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蔬菜菌核病两种病原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是引起蔬菜菌核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为了建立针对这两种病原菌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本研究基于漆酶2编码基因(laccase 2)分别设计了针对S.sclerotiorum和S.mi-nor 的特异性引物对Sslcc2-F/R和Smlcc2-F/R,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重PCR检测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灵敏度以及蔬菜菌核病模拟侵染样品进行检测,证实了双重PCR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能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S.sclerotio-rum 和S.minor,引物Sslcc2-F/R可扩增出大小为410 bp的S.sclerotiorum特异性条带,其检测灵敏度可达3.11×10-2 ng·μL-1;引物Smlcc2-F/R可扩增出大小为609 bp的S.minor特异性条带,其检测灵敏度为3.42×10-2 ng·μL-1.在混合两对引物的体系中,检测灵敏度为3.0×10-1 ng·μL-1.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体系能同时对引起蔬菜菌核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进行准确、快速和灵敏的检测.


稻鳝生态种养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性状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稻鳝生态种养长期定位试验,探讨稻鳝生态种养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和20~40 cm)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无稻鳝种养+施肥处理(RT),稻鳝种养+无肥空白(CK),稻鳝种养+施肥处理(IRT),稻鳝种养+70%施肥(IT70%),稻鳝种养+70%施肥+秸秆还田(ITS70%),稻鳝种养+70%施肥+30%有机肥(ITO70%)。【结果】与RT相比,ITS70%处理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R0.25、MWD、GWD显著提升,分别提高了32.15%、75.47%、103.20%和41.04%、100%、118%,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分别提高了31.03%和39.23%,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拷贝数显著提升了27.28%和29.28%,使20~40 cm土层的土壤真菌拷贝数显著提升了21.43%;ITO70%处理使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了29.63%;IRT处理则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全钾含量显著提高了31.65%和23.63%,使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升了31.88%和45.68%。【结论】综上所述,与常规稻田施肥相比,稻鳝生态种养不同施肥类型均使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数量得到有效改善,其中70%施肥并配合秸秆还田改善效果最佳。
关键词: 稻鳝生态种养 土壤团聚体 土壤养分 细菌与真菌数量


钙离子参与一氧化氮对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调控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低温敏感型甜瓜品种'XL-1'为试材,在低温胁迫(10℃/6℃)下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和Ca2+在缓解甜瓜幼苗叶片低温胁迫中的作用及关系.结果表明:外源喷施200 μmol/L 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SNP)能够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中的Ca2+含量;而施用NO清除剂血红蛋白(Hb)后,Ca2+含量有所减少.外源SNP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减少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积累.外源SNP处理能够提高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叶片中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的活性;而加入乙二醇四乙酸(EGTA,Ca2+清除剂)、氯化镧(LaCl3,Ca2+通道抑制剂)和三氟拉嗪(TFP、钙调素拮抗剂)后,NO对提高甜瓜幼苗抗氧化能力的促进作用减弱.推测Ca2+可能通过调节ASA-GSH循环参与NO提高甜瓜幼苗的耐冷性.
关键词: 甜瓜 低温胁迫 一氧化氮 钙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在光照(每天照射200~300 1x白光12 h)与黑暗(对照)环境中培养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丝,菌袋培养14 d后观测菌丝表型,并利用转录组分析光照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黑暗组相比,光照组的菌丝更加浓密洁白;共有112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99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在生物过程中显著富集于多糖分解过程、霉菌毒素代谢过程、真菌毒素生物合成过程等条目,在细胞组成中显著富集于细胞外区域、外部封装结构、细胞壁等条目,在分子功能中显著富集于细胞壁的结构成分、纤维素结合域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条目.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的通路包括MAPK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组氨酸代谢等.筛选出与菌丝生长相关的14个重要差异表达基因,并对随机选取的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与黑暗组相比,光照组的菌丝漆酶活性更高.光照影响香菇菌丝生长机制模型可能是:香菇菌丝感应到光信号并通过MAPK通路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下游转运蛋白表达,进而调控木质素降解酶基因的表达及活性,从而加快菌丝营养物质积累,促进香菇菌丝营养生长.


水稻干旱响应基因OsERF74的克隆和功能的初步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RF(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转录因子家族是 AP2-EREBP(APETALA2 and 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AP2/ERF)超家族中的一个具有较多成员的家族,其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水稻中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OsERF74为水稻干旱响应模块7的节点基因.本研究从水稻品种'日本晴'中克隆了 OsERF74,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质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Os-ERF74为ERF类转录因子,具有高度保守的AP2结构域,并在其N端具有跨膜结构域;在烟草中对Os-ERF74进行亚细胞定位显示其定位于细胞膜上;OsERF74在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苗期的根和叶组织中OsERF74的表达受到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调节;为了解OsERF74基因功能,构建并获得了超表达转基因植株.通过高渗透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实验显示OsERF74超表达能够增强水稻种子在高渗透胁迫下的萌发率.本研究初步探究了 OsERF74的特性与功能,为进一步挖掘水稻干旱响应功能基因提供基础.


桑树木屑栽培的瓦尼桑黄子实体分级醇沉粗多糖组成特征与活性相关性
《菌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桑树木屑代料栽培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子实体分级醇沉粗多糖组分的多糖含量、总酚含量、重均分子量分布、红外光谱、单糖组成、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各醇沉粗多糖组分的组成特征与活性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醇沉组分粗多糖的组成特征及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各分级醇沉粗多糖组分的多糖含量随着醇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0%醇沉多糖组分的总酚含量较高,50%醇沉多糖组分中的总酚含量较低;粗多糖重均分子量随着醇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红外光谱结果表明,70%醇沉组分的多糖羟基振动峰不显著,与其分子量分布较低相关;就单糖组成而言,在50%醇沉组分中,果糖及甘露糖含量较高,而在20%和70%醇沉组分中含量较高的单糖是葡萄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子实体粗多糖组分中的总酚含量与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个粗多糖组分均能激活RAW 264.7细胞释放NO,促进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免疫调节因子,NO释放量与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酚含量较低,且半乳糖和果糖含量较高的S50具有较好的体外免疫活性。本研究为代料栽培瓦尼桑黄子实体多糖类功效成分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黄多糖 分级醇沉 抗氧化 体外免疫活性 相关性分析


草莓果生炭疽菌LysM效应子CfLysM2的致病功能分析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侵染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草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前期研究发现一个在果生炭疽菌侵染阶段高表达的含LysM结构域的候选效应子CfLysM2。为进一步研究CfLysM2的致病功能,运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fLysM2缺失突变株ΔCfLysM2和回补菌株CfLysM2c。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15 d,ΔCfLysM2接种的草莓叶片病情指数显著下降。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fLysM2基因在果生炭疽菌接种草莓叶片后24 h相对表达量最高。利用转录组技术对野生型菌株(wild-type strain, WT)和ΔCfLysM2接种后24 h的草莓叶片样品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109个。CfLysM2的缺失导致宿主代谢途径尤其是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通路的激活,说明CfLysM2可能在果生炭疽菌侵染草莓过程中通过靶向黄酮醇合成酶等代谢相关基因,抑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其介导的抗真菌免疫,保证其顺利侵染。该研究为揭示CfLysM2机理及对果生炭疽菌和草莓互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株野生树舌灵芝菌株鉴定及其液态发酵特性
《上海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丰富灵芝真菌资源,对从野外桃树上采集的灵芝子实体,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摇瓶发酵液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内外代谢物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灵芝菌株在分类上属于多孔菌科灵芝属,学名为树舌灵芝,序列上传GenBank,登录号为OK037622.液态发酵研究表明,其菌丝体生物量为15.16 g/L,底物葡萄糖利用率为77.63%,胞内外多糖含量和质量浓度分别为16.04 mg/g和1.23 g/L,胞内代谢物主要有糖醇类(45.07%)、糖类(40.05%)、脂肪酸类(13.33%),胞外代谢物主要有氨基酸类(40.02%)、糖类(15.74%)、糖酸类(12.09%)、糖醇类(9.85%)、脂肪酸类(6.28%)、有机酸类(5.82%)、酯类(4.34%)、醇类(2.83%)、核苷类(2.79%).该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灵芝研究提供菌种准备,并为后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香菇新品种‘沪香F7’
《园艺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沪香F7’是以工厂化栽培品种‘沪香F3’和中国北方主栽品种‘0912’为亲本,采用单单杂交的方法选育获得的香菇新品种。该品种菌龄为85~90 d,适宜出菇温度在20℃左右。子实体畸形率低于1%,单生,菇型圆整;菌盖棕色,直径(6.33±0.57)cm,纵切面顶端呈凸型。菇型等级为中大至大,平均单菇质量为(26.8±2.72)g,菌盖表面鳞片淡棕色,中等大小;菌柄为柱状,菌柄长(5.22±0.47)cm,属于中等长度;菌褶排列规则,平形,适宜南方地区夏季工厂化出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