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浙江2个主栽枇杷品种加工果膏的品质性状比较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枇杷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对浙江主栽的软条白沙、大红袍枇杷果实进行果膏加工适应性和品质性状比较研究,筛选适宜品种,并研究果浆加酶处理和浓缩程度对该品种果实出汁率,果膏出膏率,总酸、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自由基清除能力,色度值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确定果膏加工的关键工艺.结果表明,软条白沙枇杷的出汁率为53.18%,出膏率为20.54%,果膏总酸含量为6.70 g·L-1;大红袍枇杷的出汁率为39.88%,出膏率为15.23%,果膏总酸含量为7.64 g·L-1,故软条白沙枇杷的加工适应性较好.软条白沙枇杷打浆后加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出膏率可提高6.35百分点;果膏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自由基清除能力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而提高,从50%浓缩至80%,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242%和211%,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1.88、15.26百分点.综合考虑品质性状、产率和节能,建议枇杷果膏加工宜选择软条白沙枇杷为原料,榨汁前加酶处理,将果膏浓缩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70%.
关键词: 枇杷果膏 加工适应性 出膏率 出汁率 抗氧化能力 可溶性固形物


不同调理剂组合对浙江红壤土壤肥力、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江省中低产稻田土壤大多属于红壤,普遍存在土壤酸化、缺肥严重的问题。为提升红壤肥力进而获得水稻高产,以浙江省兰溪市红壤为对象,采用石灰石粉、腐殖酸和秸秆3种调理剂为材料,开展包含CK(不施肥且不施调理剂)、N(常规施肥)、NS(常规施肥+石灰石粉)、NSJ(常规施肥+石灰石粉+秸秆还田)、NSF(常规施肥+石灰石粉+腐殖酸)5个处理的水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石灰石粉的施用能迅速提升土壤pH值,NS、NSJ和NSF处理的土壤pH值相较于CK显著(P<0.05)提高了1.17~1.60个单位。与CK和N处理相比,腐殖酸的施用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或腐殖酸的施用均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调理剂的施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还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其中,以NSF处理的AWCD值和PLFA含量相较于CK提升最多。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调理剂的施用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了群落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石灰石粉、秸秆还田和腐殖酸均能显著(P<0.05)提高水稻产量,其中,以NSF处理的产量最高,较CK处理提高了11.02%。综合来看,在试验条件下,NSF处理是改良红壤、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佳组合。
关键词: 中低产田 石灰石粉 腐殖酸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水稻产量


转红色荧光蛋白稻瘟菌的构建与分子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研究稻瘟菌与水稻互作,对水稻稻瘟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FP转化稻瘟菌菌株E2007046A-2,获得了6个稳定的转化子;通过继代培养,对转化子进行表型鉴定、DNA杂交、qRT-PCR分析,筛选出了产孢量较高、RFP和HPT稳定插入且高表达的转化菌株;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水稻细胞内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侵染菌丝形成的侵染结构.本研究建立了稻瘟菌侵染水稻过程的可视化系统,为稻瘟菌与水稻互作提供了材料和研究基础.


双孢菇菇柄酵素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双孢菇菇柄为原料,以植物乳杆菌接种量、糖添加量和发酵时间为主要因素,总酚含量为评判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研究优化了双孢菇菇柄酵素发酵工艺,并对酵素产品发酵前后及在4℃和25℃贮藏5 d的其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菇柄酵素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3%、糖添加量9.50%、发酵时间24 h,酵素产品总酚含量值可达2.20 mg/mL,与预测值2.19 mg/mL相符;研究发现发酵后菇柄酵素的总酚、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2.20 mg/mL与44.40μg/mL,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51.93%、52.11%、0.70、28.09 U/mL,与发酵前比较有明显地提高.进一步对4℃和25℃贮藏条件下酵素的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4℃贮藏的酵素,在贮藏0 d时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力和抗氧化能力均较强,在贮藏1 d后,酵素的抗氧化能力开始急剧下降,同时25℃条件下贮藏的酵素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4℃贮藏(P<0.05).


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浙江省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研究,摸清区域森林碳储量现状,为区域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温州市2018年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的马尾松林、其他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柏木林、硬阔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等10种主要类型的森林资源监测数据,以及30个调查样地的实测数据,用平均生物量转换因子法计算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有机碳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18年,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1.70 Tg,其中乔木层18.46 Tg,灌草层1.55 Tg,凋落物层1.02 Tg和土壤层60.67 Tg,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2.60%、1.89%、1.25%和74.26%。温州市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23.81 t/hm~2,其中乔木层27.98 t/hm~2,灌草层2.34 t/hm~2,凋落物层1.54 t/hm~2和土壤层91.95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植被有机碳库的2.88倍。乔木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储量是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占全部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96.86%。乔木层碳密度最大的是柏木林,达到46.06 t/hm~2;阔叶混交林碳密度最低,为20.50 t/hm~2;土壤层中,碳密度最大的为柳杉林,达到136.97 t/hm~2;最小的为其他松木林,为49.38 t/hm~2。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碳密度有一定差异,其中柳杉林碳密度最大(185.42 t/hm~2),最低的是马尾松林(83.34 t/hm~2)。各组分碳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凋落物层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层碳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他各组分之间相关关系均达不到显著水平。【结论】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碳密度。


杨梅衰弱病根际土壤真菌的定量检测与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杨梅衰弱病在杨梅主产区发生严重,但其成因尚未明确。为明确根际土壤真菌与衰弱病的相关性,本研究以来自仙居、临海和兰溪3个不同地区的健康植株和衰弱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4种与连作障碍相关的土壤真菌进行了定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杨梅根际真菌群体的含量比较丰富;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p.)和轮枝孢属(Vert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正相关关系;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p.)在发病植株根际的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与杨梅衰弱病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建立了杨梅根际土壤真菌的快速检测体系,明确了健康株和衰弱株根际真菌菌群的差异,为杨梅衰弱病的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杨梅衰弱病 定量检测 Mortierella Verticillium Penicillium


植物肉的蛋白质消化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植物肉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食品巨头开始生产、销售植物肉。然而,其消化吸收特性还不明确,亟待研究。本文以基于大豆蛋白的植物肉为对象,通过体外模拟消化,研究其蛋白质消化特性,并与市售猪肉和大豆蛋白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植物肉与猪肉的组织化度相近,而前者的纤维状结构较后者更为致密,弹性和内聚性也更佳。在模拟消化过程中,植物肉粒径最大,SDS-PAGE、可溶性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生成量的结果均显示:植物肉的蛋白质水解程度低于猪肉和大豆分离蛋白,植物肉中的纤维结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蛋白质的消化。


超声辅助的异喹啉-离子液体的合成和表征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传统加热法合成异喹啉-离子液体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种超声辅助合成异喹啉-离子液体的方法.通过异喹啉季铵化过程的对比研究,证明了该方法具有环保性强、产率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将其扩展至阴离子交换反应,发现超声辐射法有效促进了异喹啉溴化物与简单阴离子[N(CF3SO2)2]?和[PF6]?,以及与复杂阴离子2,4-二氯苯氧乙酸的阴离子交换反应.对所得到的异喹啉-离子液体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及热行为和溶解度的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所得液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为快速、高效建立绿色多功能化离子液体库奠定了基础.


鼻黏膜复合佐剂LTB-Rg1在小鼠体内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灭活疫苗的增强作用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重组大肠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B subunit of heat-labile enterotoxin,LTB)和人参皂苷Rg1联合滴鼻免疫小鼠的佐剂效果并评估其生物安全性,本研究分别将生理盐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灭活疫苗,PRRSV灭活疫苗混合LTB或Rg1或LTB-Rg1滴鼻免疫小鼠,共免疫3次.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小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黏液中的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小鼠脾脏和肺脏中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定期监测小鼠的体质量变化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单独PRRSV疫苗组相比,LTB-Rg1/PRRSV组能够在血清和呼吸道黏膜表面迅速产生高水平的IgM、IgG和IgA抗体,并有效延长抗体的作用时间;显著上调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对小鼠的体质量增长和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LTB-Rg1是一种比较安全且极具潜力的鼻黏膜免疫佐剂,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LTB-Rg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鼻黏膜 复合佐剂


不同时期喷硒对‘本地早’柑橘养分吸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时期喷硒对柑橘硒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5年生‘本地早’柑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期叶面喷施200 mg/L亚硒酸钠溶液,分析柑橘成熟期叶片与果实硒含量、其他养分含量以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果实着色期之前喷硒均可增加叶片、果实的总硒含量;喷硒时间越早,硒的有机化比例越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喷硒可促进柑橘对全氮、全钾的吸收,抑制对全磷、全钙、全镁的吸收;幼果期喷硒的果皮较薄,酸含量较低,而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维生素C含量较高。说明叶面喷硒通过增加柑橘硒含量,影响养分的吸收平衡,提高果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改善果实品质,其中以果实幼果期叶面喷硒的综合效果最佳。
关键词: ‘本地早’柑橘 叶面喷硒 硒含量 养分吸收 果实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