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选育的优良猴头菌株发酵菌丝体多糖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猴头菌杂交选育的3株高产多糖菌株(15、91、611)和亲本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比较其液体发酵生物量与多糖含量;发酵菌丝体经水提、分级醇沉获得10个胞内多糖组分,对10个多糖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多糖基本结构特征和体外刺激RAW 264.7细胞释放NO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3株杂交菌株在液体发酵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方面较亲本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菌株15糖含量提升率达到107%;杂交菌株菌丝体20%、60%(体积分数)醇沉多糖组分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与某一亲本菌株相似,变化较小,一般介于两亲本菌株的遗传特性之间.杂交菌株与亲本的多糖组分在红外光谱方面无明显差异;10个醇沉的多糖组分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H15P20、H91 P60、H911P60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活性与多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经杂交选育获得的高产多糖菌株,其发酵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与亲本差异不大,而含量大幅提高,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


基于R语言的GGE双标图在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多点试验中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和评价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为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基于R语言的GGE双标图分析了10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上海6个试验点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同时分析了6个试验点对参试品种的鉴别力和代表性.结果 表明:‘旱优505’平均产量最高,‘沪旱1509’和‘旱优2717’适应性和稳定性好.综合各试验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认为E1、E5和E6试验点较好,其中E1和E6试验点的鉴别力最强,E5试验点的代表性最佳.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 GGE双标图 稳定性 适应性 多点试验


番红花子球茎膨大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动态变化
《植物生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番红花子球茎采收时间和制定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以500个单球重16~20 g的番红花球茎为材料,开展子球茎顶芽的形态学观测,并测定了子球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等营养物质和IAA、ZR等植物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12月至次年5月,在营养生长阶段的24周内,新形成子球茎顶芽的茎尖分生组织一直保持营养生长状态,呈半球形,生长锥宽度大于高度.同时, 1月至4月上旬是番红花子球茎营养物质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是球茎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1月下旬至3月下旬子球茎直径、周径和重量均加速增加, 3月下旬开始,叶尖开始枯萎,子球茎直径变化不明显,但是重量持续增加.球茎中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子球茎加速膨大时期相一致.球茎中植物激素IAA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ZR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ZR/IAA比值逐渐升高,且与淀粉含量积累趋势相同.


我国台湾地区转基因食品管理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生物科技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利益,但是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转基因食品管理研究进展的梳理,对台湾地区转基因食品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台湾地区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


灵芝三萜生物合成及调控研究进展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灵芝(Ganoderma)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其中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中主要的药理活性物质之一,深入了解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促进灵芝分子育种及灵芝三萜规模化制备等工作的开展.本文从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的甲羟戊酸(MVA)途径、与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P450)以及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的调控因素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灵芝三萜合成通路及调控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灵芝三萜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甲羟戊酸途径 CYP450 调控因素 三萜生物合成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石蒜鳞茎膨大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理机制
《植物生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石蒜(Lycoris radiata)鳞茎的自然膨大过程很慢,严重制约了其商业生产的发展,外施激素是调控石蒜鳞茎膨大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外施细胞分裂素类似物氯吡脲(CPPU)、赤霉素(GA)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P333)以及GA的方式,探讨GA和细胞分裂素对石蒜鳞茎膨大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研究发现外施CPPU和PP333后,内源玉米素核苷(ZR)和GA3含量分别升高和降低,鳞茎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增强,并促进石蒜鳞茎的膨大。另外,外施GA3和PP333能够快速诱导淀粉合成关键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大小亚基基因LrAGPL1表达下调、LrAGPS1表达上调,而CPPU对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较为缓慢,但是CPPU能够快速上调石蒜鳞茎中细胞分裂标志因子CycD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 GA3通过负调控石蒜鳞茎中AGPase的转录水平,抑制AGPase活性,从而减缓鳞茎中淀粉积累过程,最终抑制石蒜鳞茎的膨大,而外施GA3合成抑制剂能够解除这种抑制效应;细胞分裂素能够通过加快石蒜鳞茎中细胞分裂进程来加速鳞茎的膨大,而对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的调控可能是间接的。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技术 应用于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分析的进展
《食用菌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菌培养料的腐熟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营养成分降解程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的生产过程及产量.物种多样性差异反映了生态群落的功能和动态变化,因此分析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生产优质的培养料,使食用菌获得高产量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食用菌发酵培养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并综述了其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研究及开发复合菌制剂提供参考.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鸭源成分检测中的研究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肉产品中鸭源成分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根据动物种间特异性的原则,筛选出一对品种特异的PCR引物,在此引物扩增片段的基础上,设计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序列,能特异检测鸭源成分.通过条件优化实验,发现在25μL的扩增体系中,内外引物浓度比为1∶4,温度为63.5℃,MgSO4添加量为5 mM/μL,dNTPs添加量为1.75 mM/μL,Bst DNA聚合酶添加量为0.4 U/μL,甜菜碱添加量为0.25μmol/μL,LAMP反应时间为30 min时,LAMP检测体系检测效果达到最优,鸭肉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 pg/μL.对牛羊肉中鸭源成分比例的检测灵敏度为0.000 1%.应用该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市场中的牛羊肉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结果从21份样品中成功检测出5份含鸭源成分的混合肉.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灵敏、快捷,可以实现鸭源成分的现场速测,为肉制品市场的监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牛 羊肉制品 等温扩增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可视化检测


不同砧木黄瓜嫁接苗对温度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性评价
《西北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种砧木和‘春秋王2号’(Cucumis sativus‘Chunqiuwang No.2’)黄瓜为嫁接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对嫁接苗和自根苗进行了连续3 d的低温(昼12℃/夜5℃)、高温(昼42℃/夜35℃)和常温(昼25℃/夜18℃)3组处理,分析温度胁迫对嫁接苗和自根苗的伤害指数、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明确不同砧木嫁接苗对低温和高温抗性机制的异同,为黄瓜设施栽培生产中不同季节选择嫁接砧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下,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 Bouché)砧嫁接苗冷害指数最低,其次为日本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砧嫁接苗,两者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常温对照增加较多,且两者丙二醛(MDA)含量较低。(2)高温胁迫下,‘五叶香’丝瓜(Luffa cylindrica‘Wuyexiang’)砧嫁接苗热害指数最低,同时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相对较高,MDA含量最低;‘甬砧8号’(Cucurbita maxima×Cucurbita moschata‘Yongzhen No.8’)白籽南瓜砧和日本南瓜砧嫁接苗热害指数也较低,且SOD、CAT和APX活性较高。(3)不同嫁接组合的抗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黑籽南瓜砧嫁接苗的耐寒性最强,丝瓜砧嫁接苗的耐热性最强,日本南瓜砧嫁接苗和‘甬砧8号’砧嫁接苗对高温和低温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研究发现,黑籽南瓜砧等嫁接组合可以通过维持光合性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缓解高低温度胁迫造成的过氧化伤害,从而表现出对高低温胁迫的较强抵抗力。


节水抗旱稻恢复系的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及抗性评价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利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虫品种是目前公认最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策略.本研究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已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回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将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9、Bph14和Bph15单独和聚合导入到节水抗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获得了一系列含有单基因、双基因、三基因和四基因的改良系.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进行褐飞虱抗性鉴定,评价这些基因在旱恢3号背景下的效应及相互作用.表明单基因改良系中,Bph9的抗性最强,且Bph9>Bph6>Bph15>Bph14;在聚合改良系中,抗性均优于单基因改良系,四基因聚合改良系的抗性最强,不同基因型组合的抗性效应是Bph6+Bph9+Bph14+Bph15>Bph6+Bph9>Bph6+Bph9+Bph14>Bph6+Bph9+Bph15>Bph6+Bph14+Bph15>Bph9+Bph14+Bph15>Bph14+Bph15.在自然条件下,改良系与旱恢3号在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与旱恢3号相仿或略差.本试验表明单独和聚合导入Bph6、Bph9、Bph14和Bph15基因能显著提高节水抗旱稻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这4个基因的加性效应明显,可为今后节水抗旱稻抗褐飞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关键词: 育种 褐飞虱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评价 节水抗旱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