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冷冻-复温过程中葡萄相变过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葡萄在冷冻-复温过程的相变过程变化,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系统对葡萄果肉进行冷冻-复温实验。通过改变葡萄试样冷冻-复温过程的速率、次数、时间间隔、速率梯度以及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速率等实验条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热流曲线,对比冷冻-复温过程中的相变潜热、相变结束点、相变开始点以及相变峰值等参数变化,得到不同条件下冷冻-复温过程对葡萄试样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冷冻过程中速率越大对应的结冰点温度越低,时间越短。增加复温速率梯度能有效提高冰晶融化相变过程的潜热、峰点温度和结束点温度。复温速率由2℃/min变化到20℃/min过程中相变潜热增加了1.79倍,相变峰点温度增加了0.94倍,相变结束点温度增加了5.07倍。该研究对果蔬冷冻-复温过程后的品质恢复提供了依据。


局部循环供氧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分散污水效果
《环境工程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局部循环供氧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农业示范区分散污水,系统采用沉淀池和循环池交替回流技术,并对该工艺处理分散污水的效果进行应用研究。在平均处理量100 t/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0 d,稳定运行2年结果表明:工艺对化学需要量(COD)、氨态氮(NH3-N)、总磷(TP)和固体悬浮物(SS)的去除率分别为64.9%、64.4%、72.0%和72.3%;出水COD、NH3-N、TP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7,9.2,0.79,16.7 mg/L,出水符合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中的一级B标准,符合分散污水处理要求。
关键词: 分散污水 厌氧水解 局部循环供氧 生物膜 交替回流


臭氧处理对新疆厚皮甜瓜贮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4种不同贮藏条件(-1~0℃条件下5×10~(-6)m~3/m~3(以空气计)臭氧处理和5~6℃条件下2×10~(-6)、4×10~(-6)m~3/m~3臭氧及2%~5%O_2结合2%~4%CO_2处理)对新疆厚皮甜瓜贮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贮藏过程中每15 d测定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pH值、果肉硬度、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贮藏68 d统计所有处理组甜瓜的腐烂和冷害情况。结果表明:低温冷藏(-1~0℃)条件下的甜瓜呼吸强度最低,但是出现了冷害现象,68 d时冷害指数为39%;贮藏于5~6℃条件下每日通入30 min2×10~(-6)m~3/m~3臭氧气体的甜瓜贮藏效果好于对照组,贮藏于5~6℃条件下每日通入30 min 4×10~(-6)m~3/m~3臭氧气体的甜瓜贮藏效果最好,其中呼吸高峰延迟出现,且呼吸强度降低,同时乙烯释放速率最小,还原糖含量、果肉硬度和POD活性较高,68 d时的腐烂指数仅为0.318;5~6℃环境下的气调(2%~5%O_2)甜瓜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组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对照果实贮藏效果最差。


不同包装对甜椒贮后货架期挥发性物质及理化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椒鲜果为原料,运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甜椒10℃冷藏15 d后进行常温贮后货架期间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探究不同包装(无包装对照、微孔袋、20μm聚乙烯袋包装)对其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果实质量损失率、VC含量、糖酸比等指标分析不同包装对甜椒理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包装方式、不同贮后货架期的甜椒整体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得出,甜椒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和醇类物质,且随着贮后货架时间的延长,酯类物质不断减少,而醇类物质则不断上升,对照、微孔袋、20μm聚乙烯袋3组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47.33%、23.43%和51.39%,醇类相对含量分别上升了68.73%、56.80%和72.96%,说明微孔袋包装可以有效延缓酯类物质的损失以及延缓醇类物质的增加,有效改善甜椒常温货架期间的香气成分,其保鲜作用优于对照和20μm聚乙烯袋组;相同贮后货架期下微孔袋组的VC含量和糖酸比均最高,微孔袋、20μm聚乙烯袋包装组之间质量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孔袋包装对甜椒贮后货架期理化品质的保鲜作用优于对照和20μm聚乙烯袋组。
关键词: 甜椒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包装 挥发性物质


1-MCP结合纳他霉素对富士苹果贮后货架品质和芳香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士苹果为实验试材,研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1μL/L)结合不同质量浓度纳他霉素(0、400、800、1 200 mg/L)对贮后常温货架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及其货架期芳香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MCP结合纳他霉素处理富士苹果后能更好地减缓果实质量损失率的增加和硬度的下降,保持果实VC、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800 mg/L纳他霉素处理保鲜效果优于其他处理;主要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醛、反式-2-己烯醛、乙酸-2-甲基丁酯、乙酸己酯和正己醇等,不同处理富士苹果芳香物质种类存在一定差异性,其组成及相对含量在货架期内发生相应变化,4种处理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减少,对照组与1 200 mg/L纳他霉素组酯类、醛类物质以及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增加,400 mg/L纳他霉素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800 mg/L纳他霉素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减少,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略有减少,其变化规律与理化指标分析结果相吻合。


箱式气调结合1-MCP对软枣猕猴桃冷藏期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软枣猕猴桃在贮藏和销售中的商品性,采用箱式自发气调、1-甲基环丙烯(1-methyllcyclopropene,1-MCP)及气调结合1-MCP的3种处理,研究其对‘长江一号’软枣猕猴桃冷藏期微环境气体成分、软果率和腐烂率、生理、营养品质及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库(0±0.5)℃中,冷藏期软枣猕猴桃在塑料箱式气调处理中自发形成的贮藏条件为CO_2:2.2%~3.1%、O2:17.7%~18.6%;气调结合1-MCP处理中自发形成的贮藏条件为CO_2:2.2%~2.7%、O_2:18.1%~18.6%。气调、1-MCP及气调结合1-MCP处理均能抑制软果率和腐烂率的上升,延缓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保持良好的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与对照相比,3种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气调结合1-MCP处理保鲜效果最为明显,1-MCP处理其次,对照品质最差。软枣猕猴桃风味物质主要由醛类、醇类、烷烃类和酯类组成,果实中主要的风味物质是反式-2-己烯醛和己醛,二者相对含量在软枣猕猴桃贮藏期相对含量中占84%左右。随着冷藏期的延长,气调、1-MCP及气调结合1-MCP处理的醛类、醇类和烷烃类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
关键词: 箱式气调 1-甲基环丙烯 软枣猕猴桃 品质 风味物质


基于NIR的鲜食葡萄物流过程安全系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鲜食葡萄物流过程中的实际模式及通常会使用SO2保鲜剂的情况,研究了4种温度及定量SO2胁迫条件下,基于近红外光谱和质构变化的鲜食葡萄货架期预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设计了基于货架期预测的物流过程安全系统,以期减少鲜食葡萄物流过程中的损失。质构变化是鲜食葡萄采后到达货架期终点的重要原因,研究使用SO2浓度传感器控制电磁阀,通过SO2自动补偿获得设定SO2浓度,研究了不同浓度SO2胁迫条件下鲜食葡萄的质构变化规律及温度的影响。对比了多元散射校正和一阶S-G求导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的预处理效果,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鲜食葡萄质构无损检测模型,模型决定系数为0.93,均方根误差为1.70,通过交叉验证,模型预测准确度为0.81,均方根误差为2.91。研究表明,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可结合品质变化建模和信息技术用于提高果蔬采后物流过程安全管理效率。


蓝莓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近红外无损检测模型的建立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检测蓝莓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实验比较了在近红外全波长范围400~2 500 nm内,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一阶导数(D1Log(1/R))和加权多元离散校正处理(WMSC)建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定标模型预测结果相对较好。其预测相关系数Rp2为0.8518,预测标准误差(SEP)为0.351,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05。总酸的最佳模型处理条件为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PLS)、二阶导数(D2Log(1/R))和WMSC,其Rp2为0.8776,SEP为0.042,RPD为2.10。由此确定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可用于蓝莓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
关键词: 蓝莓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可溶性固形物 总酸 无损检测


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秋冬茬芹菜生育期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在天津的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设施蔬菜高效施肥和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取样调查在第9茬蔬菜(秋冬茬芹菜)进行。定位试验设6个处理在等氮磷钾条件下,分别为1)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2)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PN),3)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PN),4)1/4化肥氮+3/4猪粪氮(1/4CN+3/4PN),5)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PN+1/4SN),6)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在芹菜基肥施用前和定植后30、60、90、110天采取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α-葡萄苷酶、β-木糖苷酶、β-葡萄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几丁质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分析其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芹菜生育期间不同施肥模式土壤α-葡萄苷酶、β-木糖苷酶、β-葡萄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几丁质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总体上先增后降,较高土壤酶活性均出现在芹菜定植后60~90 d;土壤脲酶活性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芹菜季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模式土壤α-葡萄苷酶、β-木糖苷酶、β-葡萄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几丁质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较4/4CN模式平均分别增加22.9%~92.0%、20.1%~152.4%、23.1%~145.1%、28.7%~273.8%、9.2%~207.8%、13.7%~86.8%和6.5%~56.5%,其中以配施秸秆模式土壤酶活性相对较高,较4/4CN模式平均分别增加59.9%~92.0%、98.9%~152.4%、90.3%~145.1%、171.6%~273.8%、106.4%~207.8%、68.8%~86.8%和30.7%~56.5%。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及芹菜产量之间总体上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同等养分投入量下,设施菜田土壤酶活性表现为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又以配施秸秆效果更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和蔬菜产量之间密切相关。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特别是配施一定的秸秆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维持较高的菜田土壤肥力,有利于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和高效生产。
SPME/GC/MS法检测蒜薹中的挥发性成分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两种萃取头(50/30μm DVB/CAR/PDMS和100μm PDMS),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GC/MS)分析四个大蒜主产地蒜薹中的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100μm PDMS萃取头适合分析蒜薹中的挥发性成分,永年、惠民、商河、广饶四个产地的蒜薹共有的含硫化合物为二烯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硫醚、3-乙烯基-1,2-二硫杂-4-环己烯、1,3-二硫酸-2-硫酮、3,4-二甲基噻吩、1,3-二噻烷,其中二烯丙基二硫醚的含量最高。进一步分析表明,蒜薹不同部位的含硫化合物含量有一定差异,蒜薹含硫化合物含量:根部>茎中部>茎上部。本研究对于促进蒜薹加工利用,拓宽蒜薹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蒜薹 挥发性成分 含硫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