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水虻幼虫的营养特性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水虻为一种腐食性昆虫,其幼虫具有食性广、繁殖力强以及营养物质丰富且均衡等特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新型饲料蛋白质源,在水产动物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黑水虻幼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在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甲壳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等不同水产养殖品种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水产动物饲料中黑水虻幼虫的最适用量,探讨了黑水虻幼虫作为水产饲料中可持续蛋白源的可行性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期为黑水虻的开发利用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机制性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黑水虻 营养学特性 水产动物 新型蛋白源 水产饲料


两种寄主植物对淡足侧沟茧蜂的引诱作用及挥发物成分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寄主植物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对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趋向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玉米和苋菜两种寄主植物,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对正常植物和幼虫-植物复合体的行为反应,并对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GC-MS分析与鉴定。【结果】正常的玉米和苋菜对淡足侧沟茧蜂无明显引诱作用,而幼虫-玉米复合体和幼虫-苋菜复合体均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且幼虫-玉米复合体对该寄生蜂的引诱作用更强。GC-MS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玉米中含有22种化合物,主要为烷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幼虫-玉米复合体中有31种化合物,以烷烃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在正常苋菜检测到的16种化合物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约占54.75%;而幼虫-苋菜复合体中含有55种化合物,其中以烷烃、芳香烃、烯烃、酸类和醛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另外,与正常植物相比,2-己烯醛、(+)-柠檬烯、α-石竹烯、DMNT和α-雪松烯等化合物仅在幼虫-植物复合体中产生或含量明显升高。【结论】淡足侧沟茧蜂更倾向于幼虫-玉米复合体,并且玉米和苋菜在遭受甜菜夜蛾取食后,会释放出更多种类的化合物。
关键词: 淡足侧沟茧蜂 玉米 苋菜 甜菜夜蛾 引诱作用 GC-MS


外源甜菜碱对高温胁迫下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生菜高温敏感品种“黑木耳”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甜菜碱对高温胁迫下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经过甜菜碱预处理后的生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对种子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发现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与对照相比含量显著下调,而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同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种酶活性显著上调。说明高温胁迫导致生菜种子中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并引起过氧化反应从而抑制种子萌发,外源甜菜碱可以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清除活性氧,以及累积Pro,进而提高生菜种子的耐高温能力,起到很好的种子引发作用。


原花青素添加对鸡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抗氧化剂原花青素(Procyanidin,PC)在鸡精液冷冻中的应用效果,在10%卵黄上清稀释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10 μg/mL、20 μg/mL、30 μg/mL、40 μg/mL、60 μg/mL)的PC,检测冻后鸡精子的质量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在卵黄上清稀释液中添加10-30 μg/mL PC,冻后鸡精子的质量指标(存活率、活力、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和线粒体活性)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当PC添加质量浓度为40-60 μg/mL时,冻后鸡精子的各项质量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在抗氧化指标方面,PC添加可提高冻后鸡精子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添加30 μg/mL PC的冻后鸡精子抗氧化能力最高,冻后鸡精子的MDA含量和ROS含量最低,分别为5.48 nmol/L和342.00 U/mL;SOD活性和GSH-PX活性最高,分别为137 U/mL和90.85 U/L,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当PC添加质量浓度为40-60 μg/mL时,冻后鸡精子的抗氧化能力显著下降,表现为对精子的毒副损伤.可见,在鸡精液冷冻过程中添加10-30 μg/mL的PC虽不能显著提高冻后鸡精子的质量,但却能显著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组成对养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系统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养殖中后期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于2022年6―10月逐月监测上海市崇明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内水质指标,同时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了养殖期内水体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功能结构特征,并探讨了二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养殖池塘在养殖中后期主要超标水质指标为p H、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在养殖期水体中,6―8月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7―8月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处于较高水平,优势门为细菌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病毒中的尾噬菌体门(Uroviricota),而在属水平上,丰度占比前10的优势属在多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如7月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细菌和8―10月的有尾噬菌体目(unclassified_o_Caudovirales)病毒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微生物的主要功能为代谢功能包括能量代谢、全局和概览图、氨基酸代谢等,不同月份的功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6―7月代谢途径丰度明显高于8―10月,而优势细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上述功能的主要贡献者。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影响趋势一致,叶绿素a和pH是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溶解氧、总磷的影响作用稍弱。在养殖水体中,丰度占比较大的致病菌为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可为养殖水质调控及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养殖塘 中华绒螯蟹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群落 功能 环境因子


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ZH10-6转化体特异性定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型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ZH10-6外源插入片段的旁侧序列为靶标,建立了转化体特异性实时荧光PCR和单通道微滴式数字PCR精准定量检测体系,并邀请8家农业农村部检测中心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转化体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定量极限达到50 copies∕μL,检测极限达到5 copies∕μL.该检测方法有望作为检测标准用于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ZH10-6的定量检测,为该大豆品系的商业化应用及转基因标识等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抗除草剂大豆ZH10-6 转化体特异性 定量检测 实时荧光PCR 微滴式数字PCR


上海蚕豆地方资源鉴定评价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上海蚕豆地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的43份蚕豆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这些蚕豆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5.7%-37.5%.相关分析显示,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560%,主要与产量、籽粒和荚果性状相关.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两大类群,分别包含32份和11份蚕豆资源.第Ⅰ类群又分为2个亚群,亚群Ⅰ-1籽粒大、单株产量高、种皮浅褐色,亚群Ⅰ-2籽粒较大,可作为大粒新品种的育种材料;第Ⅱ类群籽粒较小、单株荚数较高,可作为小粒多荚新品种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蚕豆品种改良提供材料基础.


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稻鳝种养模式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稻鳝种养模式对土壤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系统,分析了稻鳝种养模式下氨氧化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完全氨氧化微生物(Comammox)]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明确该模式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试验设置两个处理(常规稻田处理和稻鳝种养处理),分别在处理小区的中心区域和沟渠边缘区域取样,即:常规稻田中心区域(CCS)、常规稻田沟渠边缘区域(CMS)、稻鳝种养处理中心区域(ICS)和稻鳝种养处理沟渠边缘区域(IMS)。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处理相比,稻鳝种养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pH,减少了稻田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间有机质和总氮的含量差异,增加了土壤硝化势;相较于常规稻田处理,稻鳝种养模式显著提高了AOA、Comammox Clade-A和Comammox Clade-B的丰富度,显著降低了AOB的丰富度;同时,IMS显著提高了AOA的群落多样性,但降低了AOB的群落多样性;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氮是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的关键环境因子(P<0.05);AOA和Comammox促进了土壤硝化速率,而AOB反之;稻鳝种养模式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并增强了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其内部连接更加紧密。研究表明,稻鳝种养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因子,特别是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氮,显著影响了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增强了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土壤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稻鳝种养 氨氧化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上海地方猪种抗腹泻基因与免疫相关因子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上海地方猪种上海白猪、枫泾猪和沙乌头猪中抗腹泻基因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transporter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1, TAP1)、α(1, 2)岩藻糖转移酶1[α (1, 2)-fucosyltransferase 1, FUT1]、天然抗性相关的巨噬细胞蛋白1(natural 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1, NRAMP1)、黏蛋白4(mucin 4,MUC4)和黏蛋白13(mucin 13, MUC13)基因的有效遗传标记,为上海地方猪种资源特性提供参考,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R)和序列测序分析上述基因的多态性,结合部分免疫相关因子,探讨对3个上海地方猪种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猪种中TAP1和MUC4基因均具有抗腹泻基因型GG,而仅在枫泾猪和沙乌头猪中检测到MUC13基因抗腹泻基因型GG,在3个猪种中均未检测到FUT1和NRAMP1基因抗腹泻基因型AA。上海白猪、枫泾猪和沙乌头猪TAP1基因处于中度多态,上海白猪的MUC4基因处于低度多态,枫泾猪和沙乌头猪的MUC4基因处于中度多态,上海白猪MUC13基因处于中度多态,其中上海白猪和沙乌头猪的TAP1基因不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枫泾猪的MUC4基因不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上海白猪MUC13基因AA型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 IL-12)水平显著高于AG型,枫泾猪TAP1基因AA型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指标显著高于GG和AG型,沙乌头猪TAP1基因AG型的IL-12指标显著高于GG型。以上研究结果对上海白猪、枫泾猪和沙乌头猪的抗腹泻育种和分子选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为今后上海各地方猪种抗腹泻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