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微滴数字PCR技术分析转基因大豆‘GE-J12’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种‘GE-J12’的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以该转化体的外源插入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的序列、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为靶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引物探针特异性进行鉴定,同时以大豆内标基因Lectin为参照,建立微滴数字PCR拷贝数检测体系。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只有以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才有扩增信号。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微滴数字PCR检测,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在基因组上的插入拷贝数均值分别为0.99和1.01。同时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拷贝数均值为1.00,验证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为纯合子,因此鉴定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基因在大豆基因组上为单拷贝插入,同时与Southern blot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一致。


利用微滴数字PCR技术分析转基因大豆'GE-J12'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种'GE-J12,的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以该转化体的外源插入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的序列、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为靶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引物探针特异性进行鉴定,同时以大豆内标基因Lectin为参照,建立微滴数字PCR拷贝数检测体系.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只有以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才有扩增信号.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微滴数字PCR检测,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在基因组上的插入拷贝数均值分别为0.99和1.01.同时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拷贝数均值为1.00,验证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为纯合子,因此鉴定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基因在大豆基因组上为单拷贝插入,同时与Southern blot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一致.


北方粳稻优化穗部性状和籼型血缘改良品质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入"十一五"以来,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为首的北方粳稻育种团队,以提高北方粳稻品质为主攻目标,以改良穗部性状为突破口,以调控籼型血缘为主要途径,在相关性状遗传与生理基础、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明确了直立穗型由一对显性基因EP1控制,表现穗节间缩短、枝梗数和穗粒数增多、着粒密度增大,在改善产量性状的同时影响外观和加工品质.研究发现,东北粳稻引进籼稻遗传背景,有利于提高产量潜力,但是对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带来负面效应.(2)首创水稻理想穗型概念,提出或改进颈穗弯曲度、穗型指数、维管束效率、一次枝梗效率、籼型频率等行之有效的选择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方优质高产粳稻理想穗型量化选择指标体系:颈穗弯曲度<40°、穗型指数>0.50、维管束效率≥0.75、一次枝梗效率≈1.0、一次枝梗数≥15、糙米率≥83%、整精米率≥68%、垩白粒率≤10%、食味值≥80;控制籼型频率在10%左右,有利于实现产量与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的协调统一.(3)系统总结归纳上述研究成果,创立了以优化穗部性状和籼型血缘为特色的北方粳稻品质改良理论与技术体系:选择优良籼粳交后代,以优质高产粳型种质资源进行回交或复交,通过定向选择优化籼型血缘提高食味品质,增加穗颈维管束数和一次枝梗数,选择二次枝梗上位优势型降低强弱势粒充实度差异,实现在保持产量水平基础上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同步改良.促进21世纪以来东北粳稻单产增加16.60%,面积增加96.88%,总产占全国的比例由9.51%提高到17.91%,实现了面积、单产和品质同步显著提升.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除草剂对滨海外来物种互化米草除控效果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入侵物种,对我国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筛选成本低、见效快的互花米草化学除控剂,本研究选取了草甘膦、草铵膦2种除草剂,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探讨除草剂剂量及复配对互花米草的除控效果,通过底栖生物白蛤(Mactra veneriformis)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培养模拟实验评价其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单一施用时草铵膦效果要优于草甘膦,最佳用量是药剂制造商推荐量的150%,但单一施用对互花米草致死率仅为20%;复配可以显著提高互花米草致死率、降低生物量,草甘膦、草铵膦复配处理的大田试验最佳用量为9450 mL/hm2、13500 mL/hm2,致死率可达90%.底栖生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所应用的剂量范围内,草甘膦和草铵膦对本土底栖生物致死率为0,在体内略有富集,但总体生态安全影响较小.本研究着重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化学除控方式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以期为今后互花米草的除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互花米草;化学除控;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


不同包装膜对鲜切土豆的保鲜效果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保鲜膜及可食性涂膜对鲜切土豆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土豆保鲜包装,延长货架期.以鲜切土豆为试材,分别使用PBAT/PLA、PE和蒸煮袋3种塑料膜包装,同时用海藻糖、普鲁兰多糖、海藻糖+普鲁兰多糖3种可食性涂膜处理,以无包装膜为对照,置于4℃下贮藏,测定鲜切土豆在贮藏期内的色差、褐变指数、失重率、感官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研究3种保鲜膜及3种可食性涂膜对鲜切土豆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塑料包装膜对降低鲜切土豆的失重率具有积极作用,在贮藏4 d后,CK组失重率高达26.46%,蒸煮袋包装处理组仅失重0.48%,PE组和PBAT/PLA组分别失重0.96%和7.66%,同时薄膜包装能显著延缓褐变、保持硬度、维持感官品质;可食性涂膜处理中,以海藻糖+普鲁兰多糖混合溶液涂膜处理对鲜切土豆的保鲜效果要优于单种糖处理.综上所述,不同包装膜对鲜切土豆均具有保鲜效果,能一定程度抑制鲜切土豆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其中塑料膜处理比可食性涂膜处理的保鲜效果更好,较CK组可延长鲜切土豆的货架期2 d以上.
关键词: PBAT/PLA复合膜;鲜切土豆;可食性涂膜;保鲜


水稻基因组任意区间InDel标记开发方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极端表型单株高通量测序的定位方法QTL-seq已成为植物QTL分析的一种主要方法.继QTL-seq分析后,对目标QTL定位区间进行分子标记开发时,由于目标区间大,所含变异位点多,特定区间的分子标记开发仍是一件较繁琐的事.为提高特定区间分子标记开发的效率,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基础的特定脚本程序,可简单快速地完成水稻基因组任意区间的InDel标记开发.本研究开发了来自7个不同作图群体和染色体区间的有8 bp以上片段长度差异的InDel标记708个,平均每17.6 kb有1个InDel标记;对95个标记进行试验验证,总体多态频率为63%.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在水稻及其他已测序的植物重要农艺性状控制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分子标记开发;高通量测序;QTL定位(QTL-seq);InDel标记;多态频率


天津地区决明子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天津农林科技 》 2022
摘要:本文介绍了决明子的生长习性,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追肥数量对决明子产量和药用成分的影响,概述了天津地区覆膜栽培决明子的选地、整地、播种时间与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关键技术,可实现天津地区提早30 d左右种植决明子,避免本地区4月中旬干旱无雨,等雨播种和浇水造墒的情况,满足人们对决明子栽培技术的需求,为我国华北地区决明子的科学种植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决明子;覆膜;栽培技术


华北地区夏秋茬大葱高产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 2022
摘要:加强夏秋茬大葱栽培管理,可增加大葱产量,可实现增收创收,简述了华北地区夏秋茬大葱获得高产的种植技术,包括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天津市2015~2019年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排查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排查天津市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2015~2019年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抽取生菜、番茄、黄瓜、苦菊、桃和梨等6种即食果蔬品种共计654批次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样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状况进行风险分析.结果显示,654批次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35批次,检出率为20.6%,其中包括沙门氏菌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6份,蜡样芽孢杆菌128份,其他致病菌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的样品多出现在超市和农贸市场,表明即食果蔬致病菌的污染易发生在流通环节.即食生鲜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需加强采后流通环节污染防控,保障即食果蔬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