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灵芝菌丝体三萜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菌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丝体作为灵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生理阶段,会产生不同于子实体和孢子的特定结构的灵芝酸类三萜化合物.本文总结了灵芝菌丝体中已发现和鉴定的三萜化合物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灵芝菌丝体三萜在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等的基础研究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灵芝 菌丝体 四环三萜 药理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品种资源抗细菌性果斑病苗期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高抗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西瓜资源,以24份西瓜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法分别接种分离自甜瓜上的瓜类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菌株pslb96和ZZ-1,鉴定各品种资源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苗期抗性。结果表明,24份西瓜品种资源中未发现有对2株菌株表现免疫的材料,有7份资源对菌株pslb96表现高抗,12份资源对菌株ZZ-1表现高抗;9份资源对菌株pslb96表现中感或感病,7份资源对菌株ZZ-1表现中感和感病;对2株菌株均表现高抗的品种资源有野生型种质资源A9及商品种华欣、申蜜968、申选958和申抗988,占总品种资源的20.83%。部分品种资源A4、A13和申蜜7号对菌株pslb96和ZZ-1的抗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相同寄主来源的2株不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

关键词: 细菌性果斑病 西瓜 抗病 喷雾法 瓜类嗜酸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稻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麦产量结构、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T20%处理稻、麦产量比RT处理高3.3%和4.3%,但各施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各施肥处理间稻季氮素偏生产力无显著差异,全年氮素农学利用率差异显著,依次为OT20%>RT>OT40%>OT60%;OT60%处理速效钾含量在麦季与RT处理无显著差异,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RT处理,OT20%处理稻季脲酶和全年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RT处理.综上,在上海稻麦轮作地区,采用有机肥替代20%化肥,可以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稻麦轮作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个主栽品种香菇可溶性糖和有机酸测定及滋味品质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离子色谱法和高相液相色谱法分别对11个主要栽培品种的香菇子实体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其滋味品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1个品种香菇子实体中可溶性糖中可检测到甘露醇、海藻糖、阿拉伯糖醇和葡萄糖4种,以甘露醇和海藻糖为主,品种241-4、L9015和L135含量较高;有机酸以琥珀酸和苹果酸为主,241-4含量最高.滋味品质评价基于上述结果和前期研究中的各品种等鲜浓度值(EUC)数据,聚类结果得到两类,分别是申香8号、申香10号、武香1号、J868、Cr04、939和庆科20为A类,EUC、柠檬酸、酒石酸、乙酸和甘露醇贡献突出;L808、241-1、L9015和L135为B类,富马酸、苹果酸、海藻糖和琥珀酸贡献突出;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method)得到3个隐性因子,有机酸高感受因子、有机酸中等感受因子和甜味因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B类排序相对靠前,有机酸高感受因子贡献较大,存在不易接收风险;而A类排序靠后,属于滋味易接收区,且EUC鲜味指标较高.

关键词: 香菇;可溶性糖;有机酸;热图分析;因子分析;滋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大球盖菇菌株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综合评价

食用菌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3个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菌株的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Q-1、DQ-4和DQ-5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株DQ-1和DQ-6出菇较早,单菇质量较大,平均单菇质量分别为(51.12±33.92)g和(51.23±34.44)g;菌丝生长速度与出菇时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单菇质量与子实体长度、菌柄长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Q-2、DQ-6和DQ-10总蛋白含量较高,菌株DQ-3、DQ-11和DQ-13总糖和多糖含量较高;菌株DQ-6粗脂肪含量最低,菌株DQ-1中粗纤维含量最高.各菌株子实体氨基酸含量为42.81~86.90 mg·g-1,其中菌株DQ-3、DQ-6和DQ-8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对大球盖菇必需氨基酸进行评分结果表明,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苏氨酸含量最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菌株DQ-6出菇最早、单菇质量较大、总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可进一步开展中试和示范栽培,而菌株DQ-3、DQ-8、DQ-10和DQ-13可作为选育高营养成分菌株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 大球盖菇 农艺性状 营养成分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β-(1→3)-葡聚糖碱提条件优化及含量测定

食用菌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碱液种类、碱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温度)实验对提取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水提残渣中β-(1→3)-葡聚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以1 mol·L-1 KOH溶液按照料液比1:60(g:mL)添加,在60℃水浴条件下提取1.5 h,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为26.28%.以该条件对18种食用菌子实体、水提物和水提残渣的β-(1→3)-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中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4.91%和20.64%;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和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中含量均低于3%.不同食用菌水提物得率(4.98% ~50.45%)差异较大,除灵芝(Ganoderma lucidum)外,各食用菌水提物中β-(1→3)-葡聚糖含量均较低(0.41% ~4.21%).绣球菌、猴头菌、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和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均大于20%,可作为制备食用菌β-(1→3)-葡聚糖的优质原料.

关键词: 刺芹侧耳 β-葡聚糖含量 苯胺蓝荧光法 碱液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耐贮草莓新品种海丽姬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丽姬是由甜查理与章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耐贮草莓新品种.株型紧凑,果实长圆锥形、整齐,平均单果质量23 g,果形指数2.04;果面鲜红有光泽、着色一致、表面平整,香味淡.果肉红色、肉质硬脆、甜酸适口、果实硬度0.39 kg·cm-2.整个采收期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0.5%~14.0%,果实成熟采收期5~6个月,在上海地区9月上旬定植,11月中旬成熟.匍匐茎抽生能力中等.较抗草莓白粉病,对灰霉病有一定抗性.货架期一般3~7d.适合上海及长江流域地区设施栽培.

关键词: 草莓 新品种 海丽姬 优质 耐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二磺隆对小麦药害的早期诊断

农药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当茬和后茬作物的药害是磺酰脲类除草剂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甲基二磺隆是麦田常用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之一,为了早期诊断其对小麦的药害,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剂量甲基二磺隆对小麦株高、地上部分鲜重、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0 g/L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OD)按有效成分剂量9~45 g/hm2施用后10 d,小麦才表现出肉眼可见的矮化和生长抑制症状;但其MDA含量、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Fv/Fm和根系形态在喷施甲基二磺隆后5 d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其中小麦MDA和Pro含量随甲基二磺隆施用剂量的加大而增加,当施药剂量≥27 g/hm2时,MDA和Pro含量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可溶性糖和Fv/Fm对甲基二磺隆胁迫的响应更敏感,当施药剂量≥9 g/hm2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清水对照,而Fv/Fm则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喷施甲基二磺隆9~45 g/hm2各剂量处理均可抑制小麦根尖数、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综合以上结果,MDA、Pro、可溶性糖、Fv/Fm和根系形态可作为早期诊断甲基二磺隆对小麦药害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甲基二磺隆 小麦 药害 早期诊断 丙二醛 脯氨酸 可溶性糖 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 根系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规施肥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镉吸附解吸特性及化学形态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团聚体是土壤颗粒的主要存在形式,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和生物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施肥方式会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和理化特性,但是不同粒径团聚体自身理化特性对重金属富集和赋存化学形态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选取两种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和不施肥)的水稳性团聚体颗粒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等温法研究各粒级团聚体中镉(Cd)的吸附解吸特性和赋存化学形态,探讨施肥-团聚体理化特性-Cd吸附解吸及其赋存化学形态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相比未施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大粒径团聚体(>53μm)占比及其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特别是无定形氧化铁)、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未施肥处理不同,常规施肥处理原土及各粒径团聚体对Cd2+的吸附解吸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可达到非均匀多层吸附,其中2000—250μm粒径团聚体对Cd2+的吸附、固持能力最强,随着粒径的减小,对Cd2+的吸附、固持能力均降低,主要与其游离氧化铁(特别是无定形氧化铁)、有机质、有效磷及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溶液中Cd2+初始浓度的增大,各粒径团聚体对Cd2+的吸附、解吸能力均增加.原土及各粒径团聚体固持Cd2+的化学形态以交换态为主,其中2000—250μm粒径团聚体交换态Cd占比最低,为66.0%.常规施肥处理使各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显著降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显著增加.由此可以得出,适当施肥处理能够增加团粒胶结物质含量,有利于大团聚结构生成,提高土壤颗粒对Cd2+的固持能力,促使固持的Cd2+向更稳定的形态转化,降低其生物活性和迁移能力.

关键词: 施肥 团聚体 镉(Cd) 吸附 解吸 化学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葡萄废果组成对厌氧发酵转化活性物质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葡萄废果组成对厌氧发酵过程和发酵产物中活性物质组分的影响,以葡萄废果为原材料,添加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设置不同葡萄废果组成,考察含有葡萄皮和籽粒是否会对葡萄废果厌氧发酵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物组成对发酵过程中pH的动态变化有影响,去除葡萄皮和籽粒(T2)处理的pH高于含有葡萄废果全部成分(T1)的处理;而底物组成的差异对EC值的动态变化没有明显影响.添加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能显著提高产物中游离氨基酸和总有效氮的含量(P<0.05),与发酵前相比分别提高了226.05%~276.66%和31.13%~40.75%.去除葡萄皮和籽粒后有利于发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高,T2处理在9类氨基酸的含量上均具有显著优势,但F-、总酚和总酸的含量出现了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外源添加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是一种潜在的葡萄废果资源化循环利用方式,不同底物组成对发酵产物的组分有一定影响,发酵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

关键词: 葡萄废果 厌氧发酵 游离氨基酸 农业废弃物 循环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