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麝香草酚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以麝香草酚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抑菌剂。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麝香草酚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制浓度和最小致死浓度分别为156.25μg/ml和312.50μg/ml。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过麝香草酚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出现穿孔式膜损伤。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麝香草酚分别处理1 h、2 h和3 h后,单增李斯特菌胞外的碱性磷酸酶、葡萄糖和核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麝香草酚处理6 h后单增李斯特菌胞内蛋白含量降低,说明麝香草酚处理使得单增李斯特菌细胞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的物质流失到细胞外。碘化丙啶(PI)染色结合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麝香草酚处理造成了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的破损,并最终导致菌体细胞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氨酸或N-氨甲酰谷氨酸对母獭兔繁殖性能和断奶幼兔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探讨精氨酸(Arg)或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35 d哺乳期母獭兔繁殖性能及断奶幼兔生长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哺乳期母兔45只,随机分为5组:基础日粮组(对照组)、基础日粮+0.3%Arg组(试验Ⅰ组)、基础日粮+0.6%Arg组(试验Ⅱ组)、基础日粮+0.03%NCG组(试验Ⅲ组)、基础日粮+0.06%NCG组(试验Ⅳ组),试验期35 d;选取35 d断奶体重相近健康幼兔100只,分为5个组,饲喂日粮和母兔组一致,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试验Ⅱ、Ⅳ组母兔体重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再次受胎率Ⅱ组最好;哺乳仔兔21 d、35 d个体重,试验Ⅱ、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断奶幼兔试验中,各试验组末重、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Ⅲ组的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料重比无差异,试验Ⅰ、Ⅳ组日采食量、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哺乳35 d的各试验组仔兔血清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而断奶幼兔在试验21 d时,试验Ⅲ、Ⅳ组血清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日粮添加精氨酸或NCG能维持母兔体重,提高哺乳仔兔个体重,并能提高断奶后幼兔个体重、平均日增重及降低料重比,且NCG能提高断奶后幼兔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精氨酸 N-氨甲酰谷氨酸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母兔,仔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浮岛与漂浮植物对开放池塘水质净化效果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自主研发流量可控的密闭漂浮性水槽开展河道原位模拟实验,研究了挺水植物菖蒲(种植于浮岛上)与漂浮植物凤眼莲对受到城市污水污染的开放池塘水质净化效果以及系统中氮磷等污染物的归趋。结果表明,菖蒲和凤眼莲对水体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削减率达到90%以上,对COD_(Mn)浓度削减率达到45%以上。经过10 m长水槽后,种植了凤眼莲的水槽水体其TN和TP浓度分别由3.71和0.24 mg/L降低至1.71和0.09 mg/L,而设置有菖蒲浮岛的水槽其水体TN和TP浓度则分别降低至2.69和0.16 mg/L。在水体N、P的总削减量中,凤眼莲吸收作用分别占84.31%和77.52%,而在菖蒲浮岛系统中,菖蒲的吸收作用仅分别占7.72%和8.55%,菖蒲净化系统中氮、磷的物理沉淀量显著高于凤眼莲组,分别达到35.26%和51.58%,但仍有57%和39%以上的氮和磷去向未知,推测可能与浮岛上生长的生物膜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选用凤眼莲和浮岛植物修复技术进行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借签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拉善左旗羔羊白肌病的诊断与防治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白肌病主要是因动物机体缺乏硒和维生素E引起,临床上以腹泻、跛行、心律不齐及骨骼肌变性、坏死、苍白甚至呈淡黄色等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可发生于各类动物,猪、牛、羊、马、鸡、鸭等均可发病,且呈地方性流行,尤以幼畜发病严重。1发病情况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西部,草场属荒漠、半荒漠类型[1],舍饲绵羊达46.8万只。近年来该地区出生不久的绵羊羔羊常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呻吟、步态蹒跚、腹泻、不喜走动甚至突然倒地死亡等症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的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正常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光能吸收、传递和转化效率及碳同化等方面均具有优势,Pn较高,光合性能优异。表现在对强光和弱光、UV-B辐射增强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及抗衰老能力更强;具有多种抵御偏低或过高温度的策略,对不良温度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更强;水分亏缺造成的伤害较轻;光合速率随施用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低氮或高氮条件下,均具有光合能力的比较优势;光合作用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土壤pH、盐胁迫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更强。两优培九优异的光合性能与其光合机构和酶学基础有关,表现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基粒数多、片层高而长、垛叠密集;叶绿素含量高,出现衰老特征晚,生育后期叶绿体衰败、叶绿素分解速度较慢;具有更高的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总羧化活性和活化率;C4光合途径酶活性较高,在低光强下仍有较高的碳同化效率,CO_2补偿点和光呼吸活性均较低;叶片的SOD、POD等抗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高,内源O2.-、H_2O_2含量低,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较强。笔者认为,高产杂交稻育种要做到"遗传上有性状杂种优势,形态上有优良光合株型,功能上有优异光合性能"的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相结合;探究两优培九C4特性与高光合性能的联系和研究新的更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有助于加深对高产杂交稻光合生长优势的理解和探索针对性技术促进C4光合功能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合生产以至于稻谷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水稻虫害识别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水稻虫害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水稻二化螟虫害识别方法。图像预处理后,选择包含水稻二化螟成虫、幼虫、卵或蛹的图片1 658张作为正样本,不含水稻二化螟的农作物图片1 652张作为负样本构建了模型训练测试数据集。设计一个10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采用Torch 7在Ubuntu 14.04系统上实现模型系统的开发和运行。Holdout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命中率、精度分别为86.21%、89.14%,误测率8.67%,AUC(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值0.95。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可有效地提取图像的特征,对水稻二化螟害虫识别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PCR-DGGE技术研究稻草与黑麦草混合青贮过程中菌群的动态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稻草与黑麦草混合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稻草、黑麦草为青贮原料,从青贮后1、5、12、21、31、61、99、154 d的稻草、黑麦草混合青贮样中取样,分别测定pH值,采用培养方法计数乳酸菌、酵母菌、霉菌数量的变化,使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青贮过程中菌群组成多样性。结果表明:黑麦草与稻草混合青贮pH值在青贮初期下降迅速,乳酸菌数量在5d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酵母菌数量呈先降后升再降等波动变化,稻草与黑麦草混合青贮过程中优势菌主要有植物乳杆菌(Lactoacillus plantarum)、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食窦魏斯氏菌(W.cibaria)、短乳杆菌(L.brevis),且随着青贮时间延长,优势菌数量下降。由结果可知,将DGGE和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结合,能有效地研究青贮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组成的变化。
关键词: 青贮 微生物培养 动态变化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灭菌对大棚内番茄和辣椒田间病害发生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明臭氧灭菌对大棚内番茄和辣椒田间病害发生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番茄和辣椒为试材,采用新型臭氧发生器,研究增施不同浓度的臭氧对大棚内番茄和辣椒田间病害发生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增施臭氧能显著降低番茄和辣椒的田间病害发生率,同时能促进产量的增加。增施臭氧能显著提高番茄和辣椒的单果重、果实纵径和横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同时能显著增加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番茄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和糖酸比、辣椒果实的V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论】综合考虑,使用这种新型的臭氧发生器,在番茄和辣椒大棚生产中,臭氧处理2的杀菌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效果要由于臭氧处理1,即每天释放3 h臭氧效果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苗期耐盐QTLs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水稻耐盐新基因,为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以籼稻品种9311和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亲本培育的高代回交置换系为材料,在0.5%Na Cl盐胁迫条件下,以存活率为耐盐指标,对水稻苗期耐盐性QTL进行定位。采用QTL Ici Mapping v3.1软件对存活率进行QTL分析。【结果】在第3染色体相邻标记RM1350附近检测到1个苗期耐盐相关QTL(QSst3),所在遗传区间为113.2~132.8 c M,贡献率17.75%,加性效应10.9。【结论】来自供体亲本日本晴相应QTL使苗期耐盐性变强。
关键词: 水稻 苗期耐盐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幼苗内生菌多样性的宏基因组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重要禾本科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内生菌形成和谐共生的微生态体系,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病、防虫与促生等重要作用。宏基因组技术是研究环境微生物及内生菌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富集纯化幼苗期小麦内生菌的宏基因组DNA,PCR扩增内生细菌的16S rDNA及内生真菌rDNA-ITS序列,构建了大肠杆菌克隆文库,选取阳性克隆测序。根据16S rDNA信息及系统进化树对内生细菌群初步分析,划分为9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es,OTUs),主要包括γ-变形菌纲肠杆菌科(95.59%)、梭菌纲(1.47%)及不可培养细菌(2.94%),其中肠杆菌科菌群为优势菌。内生真菌rDNA-ITS克隆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划归为13个OTUs,主要为不可培养真菌(37.50%)与子囊菌(62.50%),后者分属于半子囊菌纲(30.00%)、座囊菌纲(5.00%)与粪壳菌纲(27.50%)3个菌纲,其中不可培养真菌为优势菌。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内生菌遗传多样性分布较广,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利用小麦内生菌资源提供了基础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