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菇低温贮藏中不同部位的生理生化变化
《中国食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低温贮藏过程中香菇不同部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菌肉和上柄内VC含量、SOD和CAT活性高于表皮和下柄,还原糖上升速率、O2-、H2O2和MDA含量低于表皮和下柄;总酚含量大小依次为菌肉、表皮、上柄及下柄;表皮的PPO活性最大,下柄其次,菌肉和上柄的PPO在贮藏期均保持较低的活性;表皮PAL活性在第7天显著升高(P<0.01),菌肉PAL在前7天活性最高,后趋于缓和;上柄和下柄PAL活性保持一致。说明菌肉和上柄的抗氧化、抗衰老、抗褐变能力强于表皮和下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结合主成分分析优化菜籽粕固态发酵工艺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硫代葡萄糖苷(硫苷)降解率、粗蛋白含量和菜籽小分子蛋白得率为发酵菜籽粕品质的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向量F1,以F1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从而优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012固态发酵菜籽粕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菜籽粕固态发酵的工艺参数为接种量4.2%,发酵温度30.1℃,含水率49.9%,发酵时间47.3h;在该条件下获得的发酵菜籽粕其硫苷降解率为60.89%,粗蛋白含量为40.63%,菜籽小分子蛋白得率达15.91%,与各指标单独进行响应面优化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响应面结合主成分分析的优化方法对发酵后菜籽粕品质的综合优化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响应面分析 固态发酵 枯草芽孢杆菌 菜籽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蟹肉复合保鲜技术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评价生物保鲜剂(水溶性壳聚糖0.4%+食用级植酸0.04%)结合气调包装(75%CO2+25%N2)和冰温〔(-2±0.5)℃〕贮藏的复合保鲜技术对模拟蟹肉的保鲜效果。通过测定样品的菌落总数、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及其与贮藏时间的相关性,分析V_1(真空包装)、V_2(真空包装+保鲜剂)、M1(气调包装)和M_2(气调包装+保鲜剂)等处理方式对冰温贮藏条件下模拟蟹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蟹肉冰点为(-3.4±0.5)℃,添加保鲜剂后冰点基本不变。冰温贮藏模拟蟹肉的合适温度为(-2±0.5)℃。模拟蟹肉贮藏至56d时,各组样品的菌落总数都小于1 logCFU/g,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贮藏至70d时,V_1组样品菌落总数为3.32logCFU/g,其它3组样品的菌落总数均小于1logCFU/g。贮藏70d后V_2、M_1和M_2组样品细菌总数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经综合评定,冰温贮藏条件下V_1样品的货架期为84d左右,M_1和M_2样品的货架期为98d左右,V_2样品的货架期最长,可达到100d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复合保鲜技术可明显抑制腐败菌的繁殖,延缓感官品质的下降,在模拟蟹肉产业化中显示了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菌落总数、硬度、胶着性的变化与贮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感官评分、凝聚性、回复性与贮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将这些指标作为反映模拟蟹肉品质变化的指标。而pH、TVB-N、白度在贮藏期变化不大,不适合作为反映模拟蟹肉品质变化的指标。
关键词: 复合保鲜 模拟蟹肉 生物保鲜剂 气调包装 冰温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型抗菌肽APNT-6的溶血性和急性毒性评价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一种以抗菌脂肽类物质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抗菌肽APNT-6的体外溶血和小鼠口服急性毒性,为食品应用安全性提供初步评估。将抗菌肽作100倍稀释置于兔血琼脂平板上的牛津杯中观察溶血情况;结果显示,经100倍稀释的抗菌肽在体外对血细胞有较强的溶血毒性。将60只小鼠按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分别以8、40、200、1000、5000mg每千克体重剂量的抗菌肽对小鼠进行一次性灌胃,7d内观察小鼠毒性体征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当小鼠被给予该抗菌肽5000mg/kg剂量时,观察7d无任何毒性反应,说明高剂量的抗菌肽经口服在小鼠体内不能达到有效溶血浓度,其口服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于5000mg/kg小鼠体质量,急性毒性评级属实际无毒级。根据以上结果可知,新型抗菌肽APNT-6在体外有溶血毒性但经口服对小鼠没有急性毒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赤霉病鉴定方法与抗性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以病小穗率与病穗率作为抗性评价指标的精确度,利用单花滴注、孢子液喷雾分别结合土表病麦粒接种的方法,评价了2个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31个株系对赤霉病的抗侵染与抗扩展性。单花滴注接种后调查了第7、14和21天的病情性状,接种后第7天所有株系均感病,病小穗率最低的为1.59%,第21天最高病小穗率为58.91%;孢子液喷雾接种后第21天材料全部感病,其中6棱株系的感病程度高于2棱株系。以病小穗率和病穗率划分赤霉病抗性的分布情况,发现病小穗率更能有效区分株系的赤霉病抗性。相关分析显示,病小穗率、病穗率、禾谷镰刀菌烯醇含量与粒色和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抽穗期无显著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速生长法计算秋茄红树林生物量
《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异速生长方法,建立树干基部多分枝型秋茄生物量与分枝直径的函数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了浙江鳌江河口人工秋茄林生物量,并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秋茄林生物量差异。结果表明,秋茄生物量(W)与分枝直径(D)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叶片(WL)、树干(WS)、根系和分枝基部(WB)及植株总生物量(WT)与分枝直径(D)的异速生长方程分别为:WL=0.187D1.855(R2=0.612,P<0.0001);WS=0.267D1.906(R2=0.821,P<0.0001);WB=4.6D1.136(R2=0.644,P<0.0001);WT=3.614D1.446(R2=0.801,P<0.0001)。我国不同地区秋茄林地上生物量与林龄和纬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lg(地上生物量)=3.123+0.84×lg(林龄)-2.019×lg(纬度),(R2=0.431,F2,11=4.161,P=0.045)。秋茄种群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浙江鳌江河口3年、5年和10年龄人工秋茄林生物量分别为7.13、11.32和24.35 t/hm2,其中5年龄秋茄林生物量仅为广东湛江同龄秋茄林(自然湿地生境)生物量的18%。然而,广东深圳的3年龄秋茄林(人工湿地生境)生物量仅为该研究中同龄秋茄林生物量的9.3%。此外,以≤11年龄的人工秋茄纯林为对象,建立了种群密度与种群植株平均生物量的关系:lg(平均单株地上生物量)=8.468-2.1×lg(种群密度),(R2=0.961,F=99.764,P=0.001),秋茄种群密度越小,平均植株生物量越大,平均单株生物量较符合Yoda提出的-3/2自疏定律为快,自疏指数为-2.1。因此,纬度和林龄是秋茄种群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生境类型、种群密度等因素对红树林种群或群落生物量的积累也至关重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茬腐解液对不同豇豆品种胚根蔗糖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根茬腐解液处理模拟研究自毒作用对耐自毒能力不同的2个豇豆品种胚根蔗糖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耐自毒品种相比,耐自毒品种在自毒作用下具有相对较高的发芽率、液泡转化酶(VIN)、细胞质转化酶(CIN)和蔗糖合成酶(SUS)活性,以及较高的蔗糖、己糖含量和己糖/蔗糖比值;同时,耐自毒品种胚根在自毒作用下还具有相对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表明胚根蔗糖代谢以及CAT和SOD可能在豇豆耐自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SDBS/硫堇阪崎肠杆菌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灵敏度高、电化学性能稳定的免疫传感器,构建准确检测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E.sakazakii)的电化学方法。方法:将硫堇(Thi)、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阪崎肠杆菌抗体(HRP-anti-E.sakazakii)依次自组装固定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修饰的四通道丝网印刷电极上,制得一次性免疫传感器。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电极修饰和孵育抗原后的表面形态,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根据还原峰电流的变化对阪崎肠杆菌进行测定。结果: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检测阪崎肠杆菌的线性范围为102~108cfu/mL,检测限为5.7×101cfu/mL(S/N=3)。结论:该免疫传感器灵敏度很高,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重现性(RSD=6.3%)、稳定性(4℃无菌容器中放置15d后电流响应为初始值的93.24%)和准确性(与GB/T4789.40-2010符合率为96.67%),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多壁碳纳米管 硫堇 阪崎肠杆菌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