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模拟干旱胁迫下大豆耐旱突变体的生理和转录组分析
《大豆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大豆苗期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基因,解析其耐旱机制,本研究以浙春3号及其突变体Gm-lpa-ZC-2(ZC-2)为材料,利用20%PEG6000胁迫处理其幼苗后,对比两品种表型差异并测定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再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ZC-2的耐旱性强于浙春3号,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突变体ZC-2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亲本浙春3号,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浙春3号。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PEG6000胁迫后,浙春3号和ZC-2之间共存在7 87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4 208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3 671个;胁迫处理2和4 d共同表达的差异基因为571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571个基因主要富集在84条代谢途径,包括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半乳糖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通路。进一步筛选到光合作用和糖代谢相关通路基因以及可能与干旱胁迫相关的基因,包括TIFY10A、ZAT10、RD22、PM19L和XTH6等。研究结果可为挖掘大豆苗期耐旱候选基因和解析大豆耐旱机制提供一定基础。


食品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与前沿探索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智能感知技术是一种利用传感器模拟人类感觉器官捕捉样品各种感官属性信息,再结合智能识别算法信号处理,实现食品等样品品质拟人化综合评价的前沿仿生技术。智能感知技术作为传统感官评价技术的现代化延伸和补充,具有检测速度快,样品无需前处理,操作简便,实时在线分析等技术特性,是深度感知食品感官品质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食品领域中几种主要的智能感知技术,如模拟味觉的电子舌技术,模拟嗅觉的电子鼻技术,模拟触觉的质构分析仪和仿生视觉系统的电子眼等。另外,文章还归纳总结了智能感知技术在食品品质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展望智能感知技术在静态感官、动态感官和情绪感知表征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可能性。随着生物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智能感知技术有望从样品整体感官特性的区分、识别应用,提升至食品嗜好和情绪的检测表征,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 智能感知技术 电子舌 电子鼻 电子眼 质构分析仪 静态感官 动态感官


不同比例桑枝叶粉复合饲料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蚕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树是在我国广泛栽种且兼具药食两用价值的木本植物,其营养丰富产量又高。随着机械化栽培生产技术升级和应用推广,桑多元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为探究机械化收获的杂交桑枝叶粉制备复合饲料对肉鸡生产的影响,在等氮等能的基础上,按基础日粮含0%(对照组)、2%(低剂量组)、4%(中剂量组)、6%(高剂量组)的不同比例配制桑枝叶粉复合饲料,经连续8周的饲养观察,测定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分析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桑枝叶粉复合饲料组鸡生长状态、觅食表现和增重无明显变化,但肉鸡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抗氧化能力、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同时,桑枝叶粉饲养组肉鸡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尿素氮(UREA)含量和胆固醇含量降低,其中4%桑枝叶粉复合饲料组表现尤为明显。经定量PCR检测表明,内源性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可能与HMGCR、SREBP-2等蛋白基因水平的表达受到抑制,以及LDLR外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增加有关。综上所述,桑枝叶粉可改善肉鸡体内的物质代谢,提高肝肾及抗氧化和免疫保护功能,促进胆固醇脂质代谢,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潜力。


甜瓜CmRDR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对CGMMV侵染的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s)是RNA沉默途径中一类重要的蛋白,能够以单链核糖核酸(ssRNA)为模板合成双链核糖核酸(dsRNAs),启动新一轮的RNA沉默.众所周知,RDR基因在植物抵御病毒侵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甜瓜作为一种易受到病害侵染的经济作物,其RDR基因的鉴定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全基因组水平对甜瓜RDR基因进行了鉴定,分析其序列特征、亚细胞定位、进化关系和启动子上的逆境和激素响应元件.此外,利用RT-qPCR对甜瓜CmRDR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接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后,大部分甜瓜CmRDR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本研究首次鉴定了甜瓜RDRs家族基因的特性,初步揭示了 CmRDR基因在CGMMV病毒响应中的功能,为后期甜瓜抗病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瓜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基因表达 进化分析


副猪嗜血杆菌CDT三顺反子的表达、组装及生物学活性
《中国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是猪的常见病原菌,以异源三聚体形式分泌到胞外环境的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CDT)是该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制备完整的重组CDT对于其功能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构建了可用于同时表达CDT 3个亚基的三顺反子重组质粒,优化了完整毒素三聚体的体外组装及纯化方法,并验证了重组三聚体毒素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CDT 3个亚基以CdtA/CdtB/CdtC-his方式组合时,按0.1 g/L等体积混合,在PBS中以尿素浓度梯度透析时组装效果最好。构建的重组三顺反子质粒在大肠杆菌中可以同时表达出比例相当的3个CDT亚基,并且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包涵体离心粗纯化后,即可用于重组三聚体CDT的组装。组装的三聚体CDT经亲和层析及分子筛层析纯化,得到高纯度的完整毒素。完整毒素可以引起Marc145细胞体积明显膨胀,且分裂周期停滞于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副猪嗜血杆菌重组CDT完整毒素制备方法,所制备的CDT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 三顺反子质粒 完整毒素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鱼中13种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色谱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水体中,鱼类等水产品的摄入可能是人类接触PFASs的重要来源,因此亟需建立鱼类产品中PFASs的高效、准确分析技术。本研究以磁性纳米材料为净化吸附剂,基于QuEChERS方法,建立了鱼类产品中13种PFAS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方法。实验分别考察了萃取溶剂类型、净化吸附剂(Fe3O4-TiO2和N-丙基乙二胺(PSA))用量对PFASs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采用Luna Omega C18色谱柱(100 mm×2.1 mm, 1.6μm)进行分离,利用电喷雾电离(ESI)源,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内标法定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13种PFASs在0.01~50μg/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 3,检出限为0.001~0.023μg/L,定量限为0.003~0.078μg/L。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0.5、10、100μg/kg)下,13种PFASs的加标回收率为78.1%~118%,日内精密度为0.2%~11.1%,日间精密度为0.8%~8.7%。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所有鱼样品中均有PFASs检出,分别为全氟辛酸、全氟辛基磺酸、全氟十一烷酸、全氟十二烷酸和全氟十三烷酸,各自的检出总含量为0.327~1.728μg/kg。本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且灵敏度高,适用于鱼类产品中PFASs的分析。
关键词: 磁性吸附剂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 鱼


磁性"一步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2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分析化学 》 2024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磁性纳米材料建立了磁性"一步法"前处理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实现了水产品中2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精准定量分析.针对水产品富含蛋白质、脂肪和脂肪酸的特点,选择磁性聚合物(聚二乙烯基苯-吡咯烷酮,Fe3O4-PLS)为净化剂,通过疏水作用、氢键和π-π键等相互协同作用高效吸附基质干扰组分,净化样品.优化了萃取溶剂类型及用量、盐析与除水剂、Fe3O4-PLS和C18 用量等实验条件.在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下,28种有机磷农药的方法检出限(MLOD)为0.03~0.85 μg/kg,方法定量限(MLOQ)为0.50~2.00 μg/kg;不同添加浓度水平下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为60.1%~119.0%,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0.8%~19.0%,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与QuEChERS方法对比,本方法在萃取溶剂、盐析与除水剂和净化剂用量以及分析效率等方面均展现出明显的优势.采用本方法检测不同种类水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为水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提供新的方法依据.
关键词: Fe3O4-PLS 磁性一步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产品 有机磷农药


高光效甘薯品种浙薯86的选育、产量与品质特征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塑造理想株型是实现作物产量突破和高光效育种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采用半直立、优质双亲——淀粉型品种浙薯20和食用型地方品种岳冬进行杂交选育,以理想株型、高产、优质为主要选择目标,育成高光效品种浙薯86。该品种具有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短蔓,基部分枝数多,由较多的直立次生分枝构成半直立株型,垄上株高优势明显,形成较高的冠层空间,叶面积指数高,七裂中等深缺刻叶形,叶片较小而厚,上部叶茎叶夹角小,叶势上冲明显,单株结薯数较多,光合效率和经济系数高,表现出优良的早熟性和丰产性。在浙江省和长江中下游甘薯品种区试中,浙薯86每年的鲜薯产量均居所有参试品种之首,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比对照徐薯22增产30%左右。浙薯86的块根β-淀粉酶活性高,蒸熟后麦芽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高,食味优,淀粉率较高,且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高,糊化温度低,适合用于鲜食、薯脯和淀粉加工。浙薯86适应性广,抗蔓割病,中抗黑斑病、根腐病、Ⅱ型薯瘟病,感茎线虫病、Ⅰ型薯瘟病和基腐病。综上,浙薯86是一个优质、高产、多用途的高光效甘薯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不宜在浙东南基腐病重疫区推广。
关键词: 甘薯 高光效育种 理想株型 高产 淀粉特性 适应性


牛肉源热杀索丝菌的致腐差异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牛肉中热杀索丝菌的致腐能力和致腐基因分布特点,经分离纯化、形态观察和PCR鉴定,获得29株热杀索丝菌.将其接种于4℃牛肉汁中,测定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和乙偶姻指标,评价分离菌株的致腐能力.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分析热杀索丝菌强、弱腐败株基因特点.结果表明,29株热杀索丝菌分离株的TVB-N含量形成较慢,仅有2株菌在第9天超过11.5 mg N/100 g,而产乙偶姻能力强,且有明显差异,其中菌株BT27和BT25含量分别为139.3μg/mL和59.5μg/mL.测定强、弱致腐菌株BT27和BT25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发现,热杀索丝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其中编码糖苷水解酶的基因数量最多,糖基转移酶基因次之.比较基因组学显示,强致腐株BT27被注释到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相应酶的编码基因数量均多于弱致腐株BT25,而两者在编码氨基酸代谢的基因数量相近.研究表明,热杀索丝菌致腐性强、弱与编码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数量密切相关,研究从基因层面为阐明肉源微生物的致腐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