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中国海洋贻贝观察:华南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多氯联苯含量时空变化

海洋与湖沼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近年观测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状况。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结果显示:2006—2007年,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PCBs残留量为0.003—0.253mg/kg(湿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外贝类卫生标准,也低于俄罗斯西部沿岸海域、英格兰梅斯河口和日本东京湾贻贝中的含量,但明显高于其它7个亚洲国家沿岸海域贻贝中的含量;牡蛎样品中PCBs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测站最高值(1243ng/g,干重)与最低值(82ng/g)相差15倍,在粤东沿岸海域(487ng/g)明显高于珠江口沿岸海域、粤西沿岸海域、海南岛沿岸海域和北部湾湾顶海域(分别为218、202、207和268ng/g)。2003—2007年,广东沿岸海域牡蛎样品中PCBs干重含量为30—2041ng/g,比1989—1991年的0.35—1.43ng/g明显增加,平均值171ng/g比1989—1991年的0.62ng/g增加近275倍,其区域分布格局在1989—1991年为珠江口沿岸海域>粤东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但近年来变为粤东沿岸海域>珠江口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近江牡蛎 多氯联苯 空间分布 时间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线粒体序列分析黑龙江流域哲罗鲑的种群遗传结构

生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哲罗鲑是我国土著的重要经济鱼类,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的恶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已对其资源量、栖息地、产卵场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种群处于濒危状态,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因此研究哲罗鲑的群体遗传结构、演化历史、分布动态等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用线粒体Cox1和ND1基因序列对黑龙江流域内9个群体(n=30)进行了遗传结构、群体演化分析。在30个个体中,Cox1扩增出1550bp的片段,群体间序列分歧距离在0~0.0028之间,共发现10个单倍型;ND1基因扩增出1000bp的片段,群体间序列分歧距离在0~0.0013之间,共发现7个单倍型。单倍型网络(TCS)和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黑龙江流域哲罗鲑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化,Cox1基因、ND1基因及组合数据的群体间Fst分别为0.0704、0.0491、0.0792,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根据配对群体间Fst(Pairwised Fst)可以将黑龙江流域哲罗鲑群体分为黑龙江上游群体、呼玛河群体、乌苏里江群体、内蒙古伊敏河上游群体4个地理群。9个群体共享同一个单倍型(BH11),表明这些群体具有相同的演化历史,为同一个祖先群体(黑龙江上游群体)演化而来。

关键词: 哲罗鲑 Hucho taimen 遗传结构 群体演化 线粒体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水产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DNA指纹图谱技术对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3对罗非鱼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2对多态性高、带型清晰稳定的引物,用这82对引物检测3种罗非鱼的遗传结构,共检测到60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7.37个,数据经Popgen32计算和EXCEL工具作图,构建3种罗非鱼的DNA指纹数据库,并绘制了DNA指纹图谱模式图。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179 6、0.530 1和0.312 2,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03 2、0.678 6和0.291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075 4、0.608 3和0.152 8,由此可见,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同时筛选得到16对具特异性条带的核心引物组合可将3种罗非鱼完全区分,每个位点可在其中一种罗非鱼中扩增出独有的条带,从而将这种罗非鱼与其它两种区分开来,将16对特异引物的图谱数据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码指纹,可以方便地应用于罗非鱼及其杂交种的鉴定研究。为解决罗非鱼品种混杂遗传渐渗问题和保护罗非鱼种质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罗非鱼 指纹图谱 微卫星 种质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性谷氨酰胺对虹鳟稚鱼生长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观察L-谷氨酰胺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稚鱼生长和十二指肠形态的影响。试验共分6个处理,在以白鱼粉为主的饵料中分别添加0%、0.25%、0.5%、0.75%、1.0%和2.0%Gln,分别于4周末和12周末测定生长和肠道形态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50%Gln组12周的生长表现较好,体重和体长分别提高7.28%和7.2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添加0.25%~1.0%Gln各处理的成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外源性Gln 4周时对肠道形态未产生有益作用,12周末添加0.25%P0.75%Gln对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直径和黏膜厚度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添加1.0%和2.0%组显著降低了绒毛直径、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P<0.05),也显著降低肠腺深度(P<0.05)。

关键词: L-谷氨酰胺 虹鳟 生长 肠黏膜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临界流体中酶催化制备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亚临界流体中酶催化制备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采用亚临界R134a作为固定化脂肪酶Nonozym435催化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合成的反应介质,并利用响应面法对影响甘油酯合成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时间、酶用量、底物摩尔比、初始水分是影响酯化率的显著因素。通过对转化率的拟合模型响应面分析,得到了优化工艺条件:在亚临界R134a体系中,体系压力4MPa,温度40℃,反应时间3.59h,酶量:底物量的3.44%,底物摩尔比质量分数为4.55∶1(甘油/游离脂肪酸),初始水分含量0.81%;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酯化率的预测值为78.89%,试验值为84.06%。试验值与预测值的相符性很好,RSM模型的有效性得到验证。

关键词: 亚临界R134a 酶催化 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响应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附近海区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0月(秋季)、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4月(春季)珠江口附近海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甲壳类动物54种,分隶于2目17科25属,其中,虾类22种、蟹类22种、虾蛄类10种;该海域甲壳类动物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少数为广温性种类,未出现暖温性和冷温性种类;广盐性的种类最多,其次为高盐性种类,低盐性种类最少;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系;调查海域的甲壳类动物种类与东海、菲律宾海、印度尼西亚海、日本海关系较密切,与黄海、渤海、朝鲜海关系较疏远.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优势种为周氏新对虾、口虾蛄、武士蟳、红星梭子蟹、猛虾蛄、锈斑蟳、日本蟳、长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和逍遥馒头蟹.出现的种类数以秋季最多(33种),春季最少(26种).甲壳类资源密度在水深0~40m水域较高,在水深10~20m最密集.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99.60kg.km-2,以夏季最高(198.93kg.km-2)、春季最低(42.35kg.km-2);组成甲壳类动物的3个类群中,蟹类的资源密度最高(41.81kg.km-2),其次是虾类(38.91kg.km-2),虾蛄类最低(18.88kg.km-2);各类群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虾类在夏季最高(120.32kg.km-2)、春季最低(0.67kg.km-2),蟹类和虾蛄类则均在冬季最高(62.01和29.49kg.km-2)、秋季最低(24.64和6.30kg.km-2).

关键词: 甲壳类动物 种类组成 区系特征 分布 珠江口附近海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鲟(F_2)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水产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F2)仔鱼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仔鱼刚出膜[0日龄,(9.16±0.21)mm]开始一直观察到早期稚鱼阶段[53日龄,(87.12±1.92)mm]。从形态发育来看,西伯利亚鲟仔鱼的胚后发育可以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9日龄)摄食;晚期仔鱼,从开口摄食至器官发育基本完全(37日龄);以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期的形态建成与分化明显地比晚期仔鱼和早期稚鱼快,其中,早期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晚期仔鱼,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当仔鱼在形态上完成向成鱼转变时,表示进入了早期稚鱼期。西伯利亚鲟胚后发育的观察结果显示,发育的早期阶段各器官协调并快速发育,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的出现和完善,使仔鱼在短时间内具备了躲避敌害和摄食的能力,其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F2) 胚后发育 形态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饥饿胁迫对鮸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2±1)℃条件下,研究了短期饥饿胁迫对鮸鱼幼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饥饿12d(S12)和饥饿15d(S15)。结果表明:鱼体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水分和灰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先上升趋势。鮸鱼幼鱼短期饥饿胁迫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PUFA>n-6PUFA>n-3PUFA。S0主要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经过不同时间饥饿后,氨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但S9、S12和S15的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

关键词: 鮸鱼 短期饥饿 生化组成 脂肪酸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

分析试验室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测定的样品处理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酸解、2-氯苯甲醛衍生后用乙酸乙酯萃取、SPE柱净化,经高效液相-紫外检测器测定。本方法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定量限均为1.0μg/kg,在5.0~5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4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工作曲线均呈良好线性,在2个添加浓度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76%~10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n=6)。该方法适用于定性定量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的残留分析。

关键词: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水产品 残留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鲈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Linnaeus)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发育过程和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梭鲈受精卵为圆球型,呈淡黄色;吸水前平均卵径为0.96 mm,吸水后平均卵径为1.20 mm。梭鲈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24期,在水温16.0~17.2℃范围内,受精75 min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43 h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约94 h开始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平均为3.8 mm;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总积温为1 616.8℃.h。梭鲈的仔鱼发育过程可分为出膜仔鱼、眼黄色素期、眼黑色素期、鳔一室期、卵黄吸尽期5个发育期,在17~18℃水温下历时约159 h。

关键词: 梭鲈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