还需不断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丰富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及技术,并开展大规模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近自然湿地法 生态修复 基底形态 竺山湖湿地 太湖


灵芝子实体中等极性三萜的制备分离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压层析、中高压层析、制备薄层等多种层析方法,对灵芝子实体的中等极性三萜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8个化合物。依据核磁、质谱等波谱手段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分别鉴定为灵芝烯酸C (1)、3β,7β,12β-trihydroxy-11,15,23-trioxo-lanost-8,20-dien-26-oic acid (2)、灵芝酸C2(3)、赤芝酸N (4)、灵芝酸C6 (5)、赤芝酮B (6)、灵芝酸G (7)、灵芝酸δ (8)、灵芝烯酸B (9)、灵芝酸B(10)、灵芝烯酸H(11)、灵芝烯酸K(12)、灵芝酸LM2(13)、灵芝酸AM1(14)、灵芝酸K(15)、灵芝烯酸A (16)、赤芝酸E2 (17)、灵芝烯酸E (18)、灵芝酸Df (19)、灵芝酸H (20)、灵芝酸D1(21)、灵芝烯酸D(22)、灵芝酸A(23)、灵赤酸D(24)、灵芝酸D(25)、12β-acetoxy-7β-hydroxy-3,11,15,23-tetraoxo-5α-lanosta-8,20-dien-26-oicacid(26)、灵芝烯酸F(27)和灵芝酸B甲酯(28)。该结果为灵芝子实体中含有的三萜种类调查提供了依据,也为后续的活性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保障。


基于YOLOv4的稻田杂草目标检测算法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当前精准农业中智能除草设备工作时需要精确快速识别稻田杂草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4算法的稻田杂草检测方法.该方法参照PASCAL VOC数据集格式,构建了稻田杂草目标检测数据集,用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替原有的标准卷积,并将逆残差组件(Inverted Residual Unit,IRU)代替CSP-Darknet中的残差组件(Residual Unit,RU),使模型减少参数数量,提高了检测速度.此外,将用K-means算法聚类得到的边界框尺寸应用到各尺度网络层,在路径聚合网络(Path Aggregation Network,PANet)的自适应特征池输出后添加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噪声层,提高了模型检测精度.将改进的模型在GPU服务器上进行算法训练,并与原始YOLOv4算法进行模型性能的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比原始算法高出4%,达到97%;检测速度提高了12.1帧/s,达到60.3帧/s,改进效果明显.该算法具有实时性好、精度高、鲁棒性强的优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智能除草设备对稻田杂草的检测,极大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