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黄壤土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及播种方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及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连续2年在贵州省黔西县黄壤田以'阳光131'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置撒播(SB)、条播(TB)和穴播(XB)3种方式;以播种量为副区,设置3.0、4.5、6.0、7.5和9.0 kg·hm-2共5个水平,测定不同播种量及播种方式下冬油菜生物量、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相同播种量下,不同播种方式冬油菜的生物量、养分累积量、肥料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条播优于撒播和穴播;相同播种方式下,冬油菜的生物量、养分累积量、肥料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以播种量为6.0 kg·hm-2时最高.TB6.0处理2年的生物量分别为9 798和10 351 kg·hm-2,较其他处理提高615~3 196和254~2 714 kg·hm-2;且氮、磷、钾的累积量分别平均为129.8、32.6和213.9 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2年的平均产量为2 657 kg·hm-2,较SB6.0和XB6.0处理分别提高14.6%和7.6%.综上所述,在不间苗、不匀苗的情况下,条播为贵州冬油菜的最优直播方式,播种量以6.0 kg·hm-2为宜,研究结果为贵州黄壤田冬油菜的科学种植提供了理论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壤 冬油菜 播种量 播种方式 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冠突曲霉Ac-nsdD基因鉴定分析及抗盐胁迫功能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GATA转录因子Ac-nsdD在茯砖茶的冠突曲霉中的调控作用.[方法]根据基因组注释结果及构建系统进化对冠突曲霉Ac-NsdD蛋白序列分析.运用同源重组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构建Ac-nsdD基因敲除的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表型分析.[结果]根据基因组注释结果分析冠突曲霉Ac-nsdD编码一个假定的具有保守DNA结合结构域ZnF GATA的转录因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c-nsdD 与其它真菌同源的NsdD有较为紧密的亲缘关系.进一步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一个该基因敲除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比较,突变体在M3Y培养基培养,表现为产闭囊壳量明显减少;然而在5%NaCl M3Y培养基培养,突变体表现产闭囊壳量变少,产分生孢子量显著变多,中间培养物黑色色素形成显著增加,生长速度变小;在17%NaCl M3Y培养基培养,突变体表现闭囊壳数目几乎为零,分生孢子量变少,生长速度变小.[结论]Ac-nsdD基因在无盐环境下可能激活有性发育.该基因在应答低渗透压盐胁迫条件下,可能激活有性发育和抑制无性发育,平衡有性和无性发育,且参与色素的生物合成;在应答高渗透压盐胁迫条件下,可能激活有性发育、无性发育和营养生长.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与Ac-nsdD基因相偶联的一些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为丝状真菌的有性及无性发育的一些共有的和独特的信号转导途径提供实验室数据.

关键词: 冠突曲霉 Ac-NsdD 同源重组 基因敲除 盐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减氮10%,T1),增密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2),控水增密减氮(轻干湿交替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3).研究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高产栽培(T0)相比,单一减氮栽培(T1)水稻根干重、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有显著降低;增密减氮栽培(T2)水稻根干重与T0基本相当,但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降低;控水增密减氮栽培(T3)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根系生长指标与T0差异较小,成熟期多显著高于T0.2)与T0相比,T1在拔节、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多显著降低;T2和T3在拔节、抽穗期的氮素积累量与T0差异较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穗部氮素分配量均为T3>T0>T2>T1;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3>T2>T1,且T3上述指标均较T0有所提高.3)4种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表现为T3>T0>T2>T1.T1较T0产量降低6.37%,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降低;T2主要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因而产量也有所降低;T3较T0增产1.78%,主要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结论]单一减氮显著降低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而造成显著减产;增密减氮能有效提高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减少产量损失;控水增密减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根系生理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穗部转运,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减氮高产.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减氮 控水 增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间作模式下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变化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合理的糯高粱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作糯高粱(SW)为对照,设糯高粱+花生(WP)、糯高粱+大豆(WS)、糯高粱+辣椒(WC)和糯高粱+红薯(WSP)4种间作处理,于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含量,并于成熟期测定糯高粱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WS>WP>WSP>WC>SW;糯高粱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从糯高粱拔节期到成熟期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且均在开花期达最大值,开花期WS、WP、WSP和WC处理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是SW处理的2.25、1.54、1.21和1.06倍,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是SW处理的2.38、1.60、1.39和1.12倍,脲酶活性分别是SW处理的1.70、1.67、1.32和1.23倍;糯高粱根际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细菌PLFA、真菌PLFA、放线菌PLFA、革兰氏阳性菌PLFA和革兰氏阴性菌PLFA含量均表现为WS>WP>WSP>WC>SW.与SW处理相比,WS、WP、WSP、WC处理下糯高粱产量分别降低1.1%、6.7%、7.7%和9.0%,千粒重分别增加35.8%、23.7%、13.8%和7.3%,穗粒数分别增加54.8%、51.4%、41.2%和36.4%,穗长分别增加22.2%、12.9%、8.3%和5.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改善糯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养分,优化糯高粱的穗结构.糯高粱+大豆可能成为糯高粱栽培的理想间作组合.

关键词: 间作 糯高粱 土壤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岩溶山区野生天蓝苜蓿根瘤菌资源发掘、固氮特性及其多样性研究

草地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是一种广为分布的优良野生豆科饲草植物.为了发掘贵州岩溶山区天蓝苜蓿特定的根瘤菌资源,筛选获得固氮促生能力强、寄主识别范围广的高效抗逆天蓝苜蓿根瘤菌,从贵州省19个县(市)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采集天蓝苜蓿根瘤样品,经分离、纯化、菌体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获得69个根瘤菌保存菌株.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分属6属25种,其中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的分布频率高达55.71%,为优势属,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meliloti)分布频率达到38.51%,为优势种.选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天蓝苜蓿根瘤菌28株,采用百脉根盆栽回接方法,结合菌株固氮酶活性的测定,筛选出优良促生固氮根瘤菌9株,其中5个菌株的酶活力及植物促生效果与另外4株的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为最优促生根瘤菌.本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草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共生微生物资源.

关键词: 天蓝苜蓿 根瘤菌 区系分析 菌株筛选 贵州岩溶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方蜜蜂的形态分化

昆虫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遗传分化研究是认识蜜蜂形态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环节,是确定蜜蜂资源管理单位和保护单位的前提,有助于保护蜜蜂的遗传资源.本研究通过分析形态分化,研究中国东方蜜蜂Apis cerana在中国地理环境下的遗传分化和遗传资源分布.[方法]从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102个采样点共采集6 147头东方蜜蜂工蜂,每一采样点10-20群中取60头工蜂进行解剖,测定与翅、个体大小、后足和体色相关的33个形态特征,进行多变量形态统计分析,划分形态类群.同时对分出的不同东方蜜蜂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我国东方蜜蜂分为14个形态类群.有5个类群具有较小的个体大小.海南类群个体最小,其次为滇南类群,台湾类群,南方类群和北方类群.这5个类群之间在吻长、前翅长、前翅第3亚缘室结构、体色和蜡镜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长白类群具有最大的肘脉指数、蜡镜和第5背板绒毛带宽.而西藏波密类群具有全国最小的第五背板绒毛带宽.西北类群具有最长的后足.川西高原的5个形态类群具有个体大、体色黑等特点.其中,巴塘类群肘脉指数(3.0169)全国最小,个体大小全国最大.阿坝类群具有仅次于长白类群的肘脉指数,且翅长和第七腹板最大.德荣类群体色最黑.雅江类群具有独特的翅脉角(A4,N23,E9和J10最小,B4最大).川滇类群在川西高原个体最小.[结论]本研究在全面收集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样本,尤其是西藏波密、台湾省和川西高原的珍贵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东方蜜蜂形态测量学分析.在我国共发现东方蜜蜂14个形态类群:海南类群、滇南类群、长白类群、台湾类群、波密类群、阿坝类群、巴塘类群、德荣类群、雅江类群、川滇类群、川贵类群、西北类群、南方类群以及北方类群.研究结果为中国东方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东方蜜蜂 形态学 遗传分化 种群 多变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本地两种豆类资源的细胞学分析

种子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染色体滴片制片法对收集自贵州的一种地方栽培大豆材料和一种野生绿豆材料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威宁大豆的核型公式为2 n=2 x=40=34 m+6 sm,平均臂比为1.31,染色体长度比为1.56;核型不对称指数为55.97%;核型类型为2 A型;贵州野生绿豆核型公式为2 n=2 x=20 m(2 sat),平均臂比1.3,染色体长度比为2.43;核型不对称指数为56.83%;核型类型为1 B型.

关键词: 大豆;绿豆;染色体;核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及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控制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点叉尾(鮰)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水煎法获得金银花、夏枯草、石榴皮等41味中草药的提取物,测定中草药及其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杀效果,包括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及最小杀菌质量浓度3项指标,综合筛选出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单方及复方中草药.试验结果表明,14种单方中草药具有抑菌圈,最小抑菌质量浓度最低为黄连的7.81 mg/mL,综合最小杀菌质量浓度结果,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6种单方中草药,即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药物联用结果显示,6种单方之间未出现拮抗的比例为93.3%,联用效果较好的比例为80%;根据正交表设计的25组复方结果显示,V(石榴皮)∶V(诃子)∶V(紫花地丁)∶V(苏木)∶V(黄连)∶V(乌梅)=2 ∶5 ∶1 ∶2 ∶3 ∶4(M-10复方组)的综合抑菌效果最好.本结果可为中草药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草药 斑点叉尾(鮰) 嗜水气单胞菌 体外抑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长期施用不同肥料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剖析不同肥料维持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作用及其机理,为农田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业农村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为依托,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连续24年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1/4牛厩肥+3/4化肥(1/4M+3/4NP)、1/2牛厩肥+1/2化肥(1/2M+1/2NP)和全量牛厩肥(M)处理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揭示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优势度指数(Simpson)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对丰富度指数(Chao1)影响较小。与CK相比,长期施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化肥的作用更明显。与CK和NPK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降低了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亚硝酸盐氧化菌门(Nitrospinae)相对丰度,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其他菌门变化不明显(P<0.05)。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1/4M+3/4NP和1/2M+1/2NP处理土壤环境较为相似,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而CK和NPK处理土壤环境相似,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环境因子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碱解氮、速效钾、pH、有效磷、全磷,其中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关键因素。【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黄壤稻田土壤肥力,改变细菌生长环境,进而改变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

关键词: 黄壤稻田 化肥 牛厩肥–化肥配施 细菌 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果园牧草间作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

中国岩溶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对于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优化和改进至关重要。文章以贵州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热带果树+覆盖作物措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通过调查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治理前(2014年)和治理后(2017年和2020年)的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资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利用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建模(SEM)评价了田房村石漠化治理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将耕地转变为园地(芒果和澳洲坚果间作牧草或绿肥),综合治理6年后,该示范区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资源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呈现向好趋势;除了农/林草面积比和农产品商品产值两个观测变量,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资源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观测指标均呈显著相关;果园用地比重、务工劳动力比重、务工贡献率、农产商品化产值、农/林草面积比5个变量是引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石漠化治理能耦合生态环境与产业资源的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增收。热带果树+覆盖作物相结合综合治理石漠化是该村生态恢复和经济增收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石漠化 综合治理 效益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