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利用一个F2∶3单基因分离群体精细定位水稻穗顶部退化基因ATS1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穗顶部退化(PAA,panicle apical abortion)是一种典型的数量性状,极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Ats1是一个来自于秋光和七山占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先前的连锁分析发现,它在第8号染色体上带有一个穗顶部退化基因ATS1(Aborted Top Spikelet 1),与先前定位的qPAA8位置近似。通过比较北京地区2018年与其他年份的气候差异,以及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Ats1的穗顶部退化表型时发现,穗顶部退化表型与生长环境条件高度关联。在2018年的高温生长条件下,Ats1穗顶部退化程度相对减轻,说明高温降低了Ats1穗顶部退化表型的发生率。此外,通过IRAT129和Ats1杂交配置的F2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穗顶部退化的遗传分离明显偏离单基因显性遗传的3退化∶1正常的分离比例,说明Ats1置换系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穗顶部退化基因。基于F2∶3家系群的表型分析,筛选出单基因分离家系18C4013,进一步将ATS1基因定位于57 kb区域内,为最终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其表型鉴定及单基因家系分离的方法可以被进一步用于其他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复杂性状的基因精细定位。

关键词: 水稻 穗顶部退化 数量性状基因(QTL) ATS1 基因精细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优质中强筋春小麦新品种-克春28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春2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于2006年以沈1为母本、东农7742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2012年决选,代号为克春121159。2021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21007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野猪受选择基因筛选与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东北野猪受选择基因情况,试验对4头东北野猪基因组进行了重测序,采用滑窗法、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筛选4头东北野猪基因组中的受选择基因,并对其功能和参与信号通路进行了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野猪基因组中大约有29.81 Mb的区间受到了选择,涉及到411个基因,其中279个基因有功能注释;γ-氨基丁酸受体1(gamma-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1,GABAR1)基因、硫氧还蛋白2(thioredoxin 2)基因、激素肽3(tachykinin 3)基因、5-羟色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基因与神经系统有关,干扰素-欧米伽2(interferon-omega-2)基因、钙调素6(calmodulin like 6)基因与免疫相关,鱼精蛋白1(protamine 1)基因与雄性生殖相关;279个受选择基因作为细胞组分主要与突触后膜、突触膜、突触后成分细胞连接、神经元投射、质膜区有关,具有中链脂肪酸辅酶A连接酶活性、γ-氨基丁酸受体活性、形成碳氧键连接酶活性、神经递质受体活性、突触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钙依赖性磷脂结合等分子功能,参与了多巴胺分泌、多巴胺分泌调节、药物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受选择基因在分子功能方面富集不显著[错误发现率(FDR)>0.05]),在生物学过程和细胞定位方面均显著富集(FDR≤0.05);受选择基因在KEGG、Rectome、Wiki数据库的信号通路中均不能显著富集(FDR>0.05),在3个数据库的信号通路中都涉及到了γ-氨基丁酸受体信号途径,在KEGG通路和Wiki通路中都出现了铁死亡途径。说明东北野猪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相关基因受到了选择。

关键词: 东北野猪 受选择基因 选择性清除 GO富集分析 分子功能 生物学过程 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诱导对猪睾丸支持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猪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为研究对象,25℃培养环境下,培养不同时间(24,48 h)后收集细胞,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方法检测冷诱导(24,48,72 h)对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p53、c-Myc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诱导24 h细胞出现凋亡特征,部分细胞的细胞质出现空泡且细胞边缘出现拉丝状,48 h细胞凋亡特征明显;随着冷诱导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冷诱导后caspase-3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p53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c-Myc表达量呈现先极显著降低(P<0.01)后显著升高(P<0.05)的趋势。低温环境可诱导SCs凋亡,影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睾丸支持细胞 冷应激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高粱品种生长发育动态变化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副区为密度,开展矮秆高粱生长发育动态变化及对密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不同高粱品种单株和群体叶片干重、茎干重、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降趋势,在开花期最高;单株和群体穗干重、生物量干重呈逐渐增加趋势,成熟期达到最大值。试验条件下,龙杂22在D4(25株·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9 540.30 kg·hm-2,龙杂25在D3(21株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9 710.40 kg·hm-2,龙杂22品种耐密性优于龙杂25。

关键词: 种植密度 高粱 龙杂22 龙杂25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牧草收获机割台接地仿形控制方法的研究

农机化研究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国内牧草收获机械自动化、数字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不高的现状,以及苜蓿收获机割台作业因无法实现自动接地仿形而造成苜蓿割茬高度不均匀、影响苜蓿二次生长等问题,开展了对牧草收获机割台浮动仿形控制方法与割茬高度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通过在割台上加装高精度角度传感器的方式,利用液压元件驱动油缸调整割台平面对地倾角,从而实现机具作业时割台随地面起伏自动调节,确保台面对地保持平行的研究方案。为此,着重介绍了牧草收获机割台试验平台的搭建及自动控制原理的分析,通过试验装置验证控制效果,分析试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改进办法。

关键词: 苜蓿收获 割台 接地仿形 自动控制 液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化动态,采用Ht单基因常规鉴别寄主技术,对2018、2019年采自黑龙江省39个市县的138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N和13N号11个生理小种。所鉴定的13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6.1%、15.3%、9.3%和21.5%。分析2005~2019年间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结构及变化动态规律,发现近15年黑龙江省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呈现日趋复杂化,不断有新的小种出现,从2005年的10个小种到现在16个小种均已被监测到。不同时期各小种组成及出现频率均在不断变化中,0和1号小种始终是该地区的优势小种。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楔形前殖吸虫核糖体全序列的特征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楔形前殖吸虫(Prosthogonimus cuneatus)是禽类和鸟类输卵管、法氏囊和直肠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对禽和鸟类危害较大。利用PCR对楔形前殖吸虫核糖体全序列进行了扩增,并探讨了其与其他吸虫的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楔形前殖吸虫核糖体全序列长10 713 bp,其中18S、ITS1、5.8S、ITS2、28S、IGS的长度分别为1 970、1 271、161、224、4 155、2 932 bp;核糖体全序列有15对正向重复序列和34对反向重复序列,正向重复序列全部位于ITS1和IGS区域;基于18S基因的进化分析显示,楔形前殖吸虫与同属的卵圆前殖吸虫及同科的稀有裂睾吸虫聚在同一分支上,与同目的Brachycladiidae和Auridistomidae两科吸虫亲缘关系较其他科近。首次解析了楔形前殖吸虫的核糖体全序列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其他吸虫的进化关系,研究结果为前殖科吸虫的分类学、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 楔形前殖吸虫 核糖体全序列 序列分析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苜蓿品种种子萌发对低温的响应

中国草地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苜蓿种子萌发对低温胁迫的响应,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的方法进行恒温(2℃、4℃、6℃、8℃、10℃和25℃)处理,比较分析了 6个苜蓿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和根长的变化,进而评价苜蓿种子萌发期耐低温能力.结果表明:低温下,所有苜蓿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和根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6℃为苜蓿种子萌发转折点.经模糊隶属函数评价得出各品种萌发期耐低温能力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草原3号>中苜1号>敖汉>420>赛迪.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子 萌发期 抗寒性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大豆R5期叶片转录组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明确大豆(Glycine max)叶片响应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转录谱特征,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对大豆鼓粒初期(R5)叶片进行RNA-Seq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纯净序列经筛选后共获得5646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发现注释的基因涉及46个功能组,其中关于细胞过程、细胞以及结合的富集程度较高.通过对KEGG(The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途径富集分析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14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大豆光合作用相关代谢途径,而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同时升高导致17个差异表达基因中16个表现为上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调控脂肪酸代谢途径;单一温度升高并未引起大豆叶片基因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大豆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分子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气候变化;差异表达基因;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