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上海节水抗旱稻田杂草发生以及除草剂对'沪旱61'的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节水抗旱稻田杂草发生情况以及除草剂对'沪旱61'的安全性,采用随机取样计数和唐氏五级目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上海市节水抗旱稻田杂草种类、田间密度和危害等级,并采用盆栽法在网室内开展了除草剂对'沪旱61'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杂草调查结果表明,节水抗旱稻田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并呈现出旱、湿生杂草混生的特点.试验期间共调查到杂草9科21种,其中马唐、香附子、狗尾草、牛筋草、小藜、凹头苋等水稻田少有发生的旱生杂草在节水抗旱稻田危害严重.除草剂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330 g/L二甲戊灵EC、90%禾草丹EC及其与10%苄嘧磺隆WP、10%吡嘧磺隆WP的复配剂可用于节水抗旱稻播后苗前封闭除草,10%噁唑酰草胺EC、50%二氯喹啉酸WP、75%氯吡嘧磺隆WG、75%二氯吡啶酸SG和480 g/L灭草松AS可用于节水抗旱稻苗后除草.


油菜绿肥还田对后茬水稻产量、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油菜在上海地区作绿肥种植的应用价值,研究了'沪油17'不同压青还田量对后茬水稻('清香软粳')产量、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油17'压青还田量在15.0—22.5 t/hm2时,后茬水稻'清香软粳'产量略有增加;土壤速效N、P含量高于无绿肥还田处理(CK);可培养细菌数量增加,种群比例上升,波动范围为65.6%—70.8%,比CK高10.2%—15.3%.油菜还田量与后茬水稻产量、土壤细菌数量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84和0.82),与土壤碱解N、速效P、有机质、pH、可培养微生物总数和B/T值呈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60、0.67、0.57、0.53、0.66和0.58).油菜15.0 t/hm2压青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综合代谢活性最强,生物多样性较高,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还田量处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A/F、B/F值最高,F/T值最低,更有利于土壤微生态系统稳定.研究表明,'沪油17'作绿肥种植盛花期时在上海地区的压青还田量以15.0—22.5 t/hm2为宜,还田后可促进后茬水稻增产,发挥土壤培肥和生态保育效果.


矾根叶柄和叶片不定芽高效再生体系优化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矾根'巴黎'和'闪秋'作为试验材料,分别以叶柄和叶片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暗培养时间以及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矾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矾根再生的最佳暗培养时间为21 d,矾根叶片和叶柄产生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成分分别为MS+0.5 mg/L 6-BA+0.1 mg/L NAA和MS+0.2 mg/L 6-BA+0.1 mg/L NAA,矾根'巴黎'的不定芽再生率高达89.58%,不定芽数为28.50个;矾根'闪秋'的不定芽再生率可达75.00%,不定芽数为21.25个.研究建立的矾根直接再生方法取材范围更广,且更为简便高效,能够为矾根种苗的快速繁殖、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矾根性状的改良提供技术支持.


西藏地区一珍稀药用菌-上升炭角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分离于西藏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对野外采集的黑耳进行组织分离获得菌种,对得到的菌种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平板特性培养和木屑菌包驯化栽培.[结果]鉴定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菌株为珍稀药用菌上升炭角菌(Xylaria hypoxylon),其菌丝最适生长因子为果糖、酵母浸膏、pH 6.0和23℃.驯化栽培显示:上升炭角菌可在多数阔叶树木屑中生长,菌包A菌丝生长速率为0.87 cm/d,明显高于菌包B.菌包A和菌包B长满菌丝分别需要15和25 d,菌包长满菌丝15~20 d后菌丝体由白变黑,菌包变黑25~35 d后开始出现原基,原基出现10 d后可采收第一潮子实体.[结论]本研究首次纯人工不覆土驯化栽培出分离于黑耳中的上升炭角菌,并初步探明了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该菌奠定了基础.


太湖湖泊缓冲带草林复合系统氮沉降阻滞解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植物生长特征,设置5种草林复合系统,利用径流小区试验,分析不同草林复合系统对氮沉降的阻滞与拦截特征,以筛选出拦截效能高的草林复合系统,降低氮随降雨径流进入湖泊水体的风险.结果表明:疏林与草被配置有利于降雨径流的入渗,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林下种植常绿草坪能够减少氮的溶出风险,促进氮的吸收与利用;草林复合系统对氮沉降的阻滞与拦截主要通过地下径流在土壤-植被中的消纳实现,通过地下渗漏流失的氮基本达到地表水排放标准;草林复合系统通过地表径流输出的氮大幅度减少,氮的截留率达到77%以上,以疏林麦冬与疏林马蹄金复合系统氮截留率较高.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天然产物中酶抑制剂筛选研究进展
《色谱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体内各种酶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酶一直是目前新药研发的重要靶标。天然产物是发现新药的宝贵资源,但是由于成分复杂,活性筛选一直受制于耗时费力的分离纯化过程。毛细管电泳(CE)技术由于具有样品和试剂消耗少、灵活多样的分离模式且不受样品基质干扰的特点,可以直接从粗提物开始筛选活性成分,在复杂样品活性筛选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该文综述了近十年来CE在天然产物中酶抑制剂筛选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CE应用于重要药物靶标,包括转移酶(激酶)、水解酶以及氧化还原酶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用于酶抑制剂筛选的电泳分离模式和酶动力学研究,并展望了CE用于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筛选的应用前景。


稻-鳝种养结合模式对稻田土壤性质及镉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稻-鳝种养结合和非种养结合(水稻单一种植)模式下,设置不同氮肥减量梯度试验,研究稻田土壤对典型重金属镉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稻-鳝种养具有降低稻田土壤p H、增加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作用;减氮处理组中,稻-鳝种养结合模式下的稻田土壤Cu、Zn、Pb、Cd及Cr含量有高于非种养结合模式的趋势,两种模式下的As和Hg差异不显著;稻田土壤对Cd2+的吸附热力学曲线均可用Langmiu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但Freundlich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表明稻田土壤对Cd2+的吸附更可能是一个不均一的多相界面,吸附的Cd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Langmuir模型得到的稻田土壤Cd2+最大吸附量为986-1 081 mg/kg,种养结合模式下稻田土壤Cd2+的最大吸附量高于非种养结合模式;稻田土壤对Cd2+的解吸量与吸附量成显著正相关.稻-鳝种养结合模式可通过改变稻田土壤的有机质、CEC等理化性质,影响稻田土壤对Cd2+的吸附过程,增大土壤Cd2+的最大吸附量.


高效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高毒且较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筛选高效降解菌,采用微生物降解PAHs,对于消除PAHs的环境污染和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萘平板法初筛、氧化还原酶活性复筛,筛选到3株PAHs高效降解菌,分别命名为B5、sh4、sh2.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依次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罗尔斯通菌(Reutropha)、中华单胞菌(Sinomonas).降解条件优化结果表明:B5、sh4、sh2均能以萘、蒽、芘为唯一的碳源,120 h内,三个菌株对单一萘(200 mg/L)、蒽(100 mg/L)、芘(50 mg/L)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1%、65%、53%以上;混合多环芳烃萘(200 mg/L)、蒽(100 mg/L)、芘(50 mg/L)的降解率分别为:82.17%-99.13%、70.76%-87.25%、52.59%-75.07%.PAHs的降解率与其分子量相关,同时PAHs的分子量也影响着菌株B5、sh2的生长活性.相比较而言,菌株B5、sh4、sh2均具有较强PAHs降解能力;菌株B5对PAHs降解效果最佳,可能与其氧化还原酶活性高有关;菌株sh4对芘的耐受力强,具有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潜能.


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9系统通过靶向突变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编辑,是研究基因功能和作物改良的第三代基因编辑工具.本文介绍了CRISPR/Cas9打靶系统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并展示了其在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品质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基因编辑 CRISPR/Cas9 精准分子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