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盐逆境下促生菌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盐逆境下不同促生菌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和滩涂实地水稻试验相结合展开研究,其中滩涂实地试验设置不加菌处理(CK)、如东促生菌处理(RD)和宁波促生菌处理(NB)等3个促生菌试验处理,盆栽试验设置2个因素试验,包括2个盐分水平(S0,0 g/kg; S1,1.5 g/kg)和3个促生菌处理(CK、RD和NB),调查分析水稻生长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测定稻米品质和土壤基本性质。盆栽试验发现,S1下RD和NB的盆栽水稻茎蘖数动态增长速率相比CK均有一定程度的加快,且水稻达到分蘖盛期的时间比CK早7~10 d;在S1下CK、RD和NB处理水稻株高动态增长和水稻叶片SPAD值动态变化均具有相似的动态生长规律。滩涂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滩涂盐逆境下RD处理的水稻产量、每穗粒数和实粒数分别增加了6.60%、6.39%和8.60%。与CK相比,滩涂实地试验中RD和NB处理下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双因素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下盐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影响,盐分和促生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可见,促生菌对缓解盐逆境下水稻茎蘖动态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且如东地区的促生菌处理对南通沿海滩涂水稻具有积极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耐盐水稻 水稻分蘖 促生菌 滩涂改良 水稻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丹参碳点缓解甘薯低磷胁迫的转录组与代谢组学分析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叶面喷施碳点(CDs)对低磷胁迫下甘薯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发掘CDs调控甘薯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基因,解析根系代谢产物与关键基因的协同变化,探讨CDs缓解甘薯低磷胁迫的机制,本研究以商薯19和徐薯32为研究对象,设置低磷水平下(0.01 mmol L-1 KH2PO4)叶面喷施超纯水(CK1)、喷施丹参碳点(CDs)和正常磷水平下(1 mmol L-1 KH2PO4)喷施超纯水(CK2) 3个处理,对不同处理甘薯根系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同时考查不同处理中甘薯叶、茎和根系生物量和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丹参CDs显著增加了低磷胁迫下甘薯幼苗叶、茎和根系的生物量,提高了根系磷含量,增强了甘薯幼苗的耐低磷性。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磷酸盐吸收和转运基因(PHO1、PHT1-4)、根系构型调控基因(ZAT6、ZFP5、PLT5)和肌醇磷酸盐生物合成基因(VIP2)在缓解甘薯低磷胁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CDs处理较CK1处理甘薯根系磷酸肌醇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这表明,低磷胁迫下,叶面喷施CDs通过诱导甘薯根系高亲和磷吸收转运系统、优化根系构型等以提高甘薯对磷素的吸收能力,同时通过调整植株体内的磷代谢过程来维持磷稳态。但CDs介导下不同甘薯品种的低磷胁迫反应也存在差异。与CK1处理相比,CDs处理中还观察到商薯19根系磷酸乙醇胺和4-磷酸肌醇等磷酸酯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而徐薯32根系分泌的柠檬酸和草酸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它们能够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性磷,促进植物磷吸收。这可能与不同甘薯品种本身的耐低磷性存在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建立甘薯磷养分高效的调控理论与调控新途径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也为后续针对纳米CDs缓解甘薯低磷胁迫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候选分子资源。

关键词: 甘薯 低磷胁迫 碳点 转录组 代谢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糯玉米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谱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快中子诱变糯玉米自交系通系5,获得在同一籽粒上表现甜质与糯质特性的玉米突变材料,命名为甜糯玉米.以甜糯玉米和通系5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理生化测定和转录组学技术,揭示甜糯玉米在籽粒发育不同时期的代谢及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胚乳发育的各个时间点上甜糯玉米中的淀粉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通系5玉米,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通系5玉米.甜糯玉米胚乳的糊化特征参数均极显著低于通系5,在授粉后20 d开始呈剧烈增加趋势.差异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与通系5相比,甜糯玉米中有154个基因在胚乳中的表达显著下调.籽粒发育不同时期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4914个基因仅在通系5的籽粒发育过程中存在差异表达,富集到生物体发育、RNA修饰等生物过程;1 829个基因仅在甜糯玉米中差异表达,富集到响应化学物质、响应非生物刺激等生物过程.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在2种玉米中存在动态表达趋势差异.本研究结果为优良甜糯玉米品种的培育与改良提供了种质材料和遗传信息..

关键词: 甜糯玉米 籽粒发育 物质含量 糊化特征 转录组学 差异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养模式对日本沼虾生长性状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种放养处理[T1,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少量鱼类共养;T2,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共养;T3,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共养]条件下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虾体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淡水经济虾类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结果发现:日本沼虾的全长、头胸甲长、体长和体重在不同放养模式下差异显著(P<0.05),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6.54%~17.97%、1.86%~2.25%、0.95%~1.12%和78.69%~80.56%,粗灰分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共检出氨基酸17种,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88~73.13,不同处理间丙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共检出脂肪酸16种,不同处理间脂肪酸种类组成和C18:2 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检测的9种矿物质元素(Na、K、Ca、Mg、Fe、Cu、Zn、Mn、Cr)中,Na、Mn、Fe、Zn含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放养模式对日本沼虾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具有显著影响,可能与不同放养结构和管理措施造成的养殖环境和食物资源差异有关,生产中需根据放养模式调节营养成分的添加。相较之下,日本沼虾与中华绒螯蟹和少量鱼类共养时,虾肉的鲜美程度、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相对更高,可选择该模式来改善养殖虾的营养品质。

关键词: 日本沼虾 放养模式 生长性状 肌肉营养组成 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市售草莓脯的品质差异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目前市售草莓脯的品质特点,本文对15个品牌草莓脯产品的色泽、质构及糖酸含量等理化指标分别采用色差计、质构仪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强度标度法对感官特性进行了评分。结果显示:草莓脯的水分含量为12.49%~23.86%,色度值L*值分布于23.25~34.39,a*值5.17~19.83,b*值5.78~17.04;质构参数中硬度、咀嚼性和粘力差异显著(P<0.05)。草莓脯中可溶性糖主要为果糖、葡萄糖,二者分别为总糖的30.17%~52.43%和28.49%~55.15%,蔗糖和麦芽糖含量略低,不同样品间差别较大,分别为总糖的0.00%~33.00%和0.00%~14.08%。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分别为7.98~13.05 mg/g和4.48~8.17 mg/g。感官评分结果显示色泽、粘度与整体接受度变幅较大。对草莓脯及品质指标进行双向聚类发现样品聚为2类而品质指标聚为3组。类别I中的草莓脯因具有较高的a*、b*、弹性值与感官色泽、粘度、整体接受度评分而与类别II中的样品区分,说明草莓脯品质差异主要体现为色泽与粘度差异。另外,由指标聚类结果可知,柠檬酸、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咀嚼性相关;麦芽糖、蔗糖、水分含量与粘力相关。研究结果为草莓脯产品的质量评价与品质调控提供方向。

关键词: 草莓脯 理化特征 感官评分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腹膜间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初步应用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猪原代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 PMC)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并将其初步应用于猪鼻支原体(Mycoplasma hyorhinis,Mhr)体外感染细胞模型。采用0.1%Ⅰ型胶原酶消化猪大网膜组织分离猪PMC细胞,通过形态学、免疫学方法鉴定细胞。使用Mhr感染PMC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利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法检测细胞活性损伤情况。结果显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胞早期呈拉网状,5~8 d后生长可达融合状态,细胞大小均一,呈多边形铺路石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细胞波形蛋白、角蛋白-18抗原呈阳性,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白细胞CD45抗原呈阴性;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微绒毛。结果证实分离培养的细胞为猪PMC细胞,纯度达95%以上。Mhr感染后,光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发生明显皱缩,感染组细胞的LDH释放量较对照组细胞显著升高。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原代PMC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初步用于Mhr体外感染,为研究Mhr等引起浆膜炎的病原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提供了体外细胞模型。

关键词: 腹膜间皮细胞 原代培养 猪鼻支原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养殖场臭气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我国畜禽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畜禽养殖场产生的臭气问题日渐突出.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养殖场的臭气主要来源于畜禽粪尿、畜禽自身排出气体、饲料残渣、污水、堆肥间等,臭味大多与氨气、硫化氢、吲哚、粪臭素等相关,其中含量较多的成分是氨气和硫化氢,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甚至畜禽本身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对畜禽养殖场臭气的治理迫在眉睫.针对养殖场臭气治理,可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大途径,从异位和原位进行臭气控制:异位控制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法对已经释放的臭气进行末端控制;原位控制是通过一些饲料添加剂对畜禽体内进行调控,从而实现过程控制和源头减排臭气,以此减轻养殖场臭气产生的危害.本文基于国内外养殖场臭气治理的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养殖场臭气的治理技术,并分别对各个技术进行了相关典型案例分析,为养殖场臭气治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 畜禽 养殖场 臭气 危害 治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磁驱动的合页接触式摩擦纳米发电机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接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原理,本文创新性地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利用磁场驱动的合页接触式摩擦纳米发电机(MDH-TENG),实现了对合页开合过程产生电荷的直接提取。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得出以下发现:MDH-TENG的输出电压与电极尺寸大小和接触压力成正比,与电极厚度成反比;MDH-TENG输出的电能经整流电路处理后,可实现对电容的快速充电,仅需89 s即可将47μF的电容充至4.4 V。经过电压衰减电路处理后,MDH-TENG的输出电压可供单片机采集,结合滤波算法与定时器功能,可实现风速的准确测量。该设计为能量收集和自驱动传感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展示了其在智能传感时代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 摩擦纳米发电机 合页结构 微风能收集 风速传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修饰型叶黄素纳米脂质体结肠消化过程稳定性及对粪便菌群调节作用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构建叶黄素脂质体(Luteinnanostructuredlipidcarriers, LNLs)的基础上,利用壳聚糖(chitosan,CS)、壳聚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共价(Chitosan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covalent,C-CSEGCG)/非共价复合物(Chitosan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ster non covalent,Non-C-CS-EGCG),结合高压微射流技术,制备不同修饰类型的叶黄素纳米脂质体。方法:通过建立模拟结肠消化模型,探明三种不同修饰类型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在结肠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经24 h模拟体外结肠发酵后,CS-LNLs中叶黄素含量较其他处理组显著(P<0.05)降低;除叶黄素(Lutein,LUT)以及CS-LNLs外,其他处理组发酵后发酵液中总糖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C-CS-EGCG-LNLs和Non-C-CS-EGCG-LNLs中总多酚含量变化呈现相反趋势;经24 h发酵后,除LUT组外,各处理组中乙酸和丙酸的产生量均显著增加(P<0.05),C-CS-EGCG-LNLs组乙酸浓度达到17.18±0.60 mmol/L;乳酸浓度达到2.87±0.05 mmol/L,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Blank Control Group,BLK)7.55倍;三种不同修饰类型叶黄素纳米脂质体对肠道菌群结构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CS-LNLs、C-CS-EGCG-LNLs和Non-C-CS-EGCG-LNLs中拟杆菌属、小杆菌属以及粪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C-CS-EGCG-LNLs中富集了较多的韦永氏球菌属(Veillonella)。结论:在结肠消化阶段,与其他修饰组纳米脂质体相比,C-CS-EGCG-LNLs具有显著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差异性。

关键词: 叶黄素 纳米脂质体 共价修饰 结肠消化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BFGK-12型稻茬麦集秸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小麦播种作业时,存在抢季节耕种农机配套性差、土壤黏重以及秸秆还田难等问题,创制"稻茬麦秸秆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此模式具有行间集秸、条带旋耕、集中施肥、洁区播种以及对行镇压等技术特征,通过建立秸秆行间集覆运动的力学模型,设计绞龙式秸秆行间集秸装置、开沟旋耕一体式装置、集中施肥装置、浮动覆土板以及对行镇压器等关键部件,研制一种稻茬麦洁区旋耕施肥播种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行间集覆还田与宽窄行种植结合有效提高稻茬麦种床整地质量,洁区洁净度87.69%,小麦窄行平均行距为148 mm,宽行行距平均为304 mm,行距变异系数为5.36%,平均播深为33 mm,播深合格率为95.76%,晾籽率为0.98%,碎土率为86.01%.施肥方式为耕前集中施肥,平均施肥深度为65 mm,施肥深度合格率为94.63%,均满足国家标准.厢沟平均深度为175 mm,沟面宽度为198 mm,满足排水要求.试验田实际产量为8 059.2 kg/hm2,高出平均产量20%以上,油耗较对比机型降低31.24%.为稻茬麦绿色低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供农机支撑,促进农机农艺高效快速融合.

关键词: 稻茬麦 洁区播种机 稻秸还田 机艺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