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微卫星分析的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丰鲢(CF)为我国人工培育的鱼类新品种,自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展长丰鲢种质资源遗传监测,对其优良性状保持具重要作用.研究采用18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鲢(L)和长丰鲢世代间(CF1、CF2和CF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鲢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长丰鲢,遗传多样性也较长丰鲢丰富.而长丰鲢子代间CF1到CF3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从5.7222下降到5.055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3.2551下降到3.1461;平均观测杂合度(Ho)从0.6975下降到0.540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从0.6422下降到0.6235;多态信息含量(PIC)从0.5784下降到0.5609.CF1到CF3的遗传参数是逐渐下降,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但群体间遗传多样性仍较高.长丰鲢子代间Fst在0.0160—0.0315,表明其群体已出现了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长丰鲢各世代间遗传距离逐渐增加,遗传相似度逐渐减小.研究表明经过连续3代利用,长丰鲢CF1到CF3的遗传结构发生了改变,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仍较高.研究结果为长丰鲢进一步优良性状的维持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种质遗传监测 遗传结构 微卫星 鲢 长丰鲢


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组成及繁殖性能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查明当前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繁殖群体组成及其繁殖性能,2021年于长江口刀鲚汛期的4-6月在长江口南支水域采集生殖洄游的刀鲚繁殖群体样本144尾,分析了其个体大小、性比、性腺发育分期、条件因子(Kn)、性体指数(GSI)和繁殖力(F).结果显示,采集样本的平均全长(TL)和体重(BW)分别为(318±34)mm和(97.16±32.05)g,其中,于4月采集的个体最大.繁殖群体中,雌性占优,雌雄性比为8 ∶1.在雌性个体中,不同月份性腺发育期组成不同,其中4月以卵巢发育至Ⅱ期个体为主.Kn在不同长度组和不同月份间基本一致,其值接近或大于1.GSI从4月至6月随着性腺不断发育成熟而逐渐增加,6月最高.所选成熟个体的繁殖力从29908到74041粒不等,平均值为(51073±11302)粒.繁殖力与全长、体重、性腺重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繁殖力与性腺重的相关性最高(R2=0.619),其次为全长和体重.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判定当前长江口刀鲚繁殖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后期针对该物种的保护以及管理政策制定和规划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评价与特征风味分析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营养品质及风味差异,本试验以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为原料,通过测定银鲑不同部位肌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分析其营养学特征;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仪(GC-IMS)分析不同部位肌肉的特征风味。结果表明,除灰分外,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的营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腹部肌肉粗脂肪含量高达10.93 g·100 g~(-1),是背部的2.75倍,而腹部肌肉的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背部。背部和腹部肌肉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9.78和44.83 g·100g~(-1),必需氨基酸比例均在40%以上,符合FAO/WHO推荐的蛋白质营养评价的理想模式。背部和腹部肌肉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3.23和17.65 g·100g~(-1)。2个部位肌肉含有种类丰富的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70.1%和71.2%;背部和腹部Σn-6PUFA与Σn-3PUFA的比值为分别为0.78和1.22,远低于WHO/FAO建议的标准(4~6)。共分离鉴定出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烷烯烃以及含硫化合物等33种挥发性成分,银鲑背部和腹部肌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本研究结果为银鲑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生产性能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适宜放养密度,本实验以水稻单作为对照,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放养密度(200、350、500、650和800只/667m2)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河蟹和水稻的生长性能及稻田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整体均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350只/667m2处理组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和其他处理组.随着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土壤的总磷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800只/667m2处理组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350只/667m2和500只/667m2处理组,与其它组差异均不显著.整个实验过程中,稻田水体的平均温度(T)、溶解氧(DO)、pH、总氮(TN)、总无机氮(TIN)、总氨氮(TAN)、非离子氨(NH3-N)、亚硝酸态氮(NO2-N)、硝酸态氮(NO3-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50只/667m2,该密度条件下,稻田水质环境较好,中华绒螯蟹及水稻的生长性能均能达到较高水平.
关键词: 稻蟹共作;水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质


长岛海带养殖海域海表温度遥感监测分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22
摘要:海带富含营养物质,属于高经济价值养殖的藻类,海表温度是影响海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对长岛海带养殖海域南北方向样本点1~4,东西方向样本点5~8,利用GEE编程提取MODIS-Terra的L3SMI的海表温度,按月计算各像素的平均值.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4~9月样本点1~4温度差异较大,最大差值为2℃.11、12月,1月、2月,南面的海域相比北面的海域温度低,3~6月份相反.样本点5~8同月温度差距最大为1℃,在4~9月,东面样本点海域温度低于西面样本点海域温度,其他月份东面样本点海域温度高于西面.


荧光定量PCR检测洪湖碘泡虫寄生异育银鲫组织器官的偏好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在隐性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Bloch)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采集曾发生过喉孢子虫病养殖池塘的2龄健康异育银鲫的鳃(丝)、伪鳃、中肾、头肾、肌肉、脾脏、肝脏、卵巢、血液等9个组织器官,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了不同组织器官的感染率和相对感染强度.结果显示,所采集的30尾异育银鲫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鱼体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为100%,均为隐性感染个体;各组织器官间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除肌肉未检出外,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伪鳃(100.0%)、卵巢(83.3%)、鳃(73.3%)、脾脏(70.0%)、中肾(36.7%)、头肾(23.3%)、肝脏(10.0%)、血液(6.7%)、肌肉(0).不同组织器官的相对感染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伪鳃(14.4349±70.0529)、卵巢(0.9556±1.5627)、脾脏(0.3644±0.7854)、鳃(0.3339±0.2682)、头肾(0.2722±0.3761)、中肾(0.0379±0.1055)、肝脏(0.0019±0.0022)、血液(0.0012±0.0011).研究表明,洪湖碘泡虫可系统感染异育银鲫多个组织器官,其中,伪鳃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最高,可以作为该病早期检测和疫病监测的首选组织器官.


中国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现状及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农学学报 》 2022
摘要: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养殖尾水的污染治理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养殖尾水净化的机理,促进净化技术效能的增强,研究介绍了中国水产养殖业污染的现状、危害和相关防治政策,并对近20年出现的水产养殖污水净化技术进行了综述.最终对养殖污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可对沉淀单元进行强化、利用新型材料和微生物强化净化系统的可能性.
关键词: 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现状;净化技术


江苏河蟹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渔业研究 》 2022
摘要:专利信息是掌握特定技术领域技术布局与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人工标引方法对江苏河蟹产业相关的有权专利和审中专利进行分析,基本掌握了现阶段江苏河蟹产业专利技术布局与未来发展趋势。专利技术布局特点为:无锡、南京、常州、宿迁和苏州5个地区是江苏河蟹产业有权专利技术的主要区域创新中心,科研院所是江苏河蟹产业专利权人的主要类型,扣蟹养殖过程在有权专利中受关注度最高。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为:南京、无锡、苏州、镇江、泰州、常州、盐城和淮安8个地区是江苏河蟹产业科技创新的潜在区域创新中心,企业成为审中专利的主要创新主体,创新领域更加注重全产业链。提出推动射阳港现代水产种业产业园建设、加强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投喂技术研发应用、大力推广河蟹养殖绿色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以促进江苏河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发展生态养殖促进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大水面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水域生态文明、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大水面渔业发展空间大幅萎缩,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俗话说"如鱼得水",鱼和水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如何协调鱼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产业可持续生态发展;如何提高渔业企业水产品营销和品牌运营的能力,增强渔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大水面渔业和资源保护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解决目前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为此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全国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分别于2021年10月15日和28日联合主办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研讨会、第二期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培训班,邀请多位专家、渔业主管部门代表和企业代表交流、学习目前大水面生态渔业概况、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品牌营销策略和运营能力建设,总结推广典型湖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成功经验,借鉴千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管理体制和大水面生态渔业成功样本,探讨了新时期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转换路径,助推大水面生态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