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没食子酸-花色苷指示膜的制备及其在基围虾鲜度指示中的应用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以明胶/聚乙烯醇复配作为成膜基质,蓝莓花色苷和没食子酸分别作为指示剂和辅色剂,制备鲜度指示膜用于基围虾的鲜度指示.通过对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微观观察和机械性能方面的研究,表明没食子酸的加入使花色苷在不同 pH 值条件下呈现的色调更丰富;加入花色苷和没食子酸之后,没有新的峰产生,说明与成膜基质的相容性很好;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在1000%~1200%之间,抗拉强度和厚度适中;相比花色苷膜,复合膜的ΔE值显著增大(P<0.05);添加少量的没食子酸能够使膜的横截面相对光滑(花色苷:没食子酸m/m=1:0.3和1:0.5).将指示膜用于基围虾的鲜度指示,24~48 h内,基围虾腐败变质,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逐渐升高,指示膜ΔE的变化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添加没食子酸的复合膜颜色由灰色变为黄色,更易被肉眼识别.因此,花色苷与没食子酸复合膜可以实现基围虾腐败的智能指示,该研究为开展不同水产品鲜度指示膜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调包装对鲜切菠萝品质的影响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该试验研究了包装材料对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影响.采用自发气调袋包装鲜切菠萝,对照组选用普通菠萝保鲜袋,置于4℃低温贮藏.测评了鲜切菠萝感官评价,探究了包装袋气体成分变化、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抗坏血酸(Vc)、丙二醛(MDA)、乙醇等各项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气调袋包装的鲜切菠萝在贮藏期间O2浓度保持在 11.29%以上,CO2浓度保持在3.03%以下,贮藏12 d感官得分为9.67分,硬度下降11.17%,TSS下降19.44%,TA下降12.14%,Vc含量下降21.78%,有效缓解了鲜切菠萝各生理指标下降的趋势.与普通保鲜袋相比,气调袋抑制了菠萝MDA含量和乙醇含量的增加,普通袋MDA含量为3.52 μmol/g,而气调袋为2.99 μmol/g,缓解了鲜切菠萝的膜脂过氧化;普通袋乙醇含量高达615.9 μg/g,而气调袋乙醇含量仅为120.68 μg/g,大大减少了菠萝在贮藏期间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因此,采用自发气调袋包装有效的保持了鲜切菠萝的品质,延长了鲜切菠萝的贮藏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生长期水稻中Cd迁移转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红壤地区镉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的安全利用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的安全种植意义重大。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中的Cd活性,从而对水稻各生长期不同部位的Cd富集产生影响。基于此,在红壤水稻种植区,采用秸秆根茬、茎秆+根茬等还田方式研究水稻不同生长期各部位的Cd含量,分析稻米与土壤性状及各矿质元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所有处理的水稻Cd含量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穗部和稻米,在成熟期,水稻根部Cd向地上部、稻米中转移,根部Cd含量较抽穗期降低,地上部Cd含量达到最高值。(2)稻米Cd含量与土壤总Cd含量、有效态Cd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不同时期水稻中Fe、Mn、Cu等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3)在秸秆全部还田处理下,稻米Cd含量较根茬还田处理低17.5%,同时秸秆全部还田处理下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表明在此处理下,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碳的吸附作用大于其分解释放Cd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调控Cd由抽穗期至成熟期的转移,是控制稻米中Cd含量的关键;相较于土壤中的总Cd、有效态Cd含量,稻米中Cd的富集受矿质元素的影响更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唑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评价及田间防效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明确四唑虫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可行性和合适剂量,分别采用浸卵法和浸叶法测定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结果显示,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卵、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87.423、0.023 mg/L,表明其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较差,但对2龄幼虫的毒力较高,远高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年田间试验中,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15~45 g/hm~2处理在药后1天的防效为43.26%~59.37%,药后7天的防效高达80.28%~91.94%,45 g/hm~2处理药后10天的防效仍维持在80%以上。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室内毒力,且其田间防效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相当,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潜在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酸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丁酸钠可作为抗生素良好的替代品,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其可分为包被丁酸钠和非包被丁酸钠。作为一种绿色功能性添加剂,丁酸钠能够通过在肠道中分解释放丁酸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生长发育、改善肠道绒毛形态结构、增强肠道消化吸收和损伤修复能力,同时还可调节肠道酸性环境、抑制有害病原体繁殖和促进耐酸有益菌增殖;丁酸钠能够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肝脏功能损伤和保护肝脏健康,并通过降低丙二醛含量、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此外,丁酸钠还可调节脂质代谢,减少脂肪堆积。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丁酸钠在调节动物肠道健康、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旨在为丁酸钠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和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叶片中蔗糖代谢酶活性及糖含量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糖料 》 2023
摘要:为研究甘蔗叶片中蔗糖代谢酶活性及糖含量变化,解析甘蔗“源-库”糖分积累调控机制,分别对分蘖期、拔节期、成熟期‘新台糖22号’甘蔗成熟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的活性及叶片中蔗糖和还原糖含量采用比色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茎秆生长及糖分积累,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从10.3μmol/(gFW·h)逐渐升高至14.6μmol/(gFW·h),成熟期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至5.3μmol/(gFW·h);甘蔗叶片中蔗糖合成酶在茎秆中糖分积累时蔗糖合成活性由14.0μmol/(gFW·h)降低至9.1μmol/(gFW·h);分蘖期甘蔗叶片中蔗糖转化酶活性介于26.0~30.2μmol/(gFW·h),而成熟期甘蔗叶片中蔗糖转化酶活性显著降低至13.9~16.4μmol/(gFW·h)。甘蔗叶片中蔗糖含量在茎秆中糖分积累时达到最高20.57 mg/gFW;分蘖期甘蔗叶片中还原糖含量2.1 mg/gFW,而拔节期、成熟期甘蔗叶片中还原糖含量分别升高至5.45 mg/gFW和7.15 mg/gFW。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蔗糖含量呈正相关,表明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直接调控蔗糖合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及蔗糖含量积极响应茎秆中糖分积累信号,蔗糖磷酸合成酶是甘蔗“源-库”糖分积累调控的关键作用靶点,进一步解析甘蔗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调控网络可为甘蔗糖分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打浆及杀菌处理对荔枝浆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浆品质的劣变与氧气和热处理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比较了常规打浆(CB)与低氧打浆(LB)对荔枝浆品质的影响,并研究了低氧打浆对超高压(HHP)和热处理(HT)荔枝浆4℃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打浆相比,低氧打浆对荔枝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和总酸无显著影响(P>0.05),而L*值显著上升(P<0.05),a*值显著降低(P<0.05),总酚含量提高了24.70%,除原花青素B2、芦丁、儿茶素和香草酸外,其它6种单体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贮藏过程中,不同打浆方式联合HPP和HT的荔枝浆L*值均呈下降趋势、a*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LB+HHP组L*值始终最大;贮藏至28 d,低氧打浆联合超高压处理组总酚、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均高于其它三组.综上,低氧打浆能更好地保护荔枝浆的色泽、酚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减少超高压和热处理的荔枝浆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其中LB+HHP处理更具优势,可作为一种新型荔枝浆加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微/普通粉碎下香蕉粉及其抗性淀粉的性质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比较了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对香蕉粉的抗性淀粉含量、结构、理化性质及升糖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粉碎相比,超微粉碎香蕉粉的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二者分别为51.96、48.76 g/100 g;非抗性淀粉含量显著升高,分别为20.87、21.93 g/100 g。超微粉碎的抗性淀粉结构松散,结晶度更低,为56.6%,普通粉碎的为59.5%,但二者官能团一致。超微粉碎的抗性淀粉分子量分布分散、相转变起始温度T0(51.8℃)更低,峰值温度TP(74.4℃)、结束温度Tc(81.1℃)、温度差值ΔT(29.3℃)和焓变值ΔH(1 068 J/g)更高。升糖指数上,超微粉碎香蕉粉显著高于普通粉碎的,分别为20.92、17.12。超微粉碎会造成香蕉粉的抗性淀粉含量降低、非抗性淀粉含量升高、颗粒松散、结晶度下降、分子量分布分散、相转变起始温度低且完成相变的温度跨度更大,但不影响官能团;会造成香蕉粉升糖指数增大,但仍属于低升糖指数的原料。综上可知,超微粉碎造成了香蕉粉的抗性淀粉含量降低,造成了香蕉抗性淀粉的颗粒降解,但增大了其相转变过程对于热量的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