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苯并[a]芘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并[a]芘(Bap)是一种由5个苯环组成的分布广泛、广受关注、“三致”毒性极强的多环芳烃,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监测对象。Bap在土壤等环境中长期积累,可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威胁人体健康。Bap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Bap的产生、污染现状与毒性效应、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物理/化学方法具有修复周期短、范围广,但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生物修复成本低、操作简单、环境效益好,但修复周期长、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成本和效果,重点关注微生物修复及相关联合修复技术的应用,将为今后开展Bap类有机污染土壤的绿色修复提供科学思路。

关键词: 苯并[a]芘污染 土壤修复 修复技术 联合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种质资源的创制和抗性鉴定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根肿病大白菜和不结球白菜为试材进行杂交,通过连续五代回交转育和自交分离纯化,创制了抗根肿病不结球白菜新种质2份,编号为BC20和Q20,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创制的2份新种质综合农艺性状接近不结球白菜;属于中箕类型;生长势强;叶片绿色,宽椭圆;叶柄匙形,中长较窄,浅绿;BC20叶面较平整,Q20叶面略皱.该种质的创制为进一步培育抗根肿病不结球白菜新品种奠定了资源基础.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种质创制 抗性鉴定 比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和表面修饰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微塑料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本研究探究了不同表面修饰(原始、羧基化和氨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PS、PSC、PSN)暴露下水稻种子萌发、生长和氧化应激状况,暴露浓度分别为0.2、1、5 mg·L-1和30 mg·L-1.结果表明,3种微塑料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质量的抑制程度表现为PSN>PSC>PS,对水稻根系形态(根长、根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的抑制程度总体表现为两种经表面修饰的微球强于原始微球.PS在较低浓度(0.2、1 mg·L-1)下通过刺激水稻根部提高抗氧化系统的应激水平,避免了氧化损伤;随着浓度的升高,根部抗氧化防御能力逐渐减弱,在30 mg·L-1时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两种经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在较低浓度(0.2、1 mg·L-1)下即可抑制根部抗氧化系统.PSC仅在最高浓度(30 mg·L-1)下诱导了根部氧化损伤,而PSN在1 mg·L-1时就引发了氧化损伤,且随着PSN浓度的升高,氧化损伤进一步加剧.随着微塑料浓度的升高,水稻根表洗脱物明显增多,可能与根部的抗氧化反应有关.最高浓度(30 mg·L-1)PSC和PSN的根表洗脱液中可观察到微塑料,根表吸附可能是导致氧化损伤和生长发育受阻的原因.水稻的芽对微塑料的敏感性远低于根部,芽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3种微塑料均在最高浓度(30 mg·L-1)时引发了芽的氧化损伤,但各处理组间的差异不大.研究表明,与原始聚苯乙烯微塑料相比,经表面修饰的微塑料,尤其是氨基化微塑料对水稻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负面影响更强.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塑料 表面修饰 水稻 发芽 生长 根系形态 氧化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抗旱稻技术效率和省工效应的比较分析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3个水稻种植大县的种植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对节水抗旱稻和普通水稻的技术效率和省工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节水抗旱稻种植的技术效率均值为0.895,比普通水稻技术效率均值0.887高,种植节水抗旱稻可以提升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节水抗旱稻在总体生产过程中平均劳动投入量是333.00 h/hm~2,较普通水稻劳动投入量节约37.95h/hm~2,其中在种植环节较普通水稻节约劳动投入量88.50 h/hm~2,省工优势明显。对劳动投入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均有利于减少单位面积劳动投入量。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 普通水稻 技术效率 省工效应 劳动投入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百合花香物质合成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百合(Lilium spp.)原产于我国,在我国花卉产业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花香是其观赏性状的重要标签,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香型的百合主要花香成分差异较大,浓香型与淡香型百合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萜烯类物质的不同,而采样时期、部位、环境、激素等均会导致花香成分变化。目前百合花香物质合成通路研究集中在萜烯合成通路上,多为萜烯合酶的功能研究及上游调控网络解析,而其他花香成分代谢途径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由于对百合花香合成及调控机制的解析不够全面与深入,难以支撑花香的精准改造,导致百合花香育种进程缓慢。深入挖掘与利用百合花香基因、完善相关代谢途径及调控网络可能会是百合花香的下一步研究重点。本文对百合花香的前期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后期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百合花香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对定向培育香气怡人的百合新品种提供借鉴。

关键词: 百合 花香 环境因子和激素 生物合成 转录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二种食用菌蛋白及其酶解产物降血糖活性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菌能提供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等活性物质。蛋白质水解后的小分子肽是其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食用菌中的蛋白酶解多肽因其天然、安全,并且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12种常见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蛋白,将得到的蛋白使用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以α-淀粉酶抑制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作为筛选指标,发现在12种食用菌中猴头菇的蛋白酶解产物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对α-淀粉酶抑制率为(65.70±0.33)%,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69.25±0.27)%,提示猴头菇可能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猴头菇酶解多肽所富含的疏水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可能是其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食用菌 活性肽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期对金耳多糖结构特征及抗炎活性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生长期为25、35、45 d的金耳子实体(Naematelia aurantialba)多糖(分别编号为NAP-1、NAP-2、NAP-3)的得率、多糖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特征、单糖组成及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AP-3的得率(34.50%)最高,多糖与糖醛酸含量显著高于NAP-1.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子实体多糖的重均分子量(weight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w)由1.859*10~6 g·mol-1降低至1.347*10~6 g·mol-1.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多糖是一种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以及少量葡萄糖组成的酸性杂多糖.不同生长期的金耳子实体多糖均能抑制脂多糖诱导引起的RAW264.7巨噬细胞NO释放与炎症因子分泌,与NAP-2、NAP-3相比,NAP-1抑制效果最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金耳子实体多糖的体外抗炎活性与其Mw和甘露糖的摩尔百分比呈正相关,与木糖的摩尔百分比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采收获得高抗炎活性的金耳子实体提供技术参数,对金耳健康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耳 不同生长期 多糖 分子量 单糖组成 抗炎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顶侧耳和金针菇三个新品种的选育报告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顶侧耳新品种‘金榆1号’是以商业化品种‘榆黄2号’为亲本,通过系统选育获得。该品种菌盖颜色为金黄色或亮黄色,菌盖呈扇形或扇半球形,菌柄粗壮,出菇整齐,产量稳定、生长周期短且抗逆性强。金针菇新品种‘上研A130’是以‘上研1号’为亲本,亲本的孢子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后,经多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为白色,菌盖内卷呈球形,菌柄较长,菌柄基部绒毛少,芽出数多且整齐,产量高。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820’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为浅黄色,菌盖呈球形,菌柄基部颜色加深不显著,菌柄较长,芽出整齐,商品性状好。

关键词: 品种选育 金顶侧耳 金针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菌糠提取物处理对双孢蘑菇呼吸代谢的影响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延长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保质期,本研究通过优化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糠提取物(LR-UE)采前喷施条件,探究其对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呼吸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采前喷施的最佳条件是LR-UE的浓度为1.0mg/mL,喷施时间为采前1d,喷施量为200mL/m2。LR-UE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双孢蘑菇的失重,延缓双孢蘑菇呼吸峰的出现;同时,它还能调节双孢蘑菇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的酶活性,减少丙二醛的积累,减少电解质的泄漏,维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效保持双孢蘑菇的贮藏品质。

关键词: 双孢蘑菇 香菇菌糠提取物 采前喷施 呼吸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形态学和宏基因组学的养殖蟹塘浮游植物群落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准确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中后期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6—10月逐月监测水质指标,同时采用基于形态学和宏基因组学的人工镜检和高通量测序两种方法分析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讨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工镜检鉴定的浮游植物共4门65种,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所得浮游植物共4门1 463种,其中人工镜检鉴定的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所得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a)。人工镜检方法计算所得多样性指数普遍低于高通量测序结果。两种方法共同分析得出溶解氧(DO)、叶绿素a (Chl-a)、总氮(TN)和氨氮(NH3-N)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建议采用人工镜检与高通量测序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养殖期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养殖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关键词: 养殖蟹塘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人工镜检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指数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