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上施用后的残留行为和膳食暴露风险,研究基于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目标农药在芥蓝上残留分析方法,得到芥蓝中2种农药的残留水平,结合我国膳食结构不同性别/年龄组食物消费量及体重数据评估了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对各类消费人群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分别在0.01~1.0 mg/L和0.00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6 7。在3个添加水平下,芥蓝中2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0.6%~113.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5%,定量限均为0.01 mg/kg。10%高氯·吡丙醚微乳剂以推荐高剂量施药,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分别为3.9~10.1 d和4.8~6.3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最后一次施药3、5、7、10 d后,芥蓝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最终残留量≤0.904 mg/kg,吡丙醚的最终残留量≤0.20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我国不同人群的长期慢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27.26%;短期急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67.17%,表明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优质青柄芹菜新品种'申香芹一号'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申香芹一号’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优质青柄绿叶空心芹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分蘖性极强,根系发达,叶色浓绿,叶柄淡绿色、内腔空心。株高60—70 cm,开展度20—22 cm,叶片锯齿状中大。叶柄细长纤秀,清炒后质地脆嫩,纤维少,香味浓郁,口感品质极佳。该品种综合抗病抗逆性强,极耐抽薹,一次种植可多次收割,适合各地春秋两季设施及露地栽培。


细胞松弛素B改善冷冻引起的猪卵母细胞皮质颗粒迁移障碍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揭示冷冻后的猪GV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细胞骨架与皮质颗粒迁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所采集猪卵巢样品来自上海市嘉定区五丰上食屠宰场的健康经产母猪,每次采样选用体重70~90 kg、生产性能良好的浦东白母猪300头左右采取卵巢样品,采集卵巢数量120~150枚·次-1,挑选胞质分布均匀且紧密的GV期卵母细胞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组至少30枚细胞,利用细胞骨架稳定剂细胞松弛素B (cytochalasin B,CB)冻前处理猪GV期卵母细胞,冷冻解冻后经体外成熟培养,检测卵母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微丝与皮质颗粒荧光共定位情况、卵丘扩散程度、第一极体排出率、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水平和发育能力等指标。结果显示,冷冻前用CB处理可有效提高GV期卵母细胞解冻后存活率(44.11%vs. 27.91%,P<0.01)。在新鲜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可观察到皮质颗粒与微丝存在共迁移。冷冻会引起皮质颗粒-微丝迁移异常,而冷冻前CB的添加会缓解冷冻引起的迁移障碍,表现为CB处理组的微丝与皮质颗粒均成功迁移至质膜的比例更高,迁移均匀分布于质膜效果更好。冷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CB预处理的第一极体排出率((26.79±2.37)%vs.(8.13±0.30)%,P<0.01)、GSH水平(23.12±2.65 vs. 7.27±0.79,P<0.01)和孤雌激活后的卵裂率((20.91±2.84)%vs.(5.64±0.37)%,P<0.01)与囊胚率((5.00±0.03)%vs.(0.41±0.01)%,P<0.05)均有显著提高。本研究表明,微丝细胞骨架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胞内皮质颗粒由内部向质膜迁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两者存在一定共定位关系,通过冻前添加CB孵育可有效影响细胞微丝骨架与皮质颗粒的迁移程度,减轻了冷冻引起的细胞骨架异常分布,缓解了由冷冻引起的皮质颗粒-微丝迁移障碍,进而提升细胞抗冻能力,表现为促进胞质成熟的同时,提高了冷冻卵母细胞存活率、核成熟率与胚胎体外发育潜能。


液态发酵灵芝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理化特征的分析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发酵专用高产多糖灵芝菌株GZ36为材料,通过调控发酵时间以实现目标多糖的定向富集,对获得的发酵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制备的多糖组分的理化特征及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发酵时间为60 h时菌丝体胞内多糖的含量最高,未经干燥处理的菌丝体的多糖提取得率相对于烘干处理的菌丝体提高了60.42%,相对于冷冻干燥菌丝体提高了59.16%。未干燥处理灵芝菌丝体的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0℃、料液比1:3 (g/mL)、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得率可达6.10%。利用分级醇沉从菌丝体的提取液中得到了4个组分GLP-10E、GLP-20E、GLP-50E和GLP-75E,其中GLP-10E、GLP-20E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6.161×10~6 g/mol、4.112×10~6 g/mol,多糖含量分别为84.59%、92.30%,这2个组分中葡萄糖占比均达到了98%;GLP-50E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以及少量的木糖组成;GLP-75E组分中含有大量的氨基葡萄糖。4个多糖组分均具有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本研究可为灵芝液态发酵菌丝体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外源vpl1基因对香菇双核菌丝体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刺茎侧耳多功能过氧化物酶vpl1基因在香菇菌丝体中的异源表达及功能,对比分析了野生型双核菌丝体与拥有1个或2个转化子的双核菌丝体在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和基因表达上的差异.首先,经过转化子筛选和功能验证,筛选出3个具有vpl1基因的香菇t-Asm136单核转化子.其次,将3个单核转化子与其野生型w-Asm136单核菌丝体分别与实验室已有的香菇t-Bsm83单核转化子与其野生型w-Bsm83单核菌丝体进行单单杂交,获得1个纯野生型双核菌丝体、4个单转化子双核菌丝体和3个双转化子双核菌丝体.最后,仅野生型、1个单转化子和2个双转化子双核菌丝体能在木屑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这4个双核菌丝体在木屑培养基上Lac、MnP和VP酶活和对应基因的表达量不同,其中vpl1的导入使双核转化子vpl1基因上调了2-12倍,MnP酶活上调13-30倍,mnp2a表达量上调4-18倍,mnp2b表达量上调6-11倍.证实了vpl1的导入能够增强MnP的酶活力和基因的表达水平.


不同处理方式对'大泡'青皮核桃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青皮核桃的保鲜期、研究适合的保鲜方法,以云南‘大泡’核桃为研究对象,采用3μL∕L1-MCP(1-甲基环丙烯)对青皮核桃进行熏蒸处理,以未使用1-MCP处理的青皮核桃为对照,使用两种厚度的PE(聚乙烯)保鲜袋真空密封后,在贮藏温度2—4℃条件下低温储藏,定期测定核桃的果皮腐烂率、果皮褐变率、仁衣褐变率、果仁硬度、口感以及果仁丙二醛的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MCP熏蒸结合厚度为80μm的PE袋密封保存的方式更有利于延缓青皮核桃的腐败。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稻秸秆降解液中的氟离子和氯离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使用碳酸盐淋洗联合离子色谱法测定水稻秸秆降解液中氟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用涡旋仪振荡混匀样品后立即吸取50 mL样品,C18固相萃取小柱真空抽滤,用超纯水稀释1 000倍后测定秸秆降解液中氟离子和氯离子.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降解液中氟离子和氯离子互不干扰,分离度较好.氟离子线性范围为0.1-2.0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0;氯离子线性范围为2.0-40.0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在0.9981.用该方法测定两种离子相应浓度的标准溶液,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0%-5.6%(n=6),同时对3个秸秆降解液样品的进行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8.3%-105.1%,相对标准偏差为1.3%-3.4%.该方法快速、准确、操作简便,适合于水稻秸秆降解液中氟离子和氯离子的检测.


出菇温度对不同菌龄香菇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香菇L135与931的F1代群体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出菇温度(12℃、17℃、22℃、27℃)对不同菌龄香菇群体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出菇温度下,香菇菌龄与原基数量、子实体个数、单包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菇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随着出菇温度的升高,菌龄与现蕾天数的相关系数逐渐减小;出菇温度与菌龄可共同影响群体的现蕾天数、采菇周期、单包产量、单菇重4个农艺性状,提高出菇温度会降低菌龄的影响;原基数量与子实体个数更易受到菌龄的影响;长菌龄群体比短菌龄群体更易受出菇温度的影响。香菇高温品种选育工作可将单菇重、单菇重环境方差和子实体个数作为代表性状筛选指标。以环境方差作为表型进一步验证了单菇重受出菇温度影响较大。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玉米和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烯酮-14-葡萄糖苷检测方法的建立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防控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以玉米和小麦为材料,用乙腈∕水∕甲酸溶液提取,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进行准确定量,建立了一种可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方法,用于同时测定玉米和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ZEN)和玉米赤霉烯酮-14-葡萄糖苷(ZEN-14G)。结果表明:ZEN和ZEN-14G在0.1—2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 0.999),检出限为0.03—0.3μg∕kg,定量限为0.1—1.0μg∕kg。在20、50μg∕kg和100μg∕kg三种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0.2±9.8)%—(98.6±4.2)%,精密度为0.2%—9.1%(n=5)。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可以满足玉米和小麦中ZEN和ZEN-14G的检测要求。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14-葡萄糖苷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玉米 小麦


2021—2022年上海地区大米、玉米、大豆和面粉中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特征和交互作用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特征和交互作用,为真菌毒素的安全性评估、预警和监管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更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测定上海地区621份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中14种真菌毒素的含量,通过共同污染指数、相关性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JAVA程序分析其混合污染的特征和真菌毒素的交互概率。【结果】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检出的真菌毒素主要有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AFs)和伏马毒素(FUMs)。其中,大米主要受OTA和DON污染,玉米主要受FUMs和DON污染,黄豆主要受DON和AFs污染,面粉主要受DON及其衍生物污染。根据安全限量标准,4种粮食食品原料中真菌毒素的超标率不超过2.09%,但有87.76%的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的毒素影响,混合污染率较高。其中,交互率(25.44%)较高的组合有伏马毒素B1+伏马毒素B2(FB1+FB2)、DON+FB1、OTA+FB1、OTA+DON、黄曲霉毒素M2(AFM2)+OTA、DON+FB1+FB2。在交互率较高的真菌毒素组合中,大多数组合呈弱相关,而FB1+伏马毒素B3(FB3)、黄曲霉毒素B1(AFB1)+DON、DON+15-ADON这些组合交互率较高且呈中度相关。【结论】上海地区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等受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超标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比例较高,呈现出一定的样品种类差异。真菌毒素对大米、玉米、黄豆和面粉的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市售粮食食品原料中多种真菌毒素共存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真菌毒素 大米 玉米 黄豆 面粉 混合污染 交互性分析 上海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