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纳米抗体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给人类和禽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且其对农产品的污染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控制毒素污染、毒素检测和降解的相关技术研发尤为迫切.目前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和大规模筛查的常用手段是以抗体为核心材料的免疫分析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新兴的纳米抗体具有体积小、易于体外表达、稳定性高等天然优势,因此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发中广受重视.系统总结了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常见真菌毒素检测相关纳米抗体的研发进展,重点综述抗真菌毒素纳米抗体和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生物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测定等不同免疫分析方法中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中纳米抗体的半数抑制率、检测限和线性范围等性能参数,分析基于不同类型纳米抗体的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探讨新抗体研发难度大、检测毒素种类少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纳米抗体和真菌毒素结合机制分析、理性设计、定向进化、结合多肽的筛选和设计等前沿技术在纳米抗体设计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基于纳米抗体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提供思路.
关键词: 真菌毒素 纳米抗体 免疫分析 农产品 检测技术 IC50 检测限


中国辣椒BCAT基因家族鉴定、表达分析及克隆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BCAT基因家族成员的分布、性质及表达模式.中国辣椒是辣椒的5个主要栽培种之一,果实通常具有由支链酯类形成的浓郁果香.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CAT,Branched-chain Aminotransferase)负责催化支链氨基酸合成相应2-氧代酸,是催化合成支链酯类的第一步反应酶.[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中国辣椒的BCAT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表达分析和克隆.[结果]获得5个BCA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CcBCAT1、CcBCAT2、CcBCAT3、CcBCAT4和CcBCAT5,随后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克隆CcBCAT1~CcBCAT4.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分布于辣椒的4条染色体上,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氨基酸长度在184~557 aa,分子量为20.29~89.60 ku,等电点为5.57~8.34.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cBCAT1定位于叶绿体和线粒体,其他基因家族成员均位于叶绿体.CcBCATs基因时空表达分析显示,CcBCAT1-4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CcBCAT2~CcBCAT4相对表达量随着辣椒的成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CcBCAT4最为明显、CcBCAT1则相反、CcBCAT5未检测到表达.[结论]明确中国辣椒BCAT基因家族的表达模式,推测CcBCAT4参与辣椒果实相关次生代谢物合成.
关键词: 中国辣椒 支链氨基酸 生物信息学 表达特征 基因克隆


蝴蝶兰新品种'金象'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蝴蝶兰新品种‘金象’是由‘小飞象’组培苗变异株系筛选而来。花径3.8 cm,花紫红色、具线纹,单枝花朵数18.58朵,叶片具大金边覆轮艺,适合温室大棚设施栽培。


高管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经历与企业绿色创新研究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自然生态环境是对人的心理特质有决定性塑造作用的最早期、最直接的因素.基于高阶理论和烙印理论,手工搜集整理了 200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经历的独特数据集,对高管高质量生态环境经历与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和情境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管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经历与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正相关,且企业董事会女性成员的比例、融资约束程度和企业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二者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本文拓展了企业绿色创新的研究视角,增强了高阶理论和烙印理论的解释力度,并为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和选拔以及制度安排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 企业高管 烙印理论 情境因素 融资约束


陈皮表面微生物及其转化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陈皮是传统中药材,药食两用,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富含黄酮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微量元素等。其活性成分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栓、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等,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和保健品等诸多领域。但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差、生物利用率低,限制其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转化黄酮以及其他活性物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已有报道对陈皮的活性成分的结构特征、生物活性,以及陈皮中微生物及其转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陈皮表面微生物及其转化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进展,为微生物转化陈皮活性黄酮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重测序的长豇豆基因组InDel标记开发及应用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份长豇豆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利用重测序数据挖掘InDel位点,根据这些位点开发分子标记,并验证这些标记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经过严格筛选,获得981个易于凝胶电泳检测的长度大于30 bp且多态性高的InDel位点,挑选其中在基因组上均匀分布的165个设计引物并进行验证.用6份长豇豆材料对165对引物进行初筛,其中162对可获得PCR扩增产物,共扩增出673条条带;85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带333条(占总带数的49.48%).利用85个多态性高的标记对173份长豇豆资源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333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1~0.37,平均值为0.29;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01~0.50,平均值为0.36,表明现有长豇豆资源遗传背景相对狭窄.通过聚类分析,173份长豇豆被分为2个类群,成功将不同类型长豇豆划分到不同亚群.另外,选用亲本间多态性标记用于6个杂交组合的F1代真实性鉴定,鉴定出5个真实杂交种.本研究所开发的多态性InDel标记在长豇豆遗传多样性分析、杂交种纯度鉴定、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长豇豆 InDel标记 遗传多样性 F1代真实性鉴定


294份花生品种落荚性状的评价鉴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落荚性是指成熟后荚果脱落的难易程度,主要与果柄-荚果和果柄-茎秆的断裂力有关.为了探究不同花生品种的落荚性状的差异性,本试验对294份花生品种在鲜花生时和晾晒4 d后果柄-荚果和果柄-茎秆断裂力进行系统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的果柄-荚果与果柄-茎秆断裂力存在显著差异.294份花生品种在鲜花生和晾晒4 d后果柄-荚果断裂力变幅分别为2.07~20.07 1b、1.73~9.64 lb,果柄-茎秆断裂力的变幅分别为2.21~22.86 lb、1.90~11.25 lb,花生品种在刚收获时果柄-茎秆断裂力的变幅最大.落荚性状与主茎高度、单株果数相关性不显著.分别筛选出鲜花生和干燥后落荚特性适中的花生品种9份和20份,为下一步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的花生新品种打下基础.


粗肋草属花卉新品种'白宝石'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宝石’粗肋草是从‘蓝宝石’组培群体中的芽变选育出的中株型新品种。叶长圆状披针形,叶先端锐尖,倒三成熟叶平均长16.3 cm、宽5.6 cm,叶面深绿色,叶柄、叶鞘、叶主脉、叶缘、花序柄、佛焰苞和肉穗花序白色。自然花期11月下旬至翌年3月。适合广东省设施栽培。


不同脱糖方式下荔枝果渣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探讨了三种不同预处理(醇洗、水洗和酵母发酵)对荔枝果渣的脱糖效果及其膳食纤维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果渣中的总糖含量达到11.13%,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分别为4.89%和4.33%(m/m);三种脱糖方式均可有效脱除荔枝果渣的还原糖,其中,醇洗组和水洗组的荔枝果渣损失率超过60%,进而降低了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的得率,当酵母发酵组脱糖率达到91.24%时,其果渣损失率仅为36.07%,IDF得率下降了3.34%,SDF得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未脱糖相比,醇洗组总膳食纤维(TDF)的持水力、结合水力和膨胀性分别提高了1.53 g/g、1.19 g/g和0.70 g/g,水洗组和发酵组的水合性质则有所下降(p>0.05);三种脱糖方式均显著提高了TDF的压缩指数和阳离子交换能力(CEC),其中发酵组TDF的CEC最高,为0.67 mmoL/g.综上所述,酵母发酵法可以作为荔枝果渣膳食纤维提取前的合适脱糖方式.
关键词: 荔枝果渣;脱糖;膳食纤维;理化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