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冰鲜鸭加工车间的菌相变化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传统微生物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综合分析冰鲜鸭加工中主要工序点的菌相变化。同时对车间环境包括车间空气、工人手面、案板、胴体表面以及预冷水进行污染调查,并通过PCR-DGGE研究车间环境菌种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影响冰鲜鸭产品微生物污染状况的主要来源为净膛间,主要菌种有Aeromonas veronii、Macrococcus caseolyticus、Acinetobacter lwoffii、Shewanella baltica、Enhydrobacter aerosaccus、Rothia mucilaginosa以及Staphylococcus属;直接来源为二阶预冷水,主要菌种为Aeromonas veronii、Enhydrobacter aerosaccus、Pseudomonas fluorescens、Shewanella baltica和Acinetobacter lwoffii,与产品菌种组成相同。前区与后区的隔离对降低后区微生物污染起到关键作用,净膛工序和预冷工序是影响产品微生物指标的关键。
关键词: 冰鲜鸭 加工车间 传统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菌相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对2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和安全评价
《农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赤眼蜂和斑马鱼为试材,测定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方法]分别通过指形管药膜法和半静态法测定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成蜂的LC50(24 h)分别为>5 000、14.86 mg/L,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斑马鱼的LC50(96 h)分别为52.74、>100 mg/L。[结论]根据风险性等级划分标准,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玉米螟赤眼蜂分别为低风险性和高风险性,而两者对斑马鱼均为低毒,前者毒性略高于后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囊藻毒素对青菜生长的影响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累积
《生态毒理学报 》 2013 CSCD
摘要:蓝藻藻泥好氧堆肥腐熟后还田是其打捞后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堆肥后仍有一定数量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残留,大量还田是否会对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产生安全风险尚不明确。将青菜(Brassica chinensis)暴露于不同MC含量的石英砂和菜地土壤,观测植株生长状况及体内MC含量,并观测不同含量的MC在菜地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结果发现:砂培实验结束时,青菜成株的株高和生物量随着MC暴露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植株地上部MC的含量则显著增加。在MC浓度为0.386mg·kg-1的处理中,青菜地上部MC-LR(L为亮氨酸)和MC-RR(R为精氨酸)的浓度分别达到27.45μg·kg-1(鲜质量)和1.35μg·kg-1(鲜质量)。MC-LR和MC-RR在青菜地上部的富集系数都随着砂培基质中MC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土培青菜生长过程中吸收和累积的MC数量显著小于砂培实验。MC在菜地土壤中降解56d后,MC-LR和MC-RR的降解率均达90%以上。按普通有机肥的一般用量(2.5kg·m-2)施用充分腐熟的蓝藻堆肥成品种植青菜,食用后每人每天摄入的MC含量远低于WHO制定的饮用水中MC的指导值。研究为评估现行蓝藻堆肥工艺中残留的MC对作物生长和生物安全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携带Wx-mq基因水稻新品种(系)稻米RVA谱特征及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育的57份粳稻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化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对供试材料进行Wx-mq基因检测,测定各品种(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分析各测定值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了不同AC品种(系)的RVA谱特征值差异。结果表明:57份材料均含有Wx-mq基因;各RVA谱特征值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之间,及其与峰值时间、回复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崩解值与峰值黏度,峰值时间与消减值、回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糊化温度与热浆黏度、峰值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消减值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布在5%~12%,集中分布在8%~11%;不同AC品种(系)间的RVA谱不尽相同,随着AC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回复值、峰值时间与糊化温度均呈增加趋势,崩解值与消减值的变化趋势不明显。AC与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回复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峰值黏度呈显著正相关。结果可进一步扩充利用RVA谱特征值评价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暗胚乳突变基因 低直链淀粉含量 稻米淀粉RVA谱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玉米高通量RNA-Seq数据预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指不具备编码蛋白质能力的RNA。其中,一类长度大于200 nt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因其在多层面对基因表达存在调控作用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准确的预测手段,植物中LncRNA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结合植物基因组特点以及高通量RNA测序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发展、优化了一套基于RNA-Seq数据的植物LncRNA筛选及鉴定方法。随后,利用玉米B73顶端分生组织RNA-Seq数据,预测了6 122条玉米LncRNA,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物理定位。该方法为LncRNA鉴定和后续的功能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高通量RNA测序 生物信息学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全蚀病病菌的群体组成和遗传多样性,采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黄淮麦区的116个小麦全蚀病菌株进行了分析。8个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为0.66。供试菌株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6和0.27,漯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周口群体最低。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均较小,为0.0199~0.1153,其中徐州和周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而周口和驻马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0%。6个群体间的基因流为3.5。根据SSR多态性,对来源不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热链球菌codY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转录调控蛋白codY基因启动子的功能,首先从嗜热链球菌KLDS3.0503中克隆出codY基因启动子,将该启动子连入启动子探针型载体pNZ273的gusA基因上游,获得重组质粒pNZ273/codY。通过分析嗜热链球菌KLDS3.8501携带的质粒p3.8501-1的全序列后,将p3.8501-1质粒的复制区段与pNZ273/codY质粒中氯霉素抗性基因、codY基因启动子和gusA基因的片断连接到一起,电转化入嗜热链球菌KLDS3.0503中,获得重组质粒pST1。在乳酸乳球菌和嗜热链球菌中,该启动子均能启动下游gusA基因的表达,并且当菌株生长到对数生长期时,才检测到β-葡糖苷酸酶的活性。这说明codY启动子凭借自身的调控机制可以起到诱导型启动子的作用,并能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钾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河南小麦/玉米生产中钾肥的合理施用,于2010-2012年在高、中和低三种土壤供钾水平的试验点,研究了施钾量及施钾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上施用钾肥,玉米分别增产4.76%~12.49%、7.56%~16.08%和7.01%~22.61%;小麦分别增产6.87%~13.87%、11.19%~18.57%和18.71%~27.49%。在不同供钾水平土壤上小麦钾肥利用效率均高于玉米,钾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高钾点>中钾点>低钾点,高钾点钾肥当季利用率较高,低钾点的农学效率较高;当施钾量为90、135kg·hm-2时,小麦和玉米均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施钾量为45kg·hm-2时,玉米以底施较好,小麦以追施较好。低钾和中钾点在施钾量大于45kg·hm-2时,基本就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高钾点则在施钾量大于90kg·hm-2时土壤钾素才有盈余。综合来看,高、中和低钾点适宜的钾肥用量分别在45、90、135kg·hm-2左右,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施钾 产量 钾肥利用效率 土壤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大粒水稻材料粒型性状的QTL检测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特大粒粳稻TD70(2011年千粒重达80g)和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经单粒传法获得的240个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对粒长、粒宽、粒厚性状进行鉴定,用完备区间作图法,以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141个SSR标记对粒型性状进行QTL检测。共检测到粒型性状的QTL 18个,分布于第2、3、5、7、9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QTL 5个,控制粒宽的QTL 6个,控制粒厚的QTL 7个。两年间均能检测到的QTL有7个,分别为粒长QTL qGL3.1,粒宽QTL qGW2.1、qGW2.2、qGW5.1、qGW5.2,粒厚QTL qGT2.3、qGT3.1;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6.19%、4.42%、29.41%、10.37%、7.61%、21.19%和17.06%。第2染色体RM1347-RM5699区间是粒长、粒宽、粒厚的共同标记区间。第3染色体RM6080-RM6832区间为粒长qGL3.1、粒厚qGT3.1共同标记区间。18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TD70,且增效作用显著。定位的大部分位点包含已报道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的主要粒型基因;除第2染色体的qGW2.1(qGT2.1)、qGW2.3、qGL2.2和第12染色体的qGT12等位点已有粒型性状相关报道外,定位的qGT2.2,qGW9和qGT9可能是新的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