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侵染广东黄秋葵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及伴随卫星DNA的分子特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广东省表现黄脉曲叶的黄秋葵病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Okra06,PCR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毒属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基因组仅含A组分(DNA-A),全长为2 737 nt,推导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该组分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curl Multan virus,CLCuMV)分离物G6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7%;二者编码的6个ORF相似性分别为100%、100%、99.6%、99.8%、100%和99.7%.该病毒还伴随有卫星分子β(DNAβ),全长为1 346 nt,推导其互补链上编码1个ORF(C1).该分子与伴随CLCuMV分离物G6 DNAβ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也最高(99.5%).DNAβ系统进化分析显示,Okra06 DNAβ与CLCuMV-[G6]DNAβ、CLCuMV-[Gx08]DNAβ亲缘关系最近,三者形成一个独立分支;进一步与其他CLCuMV DNAβ和CLCuV DNAβ聚类在一起.这些结果证明,侵染广东黄秋葵的病毒分离物Okra06属于CLCuMV,且该分离物与引起广东朱槿曲叶病的CLCuMV-G6应同属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朱槿株系.
关键词: 黄秋葵黄脉曲叶病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 DNA-A 卫星DNA 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新品种‘红梅’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梅’蝴蝶兰是以‘台糖火鸟’为母本,‘新女孩’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为深紫红大花品种。主枝花朵数7~8朵,总花朵数7~10朵,花朵排列整齐有序;花径10.0~10.5cm;自然条件下10~11月花芽形成并抽出花梗,1月始花,2~3月为盛花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兜兰二氢黄烷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同色兜兰二氢黄烷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分析其序列特征,了解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花中克隆DFR的全长cDNA,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序列特征,并用半定量RT-PCR研究其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离到DFR,该cDNA全长1267bp,具有1个1074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5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DFR蛋白含有1个NADB_Rossmann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1个NADP(H)结合域和1个底物特异性结合域,其与文心兰、石斛兰和大花蕙兰等的DFR同源性在75%~80%。系统进化树显示,该DFR蛋白与兰科植物的DFR蛋白亲缘关系比较近。半定量RT-PCR表明,该DFR在成熟花和营养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子房、苞叶、萼片和花瓣中的表达量相当,在唇瓣中的表达量次之,在蕊柱中的表达量较唇瓣中的低,在花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在根中几乎检测不到。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该DFR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从兜兰中克隆到花色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DFR,该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花色素的合成。
关键词: 兜兰 二氢黄烷酮醇-4-还原酶基因 RT-PCR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薹(菜心)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产地土壤安全临界值
《中国蔬菜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采集珠三角地区蔬菜产地原位土壤(非人工添加重金属)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Cd、Pb、As、Hg、Cr5种重金属在种植菜薹土壤中的活性,菜薹可食部分对土壤中全量和有效态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并探讨了5种重金属在土壤产地环境中的安全临界值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对菜薹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菜薹的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顺序为Cd>Pb>As>(Cr、Hg),菜薹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顺序为Cd>Cr>As>Pb。依据《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进行方程拟合,得出适合菜薹种植土壤的重金属全量限量值分别是:Cd,1.18mg·kg-1;Pb,401.93mg·kg-1;As,25.67mg·kg-1;Cr,150.71mg·kg-1,有效态重金属限量值分别是:Cd,0.64mg·kg-1;As,3.05mg·kg-1;Cr,4.93mg·kg-1。菜薹对Hg富集能力弱,在供试土壤Hg浓度范围内菜薹中Hg含量均未超过限量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行距对甜玉米品种粤甜13号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玉米是广东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具有水果和蔬菜的应用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粤甜13号为材料,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于2010年8月种植,试验在100、83、67、65、50 cm 5个种植行距和51 000、66 000株/hm22个密度条件下进行,探讨行距和密度对耐密植性甜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密度增加,产量显著提高,51 000、66 000株/hm2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 297.5、18 088.5 kg/hm2,密度增加15 000株/hm2,平均产量增加1 791.0 kg/hm2。在同一密度下,行距为65 cm时产量最高,51 000、66 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分别为20 880.0、21 931.5 kg/hm2,分别比该密度平均产量高28.18%和21.25%,行距为100 cm时产量最低,分别仅为12 567、13 287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州地区甜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广州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3414"试验,建立了相对产量与土壤养分回归方程,从宏观上评价了广州地区甜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初步建立了甜玉米施肥指标体系。通过对萝岗、番禺、增城、南沙4个试验点的甜玉米产量与施肥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氮、磷、钾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Y=727.83+15.13N-0.28P+11.70K-0.28N2+9.025P2-0.19K2-0.16NP+0.01NK-0.13PK(R2=0.91)。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表明氮磷钾肥施用量与产量有显著的回归关系,结合单、双因素分析结果,推荐广州地区甜玉米理论每667 m2产1 000 kg的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约为24、7、19 kg。施肥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氮、钾肥的收益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成正比,磷肥施用量过高会出现负收益现象。施肥经济效应分析结果与三因素效应方程分析结果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