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脱落酸调节植物铁代谢的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Fe)是重要的微量元素,参与植物的许多重要生理和代谢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氮代谢等.植物通过对铁的吸收、转运、贮存、再分配来维持体内的铁稳态.植物体的铁代谢受到严格的调控.铁调节转录因子和铁转运蛋白构成了植物吸收、运输铁的调控网络,贮铁蛋白和铁转运蛋白共同调节植物高铁反应.近年来,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参与调节植物铁代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ABA可能作为信号调节Fe的吸收、运输和再利用环节,或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氧化应激状态缓解植物的铁胁迫症状.为了加深对植物体ABA与铁代谢串扰的理解,本文从植物的铁吸收转运机制和代谢调控网络、ABA参与植物铁代谢及其介导的铁代谢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 ABA与FER样缺铁诱导转录因子(FER-like iron deficiency-induced transcription factor,FIT)、铁调转运蛋白 1(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 1,IRT1)以及缺铁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复合益生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益生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高产纤维素酶、拮抗致病菌的益生菌与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复配成复合生物发酵剂.设添加复合生物发酵剂、添加对照菌剂、自然发酵3个试验组发酵青贮,每组3个重复.青贮20 d后,测定饲料成品的发酵品质、营养水平以及霉菌和霉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添加复合生物发酵剂制备的青贮感官品质评分为优,对照菌剂组和自然发酵组评分为良.应用复合生物发酵剂的青贮饲料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菌剂组和自然发酵组(P<0.05),ADF含量较自然发酵组减少31.61%,粗蛋白质(CP)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菌剂组和自然发酵组(P<0.05),CP含量较自然发酵组增加10.29%,乳酸含量较自然发酵组增加10.25%.自然发酵组和添加对照菌剂组在表层都检测到霉菌,相同部位处霉菌毒素含量均高于添加复合生物发酵剂组.综上所述,使用复合生物发酵剂可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还可抑制和杀灭多种病原细菌和霉菌,延长青贮成品保质期.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的大豆杂种优势群划分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大豆单产,但亲本的创制及杂交组合的配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杂交种组配工作存在盲目性,强优势大豆杂交种的产出周期较长.针对上述问题,以中国东北部和国外的43份亲本为材料,利用经过筛选的14个大豆产量性状相关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结果发现,所用SSR标记共扩增出31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2.2143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幅为2.0000~4.0000;主效基因频率为0.4419~0.9302,平均为0.6817;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298~0.6101,平均为0.4043;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214~0.5272,平均为0.3280.根据遗传距离将43份亲本材料划分为2个类群;25个杂交种的35份亲本材料分属于2个类群;且27个杂交种的39份亲本材料为国内和国外材料之间配制的杂交组合,反映出中国东北与国外材料之间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对本研究所用的杂交种亲本间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在0.4~0.6时杂种优势利用效率较高.上述结果为优异亲本的选育方向和强优势杂交种亲本的合理组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杂种优势 SSR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群 遗传多样性


利用SPAD氮饱和指数指导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多年份不同玉米品种各施肥处理SPAD氮素饱和指数变化规律,为寒地玉米氮素诊断提供理论数据.通过研究品种和处理两因素SPAD氮素饱和指数,利用SPAD氮素饱和指数指导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以2018~2020年最佳施肥处理SPAD氮素饱和指数为基础,建立平均年份SPAD氮素饱和指数模型,分别与2018、2019、2020年SPAD氮素饱和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施肥产量处理为纯氮160 kg/hm2.通过多项式回归方程、指数回归方程、乘幂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方程和对数回归方程的计算,得出多项式回归方程相关性最高.对于玉米氮素诊断有较好指导作用,为寒地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提供理论数据.


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大面积防治二代区亚洲玉米螟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为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Bt G033A)对2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防效,分别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应用Bt G033A对1代和2代亚洲玉米螟进行了防治示范,测定田间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及产量.结果表明,Bt G033A在心叶期和穗期各防治1次(即分别防治1代及2代亚洲玉米螟低龄幼虫),平均防治效果达90.6%,挽回产量损失率为7.8%,显著高于心叶期及穗期仅防治1次(即只防治1代或只防治2代亚洲玉米螟幼虫).因此,在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严重的2代区,可应用Bt G033A于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各防治1次,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减轻产量损失;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较轻的2代区或1代区,可应用Bt G033A于玉米心叶期防治1次.研究结果对2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苏云金芽胞杆菌G033A;二代区;防治效果


大豆新品种农生2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方法,通过杂交聚合优良性状与基因,特别是优质、高产性状与基因,经过多代选择与培育而成大豆新品种农生2号。该品种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100 cm,白花,尖叶;蛋白质含量41.84%,脂肪含量19.24%,中抗灰斑病;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85.3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6增产8.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65.0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6增产9.7%。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0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550℃,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中部种植。


东北寒区高丹草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适宜比例研究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确定适合东北寒区高丹草和紫花苜蓿的最佳青贮比例,试验以高丹草和紫花苜蓿为青贮原料,分别按照5:5、6:4、7:3、8:2的比例进行混合青贮,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添加5%CaCO3和不添加5%CaCO3的试验处理,不添加紫花苜蓿和CaCO3的高丹草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处理的组合中,以不添加CaCO3的高丹草与紫花苜蓿以5:5混合配比时,其营养品质中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为35.53%、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47.43%,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添加CaCO3的处理;粗蛋白质(CP)含量为17.83%,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添加CaCO3的处理.发酵品质中,V-Score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不添加CaCO3处理的的混合青贮均高于90分.综合考虑混合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得出,在东北寒区,添加紫花苜蓿能够显著提高混合青贮的饲用品质,且高丹草和紫花苜蓿混合青贮的最佳配比为5:5,并且不宜添加CaCO3.


外源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质量及肉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外源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肉羊养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筛选高效青贮生物添加剂,探索实用的玉米秸秆饲料转化方法.以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中原单32秸秆为试验材料,生物制剂分别采用酶制剂、菌制剂及酶菌复合制剂,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15个处理.玉米秸秆切短,装入聚乙烯袋,抽真空青贮60 d后,采用实验室化学分析法及半体内试验测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各处理及对照感官评定均达到了优级;酶菌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发酵品质优于酶制剂、菌制剂处理,玉米秸秆添加木聚糖酶1 g/3 kg、果胶酶1 g/3 kg、β-葡聚糖酶1 g/3 kg、乳杆菌3 g/3 kg、纤维素酶1 g/3 kg(MCL2)处理和添加木聚糖酶1 g/3 kg、果胶酶1 g/3 kg、β-葡聚糖酶1 g/3 kg、乳杆菌3 g/3 kg、漆酶1 g/3 kg(MCL4)处理乳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03%DM和3.95%DM(P<0.05);外源生物制剂处理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玉米秸秆经酶制剂和酶菌复合处理青贮后,青贮饲料NDF、ADF及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MCL2处理最低,分别为52.17%DM、31.94%DM和22.86%DM(P<0.05);纤维素酶添加量1 g/3 kg处理组(CE1、MCL2、MCL6和MCL7)纤维素72 h瘤胃降解率高于其他处理,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ML2纤维素降解率最高,为37.38%(P<0.05).综上,外源生物制剂促进玉米秸秆发酵,增加青贮饲料营养价值,提高肉羊营养物质瘤胃降解效率,综合玉米秸秆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养分瘤胃降解率,酶菌复合处理>酶处理>菌处理,其中MCL2处理效果最佳;纤维素酶降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纤维素、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适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 g/3 kg.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制剂;青贮发酵;发酵品质;瘤胃降解率


绥李3号李叶芽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中国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绥李3号李的叶芽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2种叶芽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吲哚乙酸(IAA)是叶芽萌动过程中的重要启动因子,赤霉素(GA)在抑制芽的休眠、促进芽的萌发中具有重要作用,脱落酸(ABA)与其他激素相互作用而起到调节叶芽萌发和营养物质加速积累,在叶芽形态分化期间起到促进作用,玉米素(ZT)是在叶芽中期起着重要作用.(IAA+GA)与ABA的比值反映芽的萌发状态,促进型激素在萌芽前期占主导作用,有利于叶芽打破休眠,促进萌发.
关键词: 绥李3号;叶芽;萌发;内源激素


黑龙江粳稻品质育种现状及对策
《中国稻米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黑龙江省粳稻育种,特别是粳稻品质育种的现状,分析了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国标1级优质粳稻品种匮乏,优质长粒型香稻品种不多,营养功能型粳稻品种紧缺,及品种抗高寒、抗逆性、抗倒伏性还需要提高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如大力培育优质长粒型香稻品种,提高新品种的食味品质、抗高寒和抗逆性,培育高品质、营养、丰产的粳稻新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