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点叉尾呼肠孤病毒诱导斑点叉尾肾脏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斑点叉尾呼肠孤病毒(CCRV)诱导斑点叉尾肾脏细胞(CCK)发生凋亡的机理,以CCRV感染的CCK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DNA片段化检测、TUNEL反应、亚G1期细胞检测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检测等方法进行实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斑点叉尾肾脏组织细胞后,细胞变圆、皱缩,随后细胞脱落,细胞单层呈网状,感染72h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感染48 h后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的染色质固缩、核边缘化或破裂,可观察到凋亡小体,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增加;DNA片段化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细胞12 h后细胞基因组DNA出现片段化,随后逐渐增强,72 h达到最高;TUNEL反应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细胞72 h后细胞基因组DNA断裂,有大量游离3'末端自由羟基(-OH)存在。亚G1期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感染48 h后,约53.44%细胞处于亚G1期;利用JC-1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感染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病毒感染细胞24 h后线粒体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膜电位变化显著。紫外线灭活与热灭活的斑点叉尾呼肠孤病毒不能诱导斑点叉尾肾脏细胞发生凋亡,表明细胞凋亡依赖于病毒复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滤食性贝类对牙鲆的粪便、残饵及网箱养殖区沉降物的摄食行为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是,不同贝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5种贝类的吸收率、吸收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饵料对贝类的摄食行为影响显著。吸收效率(AE)都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长牡蛎、栉孔扇贝、虾夷扇贝会产生假粪来调节摄入的能量。在牙鲆+滤食性贝类的IMTA养殖模式中,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是比较好的候选种。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有机物含量 摄食行为 滤食性贝类 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须菜风味海藻酱的加工工艺优化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型经济海藻龙须菜为实验原料,研究龙须菜风味海藻酱的加工方法。在高压均质、高压蒸煮、真空包装等原料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以发酵曲中蛋白酶活力和发酵后酱粕的综合感官评分为重要指标,研究米曲霉和鲁氏酵母制备发酵曲的最优发酵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发酵组合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接种量1.0%、鲁氏酵母接种量0.8%、发酵时间5d、发酵温度35℃,在此条件下发酵所得酱料蛋白酶活力达6.08g氨基态氮/100g(干基),综合感官评分达到4.1分。研制的4种不同口味配方的产品,各项品质指标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海藻即食食品标准规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植物入侵红树林生态系统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外来植物入侵红树林生态系统特征,建立了外来植物入侵红树林生态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准则层5个部分、指标层17个指标构成,分别从外来植物引入阶段、适生阶段、扩散阶段、危害阶段和防治阶段进行评估。并对互花米草入侵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进行示范评估,其评估风险分值为86,入侵风险等级为一级,极高风险,应禁止引进,实行检疫。构建的体系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外来植物的风险等级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 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和体内矿物元素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在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饲料中分别添加0、50 g.kg-1、100 g.kg-1、150 g.kg-1和200 g.kg-1的发酵豆粕,相应替代饲料中鱼粉使用量的0、5%、10%、15%和20%,饲养体质量为(37.62±0.16)g日本鳗鲡50d,研究发酵豆粕对鳗鱼生长性能和体内矿物元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升高,鳗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5%替代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5%替代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从生长性能上看,15%是发酵豆粕替代鳗鱼饲料中鱼粉的最适比例;2)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后鳗鱼饲料中的钾(K)、铁(Fe)、镁(Mg)等元素质量分数升高,而铝(Al)元素质量分数降低,按变化幅度大小排列Al>K>铜(Cu)>硼(B)>钙(Ca)>钠(Na)>磷(P)>Fe,但替代组与对照组鳗鱼肌肉中矿物元素K、Ca和P差异不显著(P>0.05),而无论是肌肉还是皮肤中矿物元素Cu质量分数均降低(P<0.05),因此,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后应对饲料中矿物元素添加量适当进行调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养罗非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围隔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混养罗非鱼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6-8月在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进行凡纳滨对虾与吉丽罗非鱼混养实验。实验分为6组(A、B、C、D、E、F组),F组为对照组不放养罗非鱼。对养殖水体相关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养殖期间DO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围隔亚硝氮和氨氮的含量养殖前期接近,养殖后期则有较大差异,其中实验C、D组显著低于A、B、E组和对照F组(P<0.05);COD和TOC含量对照组均小于实验组,实验组中养殖后期A、B组含量大于C、D、E组;TN、TP的增加量为A组最高,F组最低,实验组之间A、E组增加量高于B、C、D三组;(2)围隔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6种,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单一,优势种基本上为小型种类;叶绿素a含量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之间A、B组高于其它三组。结果表明虾池中混养适当密度的罗非鱼有利于改善水质,调节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吉丽罗非鱼 水质因子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Cl_4对建鲤肝细胞DNA的毒性作用及对CYP3A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氯化碳(CCl4)作为一种经典的肝脏毒物,被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的肝损伤模型构建及保肝药物筛选。低、中、高浓度的CCl4-橄榄油溶液(6.25%、12.50%和15.00%,0.01 mL/g)腹腔注射建鲤72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肝组织病理切片技术,测定血清中肝损伤生化酶来考察CCl4对肝细胞DNA的毒性作用;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中CYP3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6.25%CCl4作用建鲤72 h后肝组织切片检查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对血清中酶学指标无显著影响,CYP3A的mRNA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而彗星实验结果显示该浓度的CCl4作用肝细胞后,尾长、TDNA、尾矩及Olive尾矩等DNA损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大;随着CCl4作用浓度的增加,肝细胞肿胀、广泛空泡变性,出现核固缩和核溶解等组织学的变化,12.50%和15.00%CCl4均能显著引起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升高,15.00%CCl4能显著促进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大量生成;彗星实验中各项损伤指标也随着染毒剂量增加而极显著增大;同时,12.50%和15.00%CCl4组的CYP3A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CCl4对建鲤肝细胞DNA具有毒性作用,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CCl4能抑制CYP3A mRNA表达;随着CCl4作用浓度的增大,血清酶、病理切片和彗星实验结果表现出剂量效应,并有一定的一致性,彗星实验表现出更高的灵敏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病毒感染引起半滑舌鳎腹水症的病理学观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对患有腹水症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主要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感染腹水症的半滑舌鳎全身主要的组织器官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中鳍部皮肤出现血红细胞浸润和淤积;鳃小叶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柱状细胞发生炎症;肝胰脏和肾脏都出现了局灶性的组织坏死和溃烂,组织间充满空泡变性的细胞,超微病理观察发现大量病毒粒子;心脏的心肌组织出现固缩和局灶性溃烂;胆囊壁浆膜层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充血;消化道黏膜层和黏膜固有层分离,黏膜固有层成纤维细胞固缩或水样变性,致密层变疏松。根据病理学研究结果初步分析认为,一种未知病毒可能是半滑舌鳎腹水症的主要致病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喉拟水龟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基因的序列特征与组织表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构建的黄喉拟水龟(Ma)SMART全长cDNA文库,筛选得到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IP-3α)全长cDNA序列,通过设计引物、克隆测序验证,采用相关软件对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预测,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MaCCL20组织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序列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aCCL20 cDNA全长2 318 bp,开放阅读框为261 bp,共编码86个氨基酸,其蛋白为疏水性,不存在跨膜结构。同源性分析表明,黄喉拟水龟CCL20与变色蜥(Anolis carolinensis)亲缘关系最近,与原鸡(Gallus gallus)其次,与哺乳动物的同源性很低;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aCCL20在肝脏、肾脏、心脏、脾脏中均有表达,其中脾脏中表达量最高。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 cDNA文库 序列分析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