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酪蛋白抗菌肽的制备工艺
《食品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酪蛋白为实验原料,利用胃蛋白酶水解制备抗菌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响应面设计,建立了胃蛋白酶酶解酪蛋白制备抗菌肽的三元二次回归模型,确定底物浓度2.6%、水解温度37.7℃、pH2.6、酶浓度3%、酶解时间4h为最佳的酶解条件,在此条件下,酶解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25.8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活性多糖对动物消化道黏膜免疫影响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植物多糖因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分子识别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就植物多糖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畜禽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进行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稻瘟病SSH-cDNA抗性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鉴定、分析水稻抗稻瘟病SSH-cDNA文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接种稻瘟菌小种E1的水稻品种吉粳88和四丰43为材料,构建SSH-cDNA文库,随机挑选138个阳性克隆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聚类后得到78条非冗余ESTs,其中18条(23.1%)未找到同源性匹配,12条(15.4%)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48条与已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控制和防治稻瘟病提供新的理论和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大豆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国不同地区的67个大豆品种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豆乳的凝聚特性,并分析了大豆理化成分与豆乳的凝聚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豆乳的氯化钙凝聚特性受大豆中多种化学组分的影响。可溶性蛋白、P、豆乳总固形物含量越高的品种,凝固速度越慢,凝乳所需要的Ca2+浓度也越高;蛋白质组成中11S/7S比值越大,豆乳凝固越早,凝乳也越快;滴定酸度与豆乳完全凝固所需的Ca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279,P<0.05),与豆乳上清液中不沉淀的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253,P<0.05);脂肪、百粒重等在豆乳凝乳过程中作用不明显。上述结果随大豆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稻瘟病基因Pib4的转基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抗稻瘟病基因Pib4的转基因。[方法]利用PCR法克隆Pib基因的NBS功能结构域到双元载体pCAMBIA1301上,以粳稻品种农大18的成熟胚诱导出愈伤组织,以愈伤组织作为转化的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Pib4基因。[结果]经PCR和GUS活性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用稻瘟病菌接种阳性植株,获得了抗稻瘟病菌的水稻植株。[结论]为合理利用抗病基因和育种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份葡萄种质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对20份葡萄材料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245对引物中筛选出19对用于葡萄的SSR扩增。共扩增出144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100%。根据SSR扩增结果,利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析,20份葡萄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30~0.90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65。通过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65处,20份葡萄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第1类包含欧洲葡萄、美洲种群的种间杂种和欧美杂种;第2类包含我国南方野生资源刺葡萄、毛葡萄、复叶葡萄、菱状叶葡萄、蘡薁葡萄和华东葡萄;第3类为山欧杂种;第4类为山葡萄。山葡萄与欧亚种、美洲杂种的亲缘关系较远,欧亚种与美洲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
《中国酿造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紫外线辐射是目前最为广泛的物理诱变因子之一,其引起菌体DNA结构变化的形式很多,如DNA链的断裂、碱基的破坏等,但最主要的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突变或死亡。以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诱变的方法,以获取可高效发酵生产蛋白酶的突变株。通过大量筛选及连续传代实验,确定了一株突变性状能稳定遗传的突变株,其蛋白酶产量较出发菌株有大幅度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分析
《大豆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实验室测序的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片段设计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cob)基因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1 173 bp大豆(JLGM-1B)线粒体cob基因保守区序列。经序列分析,该基因编码391个氨基酸,A+T含量58.1%,G+C含量41.9%。Southern杂交表明cob基因在栽培大豆线粒体基因组中至少有2个拷贝。氨基酸序列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豆与其它植物的cob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双子叶作物同源性高达98%,其分类地位与传统系统分类地位相吻合,说明cob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可以作为分子系统分类学潜在的遗传分化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