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对虾4代人工选育群体与1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差异SNP位点筛查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b-RAD技术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9年4代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合计821尾个体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中国对虾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挖掘在持续人工选育过程中受选择的SNP位点。测序共得到83767个SNP位点,F-统计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选育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22,野生群体与2019年选育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程度最高为0.0260,与2015年选育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程度最低为0.0190;野生群体与选育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为弱遗传分化。群体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选育群体之间遗传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遗传多样性统计结果表明,野生群体与选育群体期望杂合度(He)均值分别为0.1716和0.1806,观测杂合度(Ho)均值分别为0.1861和0.194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值分别为0.1428和0.1515,核苷酸多态性(Pi)均值分别为0.1732和0.1813,其中2017年、2019年选育群体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野生群体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不同世代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分别得到92个、103个、166个、117个受选择SNP位点,共有位点数目为4个。相邻世代选育群体之间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上升的共有位点数目为7107个,其中3674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的共有位点数目为8501个,其中4101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经过累代人工选育,依然具有较高的遗传选育潜力,可以继续作为人工选育材料。
关键词: 中国对虾 2b-RAD SNP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人工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方式对玉筋鱼干风味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加工方式对玉筋鱼干风味的影响,实验按加工方式分为加盐煮制冷风干燥(boiling in salt solution followed by cold air drying,SCC)组和冷风干燥(cold air drying,CD)组。采用电子鼻技术、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氨基酸自动分析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玉筋鱼干中的风味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制作的玉筋鱼干在气味、滋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电子鼻、GC-IMS技术均能区分不同工艺制作的玉筋鱼干气味,采用GC-IMS技术共分析出68种挥发性成分,庚醛、戊醛、3-甲基丁醛对玉筋鱼干独特风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3-甲基丁醛源自CD工艺,其区别于SCC工艺气味的关键物质。玉筋鱼干中的主要鲜味氨基酸是Glu,主要呈味核苷酸是肌苷酸;CD组玉筋鱼干中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游离氨基酸的比重高于SCC组,同时CD组滋味活性值、味精当量值均高于SCC组,所以仅采用CD工艺制作的玉筋鱼干滋味优于加盐煮制后CD工艺制作的玉筋鱼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3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丰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 IPNV)的检测方法,以GenogroupⅠ型的IPNV ChRtm213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了编码IPNV VP3基因序列(711 bp),将其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VP3蛋白表达,以纯化的VP3蛋白为免疫原制备鼠抗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抗血清效价进行测定,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和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对抗血清识别中国现行IPNV分离株的能力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纯化的VP3蛋白条带单一,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 000,与理论值相符;抗血清效价分析显示,所制备的鼠抗IPNV VP3血清与IPNV的反应效价为16 000,与纯化的IPNV VP3蛋白的反应效价为32 000;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分析显示,制备的鼠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GenogroupⅠ和GenogroupⅤIPNV分离株,且该血清不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发生交叉反应,具备较好的特异性。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IPNV VP3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所制备的IPNV VP3抗血清能够特异性识别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
关键词: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蛋白表达 VP3蛋白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酰基辅酶A硫酯酶11基因(ACOT11)及其家族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酰基辅酶A硫酯酶(ACOTs)是一类催化脂肪酰基辅酶A水解形成游离脂肪酸(FFA)和辅酶A(CoA)的酶。这类酶通过维持细胞内的FFA、脂肪酰基辅酶A以及CoA的适当水平在脂质代谢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ACOT11作为ACOTs家族成员之一,对温度和摄食量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该基因对生物体的能量保存、炎症的调节和内质网应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对ACOT11及其家族基因的分布、结构及功能特征进行了梳理,综述了该基因及其家族在人、小鼠、大鼠以及其他哺乳动物中的分布及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酰基辅酶A硫酯酶家族 ACOT11基因 脂代谢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鲥(鱼侯)淀不同基质附着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实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鲥■淀芦苇、棕榈片、人工水草、网片四种不同基质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并采用PICRUSt对菌群功能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鲥■淀四种基质附着细菌群落组成丰富,共检测出38门91纲183目338科646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通过α-多样性分析发现四种基质附着细菌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芦苇基质>棕榈片基质>人工水草基质>网片基质,丰富度依次为棕榈片基质>芦苇基质>网片基质>人工水草基质。进行PCoA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棕榈片基质与芦苇基质的附着细菌群落较为相似,而网片基质与人工水草基质较为相似。采用PICRUSt进行菌群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主要的COG功能包括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细胞壁/细胞膜/膜结构的生物合成、能量产生和转换、信号转导机制、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等共涉及22个功能基因家族。以上结果表明,生态修复中天然芦苇的微生物多样性最优且自我净化能力最强,其次是棕榈片。
关键词: 附着细菌 生物膜 高通量测序 PICRUSt功能预测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冷黄杆菌培养基优化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21
摘要:本研究首先采用Biolog微平板法确定本实验室分离自患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病灶和脾脏处的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 CH06、CH07和CH08株能利用的碳源,选定3株菌利用率最高的碳源——L-脯氨酸开展单因素优化实验。以TYES培养基为基础,分别添加0.3 g/L、0.5 g/L和1.0 g/L L-脯氨酸,将1×108CFU/mL的嗜冷黄杆菌菌液按1%比例接种至此培养基,于18℃、150 r/min下分别培养24 h、48 h和72 h后检测细菌繁殖数量、菌落形态及致病性。结果表明,在TYES培养基中添加L-脯氨酸后,单位时间内嗜冷黄杆菌的生物量大幅度提高,显著高于TYES组;添加0.5 g/L L-脯氨酸组嗜冷黄杆菌产量最高,且不影响其形态,其平均长度和直径几乎没有变化。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在优化培养基上生长的嗜冷黄杆菌毒力无明显变化,肌肉注射感染的虹鳟幼鱼出现细菌性冷水病的典型临床病征。本研究结果可为嗜冷黄杆菌的体外培养及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YOLO-V4网络的浅海生物检测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生物智能检测是海洋牧场战略的一部分,而利用水下机器人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快速、准确地检测海洋生物是关键问题。由于海底环境复杂、亮度分布不均匀、海洋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区分性差、生物被遮蔽或半隐蔽等原因,准确识别海洋生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成为主流,出现了如EfficientDet、RetinaNet和YOLO-V4等典型算法。这些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都不是完全尽善尽美的,不能完全满足海洋生物识别的需求。在探测精度、运算速度、密集目标探测效果等方面都有提高的空间。该研究建立了一个海洋生物数据集,采集了原始图片1 810张,数据增强后得到7 240张图片,它们被分成训练集(80%)和测试集(20%)。其次,通过引入跨阶段局部网络的概念,构建了嵌连接EC(Embedded Connection)部件,并将其嵌入到YOLO-V4网络的末端,得到改进的YOLO-V4网络。最后,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YOLO-V4网络的海洋生物检测模型MOD(MarineOrganism Detection)。试验结果表明,MOD模型的mAP50、mAP75(交并比阈值为0.5、0.75的精度均值)分别为0.969和0.734,计算量为35.328BFLOPs(十亿浮点运算数),检测帧速为139 ms(具有图形加速器Ge Force GTX1650上)。与原始YOLO-V4模型相比,MOD模型的m AP50和m AP75提高了0.9和4.8个百分点,而计算量仅提高0.2%。此外,对比两种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曲线,MOD模型的精确度与召回率的平衡点更接近(1,1),因此MOD模型能学习精度和效率的平衡性更好。该研究直接面向浅海生物的目标检测问题,所提供的方法可以为水下机器人精准执行智能捕捞等任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模型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YOLO-V4 跨阶段局部网络 嵌连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对背角无齿蚌幼蚌的组织损伤效应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铜(Cu)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组织毒性损伤效应,基于对Cu毒性较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并进行24、48、72、96 h的暴露及组织(鳃、消化腺、外套膜和斧足)切片观察。结果显示:0.005 mg·L-1的Cu对幼蚌没有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经过96 h暴露,鳃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显著增加、细胞空泡化的现象;在0.1 mg·L-1暴露组鳃开始出现巨噬细胞增多、纤毛脱落;在2.0 mg·L-1暴露组,鳃出现细胞坏死、鳃丝萎缩、结缔组织糜烂等损伤效应。斧足在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细胞空泡化及上皮层损伤;在2.0 mg·L-1暴露组,斧足上皮层损伤和细胞空泡化加剧。外套膜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和巨噬细胞显著增加;2.0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上皮层损伤。消化腺从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小管上皮细胞变形、淋巴区域扩大以及结缔组织萎缩。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对Cu毒性的组织损伤效应最为敏感,适宜用作淡水渔业生态环境Cu污染监测和毒性评价的靶器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胸腺嘧啶偶联羧基化磁性微球对水环境中汞的快速吸附与去除效果的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1
摘要:为了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研究开发出高效、实用的汞分离去除新材料,实验合成了一种新型胸腺嘧啶偶联羧基化磁性微球,并考察了其对水体环境中的汞进行吸附和去除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对此新型材料粒径、用量以及不同汞浓度吸附去除效果的优化实验,发现粒径为1.0μm的磁珠材料,在用量为5.0μL/mL时,处理水溶液中汞浓度高达10.0μg/L的样品时,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去除率可达89.0%。[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4):09-1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