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遗传标志性基因Z0372 PCR检测肠出血大肠杆菌O157:H7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aemorrhagic E.coli,EHEC)O157:H7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导致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本文旨在建立以Z0372基因为靶基因的PCR检测技术,特异性检测EHEC O157:H7。以Z0372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引物,建立Z0372-PCR,分析敏感性、特异性,并检测模拟阳性污染样品。结果表明,Z0372-PCR对纯培养物检测限103~104CFU/m L,模拟阳性污水样和肉样,增菌后检测限10~102CFU/m L(g)。非大肠杆菌O157和其他肠道病原全部为阴性扩增,只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扩增出清晰而特异的条带。模拟阳性样品检测,条带特异,无任何杂带,测序与Gen Bank序列高度同源。因此,Z0372-PCR是特异性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实验室肠道内容物、刮取物、污水和食品等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Z0372 聚合酶链反应 食品 排泄物


不同果肉质地桃果实乙烯生成规律及其对乙烯的反应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耐贮运桃品种霞脆的肉质类型,以八成熟软溶质品种银花露、硬溶质品种湖景蜜露、不溶质品种金童6号、Stonyhard品种有名白桃和霞脆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采后贮藏过程中的乙烯释放规律。结果表明:采后贮藏过程中,银花露、湖景蜜露、金童6号桃果实乙烯释放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有显著的乙烯峰出现,果实硬度随贮藏时间推移而下降,银花露和湖景蜜露果实在贮藏末期硬度均低于1.0 kg·cm-2。有名白桃和霞脆桃采后成熟过程中释放极少量乙烯,经外源乙烯处理后,霞脆果实硬度未出现快速下降现象,贮藏末期果实硬度仍可达到3.5 kg·cm-2以上。研究认为,霞脆桃肉质为Stonyhard类型。


不同粗饲料来源的饲粮对山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选用波杂羊(波尔山羊×徐淮山羊)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粗饲料来源的饲粮对山羊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28只体重为(15.69±1.32)kg的波杂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以小麦秸秆、梨渣、大豆皮和二者混合(小麦秸秆+梨渣)为纤维源的饲粮,各组饲粮纤维物质水平均相同[即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40%]。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与其他3组相比,大豆皮组能提高山羊的屠宰率,分别比小麦秸秆组、梨渣组、混合组提高了15.82%(P<0.01)、8.64%(P>0.05)、3.36%(P>0.05);2)与其他3组相比,大豆皮组山羊肉品质有明显的改善,降低了肌肉的剪切力、蒸煮损失以及滴水损失,并且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干物质的含量最高。由此可见,不同粗饲料来源的饲粮对山羊的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大豆皮为主要纤维源的饲粮对提高山羊的屠宰性能以及改善肉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


表油菜素内酯对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耐热甘蓝品种启夏和不耐热甘蓝品种苏甘25号为试材,研究表油菜素内酯处理对高温胁迫下甘蓝幼苗耐热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表油菜素内酯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缓解了高温胁迫下MDA和H2O2的积累,增强了甘蓝抗氧化能力,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效缓解了高温胁迫对甘蓝幼苗的影响,其中以0.5 mg/L表油菜素内酯处理效果较显著。这表明,表油菜素内酯有利于降低高温胁迫对甘蓝幼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表油菜素内酯 甘蓝 高温胁迫 耐热性 生长指标 生理指标


黄秋葵汁乳酸菌混菌发酵条件优化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风味优良的乳酸发酵黄秋葵汁,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不同组合在发酵黄秋葵汁中的生长、产酸、感官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可以在24h内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7CFU/mL。肠膜明串珠菌单菌发酵黄秋葵汁无法顺利产酸。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以其菌液体积比2:1混合发酵黄秋葵汁,可迅速将pH值降到4.5以下,活菌数可达10~8CFU/mL,且感官品质优于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可知,混菌发酵生成的挥发性成分比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种类更多、含量更高。黄秋葵汁乳酸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菌液以2:1比例混合、接种量5%、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72h。


中国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鉴定的品系中,具有3种抗病性以上的品种(系)共250个,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310个;中抗和高抗条锈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9.8±21.7)%、中感和高感品种占(39.7±27.9)%;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1.5±27.5)%、(31.1±35.6)%、(48.2±25.6)%和(25.0±14.6)%、感病品种分别占(68.5±27.5)%、(62.2±38.6)%、(31.3±20.7)%和(70.7±14.6)%;抗叶锈病品种比例仅为(9.9±3.8)%,感病品种高达(70.4±15.1)%;除河农831表现中抗外,所有品种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未出现高抗品种。【结论】抗源缺乏的病害未鉴定出抗性强的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主要出现在甘肃、四川等地,抗叶锈小麦品种(系)较少。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优化蛹虫草菌丝体培养基
《食用菌 》 2015
摘要:对目前常用的蛹虫草菌丝体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及培养基pH进行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组分,然后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碳源、碳源、pH值的最适配比。
关键词: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 蛹虫草 培养基 优化


醋浸和干燥对大蒜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蒜挥发性风味物质经过醋浸和干燥加工后的变化情况,以大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tion,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未处理、醋浸和醋浸后干燥加工后大蒜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未处理大蒜、醋蒜和醋蒜片中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是含硫化合物,分别为14、10、8种,相对含量分别为95.15%、63.88%、47.52%。未处理大蒜中主要含硫化合物为二烯丙基二硫醚、1,3-二噻烷、二烯丙基硫醚、硫化丙烯、二甲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硫醚。经过醋浸后,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硫醚、甲基烯丙基硫醚、甲基丙烯基二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的相对含量减少,而二烯丙基三硫醚、甲基烯丙基三硫醚、二甲基三硫醚、2-乙烯基噻吩的相对含量增加。经过热风干燥,醋蒜中的含硫化合物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硫醚、1,3-二噻烷、二甲基三硫醚含量减少,而甲基丙烯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三硫醚、2-乙烯基噻吩相对含量增加。因此醋浸渍和热风干燥加工处理后的大蒜刺激性气味相对减少,清香气味增加。本研究为醋蒜和醋蒜片的开发与风味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