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黄河水下三角洲扰动粉土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海洋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水下三角洲分布着大量的扰动粉土层,其微观结构与未扰动粉土相比有显著差异。基于浅地层剖面探测、钻探取样等技术,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图像处理等方法来研究扰动粉土的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扰动粉土与未扰动粉土两者在结构类型、颗粒之间的接触方式、粒度组成、定量参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扰动粉土与非扰动粉土的结构类型都属于骨架状结构,不同的是扰动粉土以直接接触为主,粒间无细粒及黏粒成分相隔。扰动粉土粒度组成偏向粗化,孔隙比降低、含水率升高、饱和度升高、比重增大、颗粒圆形度降低、颗粒分形维数降低。同时探讨了扰动粉土微观结构差异原因及其与工程地质性质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波浪作用下粉土中孔隙水的渗流带走细粒物质,颗粒发生重新排列从而导致微观结构变化,进而使其强度得以提高。

关键词: 扰动粉土 微观结构 定量分析 波浪作用 渗流作用 颗粒重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与大气p_(CO_2)的关系及其控制机制

海洋科学进展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末次冰消期时,南大洋深层水流通性增强和大气CO_2分压(大气p_(CO_2))升高存在密切联系。该时期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增强的同时会伴随着大气与大洋环流模式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南半球西风带(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Belt,SWW)位置和强度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强度的变化。一些关于控制南大洋流通性变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SWW的经向摆动可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产生强烈影响。末次冰消期时SWW南移,会强化南大洋风驱上升流,增强南大洋的通风。另一些研究认为AMOC变化对南大洋深部流通性具有更为强烈的影响,末次冰消期时北大西洋深层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NADW)生成减弱导致AMOC强度减弱,这一过程使得NADW与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的混合边界北移,从而减弱南大洋水体成层化,增强了南大洋深层水上涌。上述2种模式均可能引起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冰消期大气p_(CO_2)上升。除SWW与AMOC驱动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改变之外,最新研究发现南大洋罗斯海似乎可以通过其自身底层水的北向扩张与极向退却进一步影响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总的来说,控制南大洋深部流通状况的并非单一机制,SWW与AMOC以及罗斯海底层水等诸多因素在控制南大洋流通状况变化的同时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响应大气p_(CO_2)的变化。

关键词: 南大洋 末次冰消期 深部流通性 碳循环 控制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高体革鯻消化道黏液细胞分布的影响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8 CSCD

摘要:利用石蜡组织切片与AB-PAS染色技术研究饥饿0天(S0)、10天(S10)、20天(S20)对高体革消化道黏液细胞形态及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高体革饥饿20天后存活率为100%,食道含有Ⅱ、Ⅲ、Ⅳ型黏液细胞, S0组黏液细胞总密度为(2 839.13±261.52)个/mm2,饥饿不影响食道黏液细胞的种类,但S10组黏液细胞总密度减少[(1 546.00±70.02)个/mm2], S20组则表现为增加[(3 095.00±162.04)个/mm2]。S0、S10、S20三组胃部黏液细胞分布差异不大。S0和S10组幽门盲囊含Ⅰ和Ⅱ型黏液细胞, S20组则只有Ⅱ型黏液细胞,总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分别是(215.22±21.52)、(466.31±63.05)、(369.46±43.49)个/mm2。肠道只含Ⅱ型黏液细胞,饥饿使其密度逐渐增多,尤其是后肠,S0、S10、S20组密度分别是(1 683.50±219.64)、(2 068.71±65.38)、(4 622.50±85.60)个/mm2。不同部位黏液细胞对饥饿的响应存在差异,反映消化道不同部位结构功能的差异,饥饿显著影响消化道中Ⅱ型黏液细胞的分布,推测Ⅱ型黏液细胞分泌的变化有可能是高体革响应饥饿应激的敏感指标之一。

关键词: 高体革鯻 饥饿 黏液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形态学差异探讨秦岭细鳞鲑亚种有效性问题

水生生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的亚种分类地位自命名以来一直饱受争议。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差异系数检验法,对秦岭细鳞鲑和黑龙江流域的尖吻细鳞鲑(B.lenok lenok)和钝吻细鳞鲑(B.tumensis)的5项可数性状和34项标准化后的比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钝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在32项比例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贡献率较大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2.779%;以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4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构建了3个细鳞鲑类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为99.4%。基于欧式距离矩阵法构建的形态学聚类图显示,秦岭细鳞鲑和尖吻细鳞鲑距离较近,而与钝吻细鳞鲑距离较远。据Mayr 75%亚种识别和划分规则,34项比例性状和5项可数性状中,尖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第一鳃弓外鳃耙数目的差异系数大于1.28,而钝吻细鳞鲑和秦岭细鳞鲑有31项比例性状和2项可数性状的差异系数高于1.28。据分析结果,结合秦岭细鳞鲑地理隔离的事实及其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的形态差异,推断秦岭细鳞鲑与黑龙江流域内的尖吻细鳞鲑的形态差异程度至少已达亚种水平。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 尖吻细鳞鲑 钝吻细鳞鲑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日本黄姑鱼放流标志方法的比较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挂牌、金属线码和切腹鳍3种标志方法对大规格(平均体长(10.3±0.6)cm)和小规格(平均体长(6.8±0.5)cm)的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进行标志实验.14d室内暂养实验结果表明:3种标志方法对日本黄姑鱼平均成活率影响不大;而挂牌标志组标志成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其中大规格组标志成功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除肝体比外,标志鱼的主要生长指标受标志方法影响均极显著(p<0.01);饵料转换效率和脏体比受标志鱼体规格影响极显著(p<0.01);标志方法和鱼体规格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比影响显著(p<0.05),对饵料转换效率和肝体比影响极显著(p<0.01).3种标志方法中挂牌标志组的多项生长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金属线码标志组的饵料转换效率和切腹鳍标志组的脏体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得出:切腹鳍可用于短期标志,金属线码标志对鱼体生长影响较小,当日本黄姑鱼体长大于10.0cm时可采用挂牌标志法以提高标志鱼回捕率.

关键词: 日本黄姑鱼 挂牌标志 金属线码标志 切腹鳍标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颗粒态金属分布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于2009年6~7月黄河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对黄河口水体悬浮颗粒物进行采样调查,采用ICP-AES测定Al、Fe、Mn、Cr、Cu、Ni、V、Zn的含量,探讨调水调沙对颗粒态重金属分布的影响,初步分析了调水调沙前?中?后期黄河口颗粒态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颗粒态重金属的浓度升高,河口区颗粒态重金属的浓度随盐度的升高而降低.以Al为校正因子归一化消除颗粒粒径影响后,重金属的分布差异变小,表明粒径是影响重金属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富集因子计算结果显示,黄河口Cu?Zn相对富集,且调水调沙后其污染程度加重.在影响颗粒态重金属组成的因素中,颗粒物来源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人为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 颗粒态重金属 分布 污染 调水调沙 黄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变化上,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494~0.869,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关键词: 大亚湾 鱼类组成 多样性 优势种 季节更替 人类活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千岛-勘察加俯冲带俯冲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及成因的初步探讨

海洋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地震震中分布、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系统阐述了俯冲带从南到北俯冲角度、俯冲深度、形态以及板上地幔楔熔融程度等方面的空间差异特征,同时结合岛弧火山岩中的Sr、Nd、Pb同位素信息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岩浆作用的空间差异性,最终将千岛-勘察加俯冲带分为6段。综合以往研究可知,俯冲带分段性的成因比较复杂,与岩浆源区地幔中流体成分和含量、板片与海沟的汇聚速率、沿贝尼奥夫带的应力状态等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基于板块运动模型,板片的汇聚速率与俯冲结构的空间差异性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板片的汇聚速率是影响该地区空间差异性的重要因素,而更系统的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合分析千岛-勘察加俯冲带的俯冲特征对于丰富研究区板块构造理论,深入理解俯冲带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千岛-勘察加俯冲带 地震分布 地震层析成像 俯冲带分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酸根拉曼频移用于深海热液温度探测的方法探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一种典型的深海极端环境,热液区域不仅分布着各种硫化物矿产,而且孕育着特殊的生态群落,对热液流体理化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热液的运动机制。激光拉曼光谱技术除了定性分析方面的优势外,已经被逐步用于定量分析,并且在原位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模拟了深海热液喷口流体的高温高压环境,探讨了水分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拉曼光谱在热液流体温度探测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水峰ν_1(H_2O)、硫酸根ν_1(SO_4~(2-))的拉曼频移与温度、离子浓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峰ν_1(H_2O)和硫酸根ν_1(SO_4~(2-))的拉曼频移随温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水峰ν_1(H_2O)的拉曼频移受流体硫酸根浓度的影响明显,因此不适用于硫酸根离子浓度变化明显的热液流体温度的测量。相比之下,ν_1(SO_4~(2-))的拉曼频移对流体硫酸根浓度和流体压力不敏感,为温度的反演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建立了ν_1(SO_4~(2-))的拉曼频移与温度的线性方程:Rν_1(SO_4~(2-))=-0.03T+980.69,其中,R~2=0.998 6,可用于对深海热液喷口流体温度的原位探测等实际应用。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热液流体 硫酸根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关键水体环境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科学通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6年10月在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开展的水体环境要素的综合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叶绿素a、溶解氧、浊度、悬浮颗粒物粒度和海流等数据,研究了南海三沙永乐龙洞关键水体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永乐龙洞在水深10 m以下区域与外海无大规模连通;水体温度、盐度、密度存在多个跃层,分别位于水深3,10,50和80~110 m附近水深,其中以50 m水深附近跃层最强,155 m以下区域水文要素几无变化.叶绿素a垂向分布表现为多峰特征,在10~20 m附近存在一次表层叶绿素a最大值区.随着水深增加叶绿素a含量快速降低,在水深90 m附近叶绿素a浓度达到最大值,而后叶绿素a快速降低.溶解氧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复杂,表层最高可达7 mg/L,在温度、盐度和密度跃层水深附近浓度快速降低,并在水深90 m附近降为0,即无氧状态.水体浊度与叶绿素a分布特征极为相似,即在水深10~20和90 m附近存在浊度高值区.龙洞内悬浮颗粒物主要有两个粒径组分,分别为145~500μm的粗颗粒组分和5.28~38.55μm的细颗粒组分,其中以粗颗粒组分为主.龙洞80 m以上和其下水体性质差异显著,表明其来源不同.80 m以上水体温度、盐度跃层主要为日变和季节性跃层,80~110 m为永久性跃层.跃层处密度的显著差异,导致水体垂向对流受限并富集悬浮颗粒物,是导致溶氧浓度快速降低的主控因素.80 m以下水体与其上水体几无交换,加之有机颗粒物的氧化与分解,形成无氧状态.悬浮细颗粒组分体积浓度控制水体浊度变化,推测细颗粒应主要为矿物及岩石碎屑,粗颗粒应主要为藻类和海洋雪花等.

关键词: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 水体环境要素 垂向分布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