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鲜食玉米品种心叶期对草地贪夜蛾抗性评价及不同品种受害后的产量损失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探究鲜食玉米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水平,在田间草地贪夜蛾自然发生条件下对28个不同类型(甜玉米10个、甜糯玉米8个、糯玉米10个)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心叶期抗虫性鉴定,研究了不同抗性水平及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产量损失;在室内研究了取食不同品种玉米苗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经鉴定,28个品种中无高抗及抗虫品种,中抗品种12个,感虫品种15个,高感品种1个,分别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2.86%、53.57%和3.57%.28个品种的产量损失为8.30%~40.93%,室内喂饲后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1.29~15.31 d.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产量损失和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甜玉米、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79,甜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不相关.


粤港澳大湾区粮食产业现状、矛盾透视及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升级和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有效提升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供应链韧性水平,通过“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视角对大湾区粮食产业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厘清粤港澳大湾区粮食生产的水土光热等禀赋条件及演化变迁,并结合消费、生产、加工、储运对大湾区粮食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耕地面积降幅为5%,其中水田、旱地面积降幅分别为3%和8%;粮食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肇庆、江门、惠州和广州占大湾区稻谷总播种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91%提升至2020年的97%。通过分析大湾区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逻辑演化机理,系统解构了“产购储加销”存在的难点与堵点,提出应在大食物观下推进“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内”分工与深化是大湾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储、优粮优价、优粮优加,打造品牌价值链;坚持大湾区粮食生产保障一定自给率的底线,以“优粮优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优质食味型水稻,实施与其他稻作主产大省差异化、不对称战略,结合大湾区禀赋条件创新提出“富硒水稻工程”,开展“粮食生产双强”计划;试点中国式粮食全产业链现代化先行区,建立大湾区粮食储备与应急保障中心,立足于“双循环”战略建立大湾区粮食长效安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 粮食主销区 粤港澳大湾区 粮食全产业链 粮食应急保障 高质量发展 路径分析


甘薯病虫害的研究特征与趋势述评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薯病虫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甘薯病虫害研究提供参考,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知网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1年共1648篇甘薯病虫害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表甘薯病虫害文献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和中国;谢逸萍团队和陈书龙团队分别是国内病害和虫害文献发文最多的作者团队,Clark C A团队和Haraguchi D团队分别是国际病害和虫害文献发文最多的作者团队;国际研究机构和团队合作密切,国内研究机构和团队合作较少;Plant Disease和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分别是病害和虫害发文量最高的国际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研究侧重于茎线虫病和甘薯小象甲,英文文献侧重于甘薯病毒病和烟粉虱。针对严重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甘薯病毒病、烟粉虱、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小象甲,以及新近发生的甘薯茎腐病、甘薯基腐病和甘薯根结线虫病等病虫害,开展智慧检测预警、蔓延机制、功能基因挖掘、抗病虫品种选育、精准对靶施药等研究将逐渐成为热点。
关键词: 甘薯 病虫害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
《核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稻米品质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19香、南晶香占、二广香占3号、莉香占)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大田栽培条件下早、晚季稻米的加工、外观、蒸煮和食味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与早季相比,晚季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平均降低4.8、2.5、2.4、0.7和0.8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平均提高5.6和0.9个百分点。早晚兼用型水稻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在早、晚季的差异与其灌浆期的温度相关。与早季相比,晚季稻米峰值黏度、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分别平均降低10.7%、19.5%和1.60℃,消减值平均升高32.4%。另外,晚季米饭硬度、黏性、咀嚼性和食味值均整体显著高于早季,平均增幅分别为36.7%、37.1%、37.5%和10.3%。早晚兼用型水稻糊化特性、米饭质构和食味值在早、晚季的差异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相关。综上,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稻米糊化特性、米饭质构和食味值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与灌浆期温度和稻米组分变化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双季稻,特别是“丝苗米”的品种选育、优质栽培及产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通过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重要发展路径,推动大湾区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湾区内地九市是广东省水产养殖尤其是淡水养殖的产业集聚优势区,其产值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 49.58%和 42.28%,拥有全省 50%以上的淡水养殖面积,淡水养殖能力突出,是广东池塘养殖的主要区域.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链条完整,总体技术水平较高,水产种苗业占据优势,水产品加工及流通业较为集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九市淡水产品加工量、水产品流通和服务业总产值均超过全省的 50%.从产业空间布局上看,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总体呈从西南向东北辐射,江门、佛山分别为大湾区海水、淡水养殖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广州、佛山则是水产苗种极化中心.当前,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还存在育种技术不足、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大、精深加工少、产业监管有待加强、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为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其基本路径、必要条件和核心动力,即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为基础,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设计、强化人才配给与技术创新,以科技驱动水产养殖现代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并就夯实产业基础、提高监管能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产业化数字建设、发挥种苗业优势 6 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水产养殖 水产苗种 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


没食子酸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没食子酸(GA)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用叶碟法对比了没食子酸等21个酚类化合物对棉铃虫幼虫的拒食活性,并从中选择了没食子酸等3种化合物测定了其对棉铃虫1龄末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随后采用饲料混毒法检测了没食子酸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测定了 2龄幼虫中肠病理变化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所测21种酚类化合物中,没食子酸对1龄末幼虫的拒食活性最显著,拒食中浓度为50.21 mg/L.以含10 μg/g没食子酸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后发现其显著抑制幼虫体重、化蛹率、羽化率和卵孵化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到没食子酸可诱导中肠细胞大量凋亡、杯状细胞和消化细胞膨大并呈现空泡化、围食膜消失等病理变化;qPCR分析发现没食子酸可诱导InR、p53、Atg8和G6Pase基因显著上调表达.综上,没食子酸可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同时损伤中肠,导致营养代谢紊乱,具备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
关键词: 没食子酸 棉铃虫 生长发育 营养调控 中肠细胞凋亡


植保无人机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在玉米冠层中沉积分布及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应用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植保无人机不同飞行参数和喷头类型对作业质量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田间防治效果的影响,为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喷雾法,对小喇叭口期玉米施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飞防助剂"易滴滴-A"混合药剂,分析不同飞行参数和喷头类型对雾滴沉积、雾滴密度、雾滴覆盖率等参数的影响,以及药后3和7 d对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结果]当飞行速度为4 m/s,高度为2.5 m,喷头型号为SX110015VS时,雾滴归一化平均沉积量最高,为0.47μL/cm2;当无人机飞行速度为4 m/s,高度为1.5 m,喷头型号为SX11001VS时,雾滴密度平均值最高,为79.39个/cm2;当无人机飞行速度为5 m/s,高度为1.5 m,喷头型号为SX110015VS时,雾滴平均覆盖率最高,为9.35%.[结论]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对植保无人机喷施农药雾滴在玉米冠层沉积量均有显著影响.当无人机飞行速度为4 m/s,飞行高度为2.5 m,喷头型号为SX110015VS时,雾滴沉积量最高且施药后3 d和7 d的校正防效均在85%以上.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植保无人机 氯虫苯甲酰胺 雾滴沉积分布 防治效果


水稻粒型调控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世界上的重要谷类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一直都是育种学家关注的重点,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水稻粒型主要包括粒长、粒宽、粒厚等,是受多基因控制的重要数量性状,不仅直接影响水稻产量,还与水稻品质密切相关.深入了解水稻粒型的形成与调控机理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水稻单株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组学的研究为探究水稻内部调控机制带来了新的变革.大量水稻粒型的数量性状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成功被鉴定与解析,并验证了与之有关的基因功能.目前,已有几条调控粒型的通路得到鉴定,如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G蛋白信号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转录因子调控途径、植物激素途径以及表观遗传途径等.然而,粒型调控网络极其复杂,多数基因上下游的调控组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甚至影响粒型的各条通路间均存在一定的交叉互作.本文综述了影响水稻粒型的不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及关键粒型基因间的互作关系,总结了近年来粒型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情况,并提出结合多组学解析水稻粒型的调控机理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分子设计育种,为开发新的高产优质稻育种提供支撑.


低氮磷玉米-豆粕型饲粮对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粪污排放及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低氮磷玉米-豆粕型饲粮对育肥后期猪生长性能、粪污排放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60头体重为(131.68±0.62)kg的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的饲粮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不添加植酸酶;试验Ⅰ组的饲粮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降低磷水平(0.35%vs 0.24%)并添加植酸酶(1 000 IU/kg),且停用微量元素;试验Ⅱ组的饲粮在试验Ⅰ组饲粮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饲粮氮水平(11.09%vs 9.87%).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生长性能、血清钙和磷含量、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肉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 2.45%和3.00%(P<0.05),粗灰分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 69.10%和78.49%(P<0.05);同时粪便粗灰分含量分别下降了 12.44%和17.83%(P<0.01),粪便磷含量分别下降了 17.31%和21.92%(P<0.01),粪便铜含量分别下降了 54.81%和60.25%(P<0.01),粪便锌含量分别下降了 71.10%和75.65%(P<0.01).并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之间的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粪污排放、肉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育肥后期饲喂停用微量元素的低氮磷玉米-豆粕型饲粮,可以显著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并有效减少粪便磷、铜及锌等的排放,且对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无负面影响.
关键词: 育肥后期 猪 低氮磷饲粮 生长性能 粪污排放 肉品质


华南超大穗型水稻种质DS23"源-库-流"特征及其超高产潜力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超大穗型水稻新品系DS23在早季的产量表现和"源-库-流"特征,探明DS23"源-库-流"特征及其超高产潜力挖掘方向,为华南早稻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大穗型新品系DS23 为供试材料,以中大穗型品种粤禾丝苗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开展研究.试验测定并比较了不同穗型水稻的叶面积指数、SPAD值、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 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积累与转运特征、穗茎节间解剖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性状.[结果]DS23 每穗总粒数、粒重、库容量和产量分别比粤禾丝苗增加 37.3%、4.0%、33.7%和 15.9%,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比粤禾丝苗显著降低 6.8%和 15.1%.两品种间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剑叶SPAD值无显著差异.与粤禾丝苗相比,DS23 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与茎鞘NSC对籽粒的表观贡献率分别显著降低15.3%和19.8%,茎鞘NSC表观转运率显著提高10.3%,大维管束数量显著增加17.3%,两品种穗茎大小维管束面积无显著差异;DS23 粒叶比无显著变化,糖花比显著降低 34.2%,维管束负荷量指标增加 20.4%~60.2%.[结论]超大穗型水稻DS23 在早季种植库容量大、穗颈节间转运组织发达、后期物质转化能力强,高产与增产潜力大,提高结实率是挖掘其超高产潜力的主要方向,研究结果可为超大穗型早稻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早稻 大穗 源-库-流特征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糖花比 维管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