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椹多酚对广式腊肠风味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植物多酚因能有效抑制肉制品的过氧化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由此造成肉制品风味的变化还鲜有报道.鉴于此,将不同剂量的桑椹多酚提取物(0.5 g/kg和1.0 g/kg)加入到肉糜中,制成广式腊肠,分析多酚添加前后广式腊肠的挥发性风味、游离脂肪酸、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桑椹多酚对广式腊肠感官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添加桑椹多酚后,腊肠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由空白组的49种减少到32种,腊肠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蛋白质水解增强,添加桑椹多酚后,腊肠中呈味氨基酸(Glu和Arg)的释放得到促进.储藏末期(10 d),添加1.0 g/kg桑椹多酚的腊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达到5904.91 mg/100 g,较对照组提高了10.82%.总体而言,桑椹多酚的添加会抑制腊肠中某些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抑制腊肠中的肉腥味,促进呈味氨基酸的释放,但对腊肠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广式腊肠 桑椹多酚 挥发性风味物质 游离脂肪酸 游离氨基酸


广东水稻核心种质耐冷萌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萌发期耐冷性的强弱直接影响水稻直播时的成苗率.为高效地培育萌发期耐冷性强的水稻品种,本研究通过统计309份广东省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低温萌发比率,筛选到57份萌发期耐冷性强的水稻品种.同时,以低温萌发比率为表型数据和高密度的SNP标记为基因型数据,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到11个水稻低温萌发QTLs.其中qLTG2-1、qLTG7-1、qLTG7-2和qLTG10-1与前人定位的水稻低温萌发QTL共定位.qLTG11-1是本研究新鉴定的最显著的水稻低温萌发QTL.利用RNA-seq和qRT-PCR对其进行候选基因预测和验证,发现在低温萌发期间,qLTG11-1 区间内的LOC_Os11g07020在低温萌发比率高和低的品种中有不同的表达模式.LOC_Os11g07020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羧酶同工酶,可能通过调控糖酵解反应而影响水稻萌发期耐冷性.本研究筛选到多份耐冷性强的水稻品种,并找到可能调控水稻萌发期耐冷性的候选基因,可为培育萌发期耐冷性强的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低温萌发 果糖-1,6-二磷酸醛羧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中国水-能源纽带关系双向消耗核算研究
《水资源保护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水与能源的消耗问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能耗与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水耗两个角度进行双向的定量分析,并采用双向核算法估算了全国主要能源产业生产现状总用水量与水资源利用的总耗能量,厘清了水与能源之间的纽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与能源之间存在着环环相扣的关系;6类能源中火力发电耗水量最大,水力发电次之,其后分别为原煤、原油、天然气,太阳能发电耗水量最小,2016年中国主要能源生产过程中耗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3.14%;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地表水取水总能耗最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总能耗较小,2016年中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44%。
关键词: 水-能源纽带关系 能源生产耗水量 水资源利用能耗 定额法 双向消耗核算


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脱氧野尻霉素-羟基查耳酮杂合体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新型、高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脱氧野尻霉素-羟基查耳酮杂合体(DC-5)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与代谢。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检测结果表明,DC-5灌胃后大鼠血液中出现了加氢还原、甲基化、磺酸化及葡萄糖醛酸化4 种代谢产物;灌胃后0.5 h,大鼠血液、心、肝、肺、胃、小肠中的DC-5含量达到峰值,而脾和肾中则在灌胃后1 h达到最高值;大鼠血液中DC-5的峰值质量浓度为162.76 ng/mL,半衰期(halflife in the terminal phase,T_(1/2))为30.66 h,平均驻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为11.41 h;粪便是DC-5的主要排泄途径,24 h内排泄量为灌胃量的2.26%,显著高于24 h内尿液中的排泄量(0.015 6%);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DC-5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为1.47%。


节瓜CqWRKY31的互作蛋白筛选与鉴定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枯萎病是节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节瓜抗性材料中CqWRKY31受致萎毒素镰刀菌酸(FA)胁迫诱导表达,为节瓜响应FA胁迫的正调控因子.为深入挖掘CqWRKY31的功能,本试验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CqWRKY31的互作蛋白.试验结果显示,共得到45个与节瓜CqWRKY31有潜在互作关系的蛋白.通过进一步回转验证,发现42个蛋白与CqWRKY31在酵母中存在互作关系.对所有单克隆进行测序、Blast分析,42个蛋白包括10个SRC2或SRC2同源蛋白、3个E3泛素蛋白连接酶、6个DNA损伤诱导蛋白、3个AT-hook核定位蛋白.试验结果为解析CqWRKY31调控节瓜枯萎病抗性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节瓜;枯萎病;CqWRKY31;酵母双杂交;互作蛋白


不同生长时期玫瑰柑果实品质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玫瑰柑果实理化性质及其有机酸、总黄酮、总酚等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不同组织部位的活性成分,为玫瑰柑的品质评价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2020年9月20日—2021年1月20日)玫瑰柑果汁中总糖含量,总酸含量采用氢氧化钠中和滴定法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生长时期果皮、果渣和果汁中主要黄酮化合物以及果汁中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其总酚含量,并采用DPPH、FRAP和ABTS 3种方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9月—次年1月,随着果实的发育,玫瑰柑果实的单果重、果汁pH、糖酸比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逐渐增加;果汁中柠檬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苹果酸含量显著上升;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逐渐降低,蔗糖含量则上升了4.03倍;果皮、果渣和果汁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均呈下降趋势,玫瑰柑果实的总酚含量依次为果皮>果渣>果汁,果皮中总酚含量从1.84 mg GAE/g降至0.89 mg GAE/g,橙皮苷、香蜂草苷、桔皮素、甜橙黄酮和川陈皮素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下降,在果汁和果渣中未检测到甜橙黄酮、川陈皮素和桔皮素,橙皮苷和香蜂草苷含量依次为果渣>果皮>果汁;果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是果渣的1.34倍,果汁的2.16倍。【结论】随着玫瑰柑果实的成熟,蔗糖含量显著增加,果糖、葡萄糖、总黄酮、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降低。不同生长时期玫瑰柑果实理化性质、主要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可为玫瑰柑果实品质调控及不同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直/支链淀粉比饲粮对育肥猪粪便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动态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直/支链淀粉比饲粮对育肥猪粪便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动态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72头,按初始体重[(77.00±0.52)kg]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木薯淀粉组、玉米淀粉组和豌豆淀粉组,每组8个重复(栏),每个重复3头猪.3组分别饲喂以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作为唯一淀粉来源的饲粮,其直/支链淀粉的比值分别为0.11、0.25和0.44.试验预试期4 d,正试期40 d.在正试期的第1、10、20、30和40天采集育肥猪的新鲜粪便,用于主要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2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梭菌ⅩⅣ(Clostridium clusterⅩⅣ)数量显著增加(P<0.05);第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数量显著增加(P<0.05);第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数量显著增加(P<0.05);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数量显著减少(P<0.05).2)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乳酸、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3)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pH显著低于木薯淀粉组(P<0.05).4)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总挥发性生物胺和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3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色胺和尸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2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腐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10、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吲哚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粪臭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喂含高直/支链淀粉比的豌豆淀粉饲粮可以增加育肥猪粪便中碳水化合物降解菌的数量,同时减少粪便中蛋白质降解菌的数量,从而降低粪便pH,改变粪便中微生物的发酵模式,最终减少粪便中NH3?N、生物胺、吲哚和粪臭素的排放,且在本试验的第20天即可产生上述效果.
关键词: 淀粉;育肥猪;粪便;微生物;臭气物质


投喂频率、水温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肝脏生长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条件下研究投喂频率、水温和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肝脏GH和IGF-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确定大口黑鲈的适宜投喂频率、水温和养殖密度.[方法]采用3因素2水平交互设计8个处理(Ⅰ~Ⅷ),养殖8周后,评估大口黑鲈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系数、存活率等生长性能指标,肠道组织的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以及肝脏生长因子GH和IGF-1基因表达量.[结果]主效应仅养殖密度对摄食率的影响和投喂频率对肥满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交互效应仅对肥满度有显著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Ⅴ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中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处理Ⅱ、Ⅳ、Ⅵ、Ⅷ,分别提高10.16%、10.61%、9.27%和8.4%;摄食率显著高于处理Ⅰ、Ⅱ、Ⅳ、Ⅵ,分别提高10.94%、27.02%、26.45%和17.38%;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处理Ⅳ、Ⅶ、Ⅷ,分别降低7.87%、8.89%和8.89%.而处理Ⅰ生长性能与处理Ⅴ相比,仅摄食率显著降低,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并无显著差异.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对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以及肝脏GH和IGF-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处理Ⅴ肠道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处理Ⅳ、Ⅵ、Ⅶ,处理Ⅰ、Ⅴ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处理Ⅲ,处理Ⅰ、Ⅲ肌层厚度均厚于处理Ⅶ,其他各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处理Ⅰ和Ⅴ的肝脏GH和IGF-1基因表达量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大口黑鲈最适宜的投喂频率为2~3次/d,水温为25℃,150 L水体养殖25尾.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投喂频率 水温 养殖密度 生长性能 肠道结构 基因表达


水稻产量遥感监测机器学习算法对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2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水稻未成熟之前对水稻产量进行监测,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栽培管理方式,指导合理追肥,另一方面,可以准确掌握水稻的产量信息,帮助政府提前做出决策.以2019年—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试验基地氮肥梯度实验为基础,分别获取水稻分化期和抽穗期冠层高光谱数据、作物群体长势参数(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及作物养分吸收量,利用贝叶斯岭回归(BRR)、支持向量回归(SV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三种方法建立各生育期的产量监测模型并进行精度对比,确定水稻产量的最优估算时期和最佳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中,BRR和SVR方法更适合产量监测,在不同时期及不同的参数组合下均有较好的表现(R2>0.82,NRMSE<8.22%);基于2019年与2020年数据,采用全波段光谱信息进行产量监测时,分化期最佳监测模型为BRR模型,R2为0.90,抽穗期最优监测模型为SVR模型,R2为0.87;采用全波段光谱协同作物群体长势参数进行产量监测时,两时期最佳监测模型均为BRR模型,R2分别达到0.90和0.92;相较于BRR模型和SVR模型,PLSR模型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参数组合下,最高R2仅为0.75;基于2020年数据,以三种不同的参数组合作为输入时,两时期估算结果均为BRR模型最优,且分化期建模精度高于抽穗期(R2至少增加0.02,NRMSE至少降低0.61%);当输入参数组合为全波段光谱协同作物群体长势参数、作物养分吸收量时,BRR模型对产量的估算精度达到最高,R2为0.94.分析认为产量的最优监测时期是分化期,最优监测模型为BRR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水稻产量的早期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