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蔬菜种植监测技术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无人机平台搭载多光谱成像仪获取研究区蔬菜地块的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对影像上各类蔬菜的光谱进行分析,发现在各个波段上,不同种类蔬菜之间光谱具有一定的差异.使用多种分类方法对影像上各类蔬菜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基于像元的分类效果较差;面向对象分类法能够有效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蔬菜,分类图中各类蔬菜的分布与实际情况一致,Kappa系数大于0.9,总精度达到90%以上,与基于目视解译的各类蔬菜种植面积结果相比较,误差在7.5%以内.综上,以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可以实现对蔬菜种植信息的自动化监测.


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在斑玉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斑玉蕈菌丝成熟、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的过程,本研究对不同菌丝培养时期析明的,:栽以斑玉培期瓶揭蕈进示菌行信丝出息培养菇素实信40验号–8,通0d并路对基过其因程不参中同与,培调子养节实时斑体期玉产和蕈量生菌呈长丝上发的升育生的关长趋键、势时子,期实说的体明x信形菌息成丝k素和的通发成路育熟?基的程因作度进用对行。产差研量异究会表结产达果生分表重要影响。对斑玉蕈基因组中的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进行分析鉴定共获得了8个关键基因。信息素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表明:在菌丝培养40–80d过程中,大部分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在第60天时表达量最高,其中ste20、cdc24和ste12上调了4–20倍,而在第80天出现下降。从菌丝恢复到扭结形成原基和子实体发育的过程中,大多数基因在原基时期表达量最高,其中ste20、cdc24、ste11和ste12表达量上调最为显著,在子实体成熟期这些基因表达量下降。因此,这说明在菌丝营养生长过程中,在第60天菌丝细胞增殖生长最为旺盛,而在第80天菌丝细胞基本停止生长,菌丝也逐渐达到成熟。同时,在菌丝生殖生长过程中,斑玉蕈持续地上调信息素通路基因表达使菌丝细胞不断地分裂增殖,从而使新生的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其中ste3、ste20、cdc24、ste11和ste12基因可能对斑玉蕈菌丝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诱导子实体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基于RNA-Seq技术的乒乓菊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乒乓菊基因功能分析、表型差异、分子标记开发和遗传多样性等研究,本试验以'绿乒乓'和'粉乒乓'的花朵和叶片混合样品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经de novo组装后获得133 200条Unigenes,进一步利用6大公共数据库对其进行注释,共注释64 601条Unigenes,并基于转录组数据开展SSR和SNP位点预测.结果表明:有25 462条Unigenes参与了KEGG代谢通路,包括与花色、花期和药用成分代谢等相关的途径;共预测到1 444个转录因子,分属于35个家族,包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合成、抗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AP2/ERF、C2C2、bHLH、WRKY等转录因子家族,以及LBD、MADS和TCP等与花色素苷代谢、花和根系发育、植物进化和发育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家族.此外,从13 014条Unigenes序列中搜索到14 905个SSR位点;并分别从'绿乒乓'和'粉乒乓'中挖掘到1 081 925个和1 077 818个SNP位点.本研究可为乒乓菊功能基因挖掘和分子标记开发提供基础.


基于DUS测试指南的茄子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茄子的中国测试指南为参考,通过种植实验,研究了不同来源的89份茄子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此同时对中国茄子测试指南的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同名异种的情况,为茄子育种的方向和目标提供了参考.本研究表明: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20%,且性状'植株∶高度'和'主茎∶长度'极显著正相关;'果实∶纵径'与'果实∶横径'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形指数极显著正相关,此结果支持将'果实∶纵径'作为分组性状;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收集到的材料能很好地分布在各个表达代码;聚类分析研究中,将测试材料分为3组,第一组的主要特征为果皮紫色,第二组的主要特征为主茎颜色为绿色或者浅绿色,其余的为第三组.
关键词: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 DUS测试指南 种质资源


施用有机肥对生菜和土壤中可培养抗生素耐药菌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施有机肥对生菜及土壤中抗生素耐药菌的影响,用盆栽试验和平板计数法研究了施肥后采摘期生菜和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对四环素(TET)、强力霉素(DOX)、磺胺甲恶唑(SUL)、头孢噻肟(CTX)、红霉素(ERM)、环丙沙星(CIP)和萘啶酸(NDA)7种抗生素的耐药水平,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筛查了8种耐药基因和整合酶基因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栽培30 d的生菜表面未筛查到四环素耐药菌TETS和强力霉素耐药菌DOXS,其他生菜中7种耐药菌占总菌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土壤中TETS、CIPS、NDAS、ERMS和SULS 5类耐药菌的比例在施肥后均显著增加;施肥后45 d内,生菜和土壤中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因此,施用富含耐药菌的有机肥会提高采摘期生菜及土壤中可培养耐药菌的污染水平.


旱作下节水抗旱稻种子引发剂的筛选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以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沪旱15’为材料,使用不同引发剂[VC(50μg/L)、蒸馏水(H_2O)、Ca Cl2(1 110μg/L)、KCl(2 074μg/L)、KT(25μg/L)、NAA(25μg/L)和SA(50μg/L)]进行处理,研究水分胁迫下不同引发处理对节水抗旱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最大根长的影响,并选取引发效果最好的处理进行大田验证,调查基本苗及产量构成因子,计算群体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经过引发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苗高和最大根长均显著高于未进行引发的处理。其中,KCl(2 074μg/L)引发处理的种子发芽势、苗高和最大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引发处理。大田验证表明:经KCl(2 074μg/L)引发处理后,‘沪旱15’和‘旱优73’两个品种的基本苗分别增加11. 38%和9. 7%,穗数分别增加6. 08%和4. 16%,实际产量分别增加8. 93%和9. 19%。可见,种子引发处理能显著提高旱作条件下节水抗旱稻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增加基本苗和穗数,降低苗高、最大根长、基本苗和穗数的变异系数,提高群体的均衡性,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香根草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及其成分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藻类等大量繁殖,在对水体造成破坏的同时,藻类产生的藻毒素会使动物中毒或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类的健康。为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的数量,减少水华的发生,利用生态浮床技术,以浮床植物香根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铜绿微囊藻培养中添加香根草种植水,研究香根草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每3 d使用血球计数板计算藻细胞密度,记录接种微囊藻的种植水和对照处理下的藻类数量;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培养液中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使用固相萃取方法收集香根草种植水中的根系分泌物,经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香根草种植水中的化学物质。结果表明:以蒸馏水培养5 d收集获得的香根草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香根草种植水中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生长缓慢。其中培养6 d后,香根草种植水开始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在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21 d后,抑制率达到76%。种植水中藻类叶绿素a含量为447. 62 mg/L,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则高达3 592 mg/L,为试验组的8倍。香根草根系分泌物中有24种化合物,其中己酸、棕榈酸、硬脂酸等脂肪酸对铜绿微囊藻等藻类有抑制作用。2-羟基丙酸相对含量最高,为50. 71%;其次是棕榈酸,相对含量为23. 2%。香根草种植水通过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光合作用,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上海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环节多、流程长、所涉及的相关信息量大。随着国家对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视,今后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量还会进一步增大,对种质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外服务量也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种质资源库的高效管理,规范进出库的每一个流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基于十多年的运行经验,遵循简单实用、规范性强、安全可靠、可扩充四大原则,建立了一套种质资源库管理信息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以及本系统所包含的库位管理、种子信息管理、种子进出库管理、种子预警、统计汇总、用户管理、反馈管理这7个主要的功能模块,希望为其他种质资源库建立类似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