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产量相关性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籼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利用与产量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18个籼稻组合的亲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调查亲本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表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79个标记中筛选出34个多态性标记,共检测到84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等位位点数2.5个。(2)聚类分析能够很好地将13个亲本区分为保持系和恢复系两大类群,并将亲缘关系相近的材料聚在一起。(3)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产量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4~0.25。产量相关分子标记分析表明,试验所选的保持系间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基础均较狭窄,但保持系与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间呈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浆片颖壳化突变体(gll)的鉴定和精细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突变体新基因,对了解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和分子信号调控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采用田间种植鉴定、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花器官对比、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及基于图位克隆法的基因定位等方法,对自然突变产生的突变体gll的表现型、遗传和基因精细图位开展研究。【结果】表型鉴定认为gll突变体小穗上的颖花变异主要表现为浆片颖壳化和外颖增加。通过杂交F1、F2及F3的表型分离个体χ2测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分离符合1对隐性核基因的比例。配制突变体和日本晴的杂交种及其F2分离群体,在F2和F3群体中获得gll表型株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56对多态性分子标记,检测gll定位群体中的408株突变体表型个体,将GLL定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上SSR标记RM1068和RM348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4.6和2.3cM。随后检测了4个新的SSR标记,进一步将GLL定位在108kb的物理距离之内。【结论】水稻gll突变体的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的近下端SSR标记RM6097和RM6827之间108kb范围内。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浆片颖壳化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品质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模型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籼稻品质快速分析的需求,本研究利用籼稻精米粉近红外光谱建立了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碱消值、垩白度的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本研究提供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测定效果,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获得的籼稻精米粉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碱消值、垩白度的回归模型和交叉验证显示最优校正决定系数(R~2)和交叉检验均方误差(RMSECV)分别为0.9561、1.55,0.9510、0.258,0.9076、0.283,0.9014、4.14.说明所建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粕发酵样品总DNA的提取方法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粕是我国重要的饲用蛋白质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原棉粕脱毒是当前重要的高效技术手段。为了使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监测微生物发酵棉粕的过程,优化发酵工艺,试验先以脱色缓冲液去除棉粕发酵样品中的游离棉酚及色素类杂质,继之以溶菌酶—SDS—蛋白酶K温和裂解,提取获得总DNA产量达1.8~6.4μg/g棉粕样品(湿),DNA的提取效率达89%以上,片段大小均在23 kb左右,不经纯化即可直接进行PCR扩增和限制性酶切。以该DNA为模板扩增16S rRNA V3区片段,可用DGGE分析棉粕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该方法是一种适用于棉粕发酵样品总DNA提取的简便、可靠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组合模拟波段的油菜菌核病早期诊断方法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0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组合模拟波段建立的线性和非线性判别模型实现了油菜菌核病的早期诊断。采集油菜健康叶片80个,菌核病染病叶片100个,采用预处理算法与连续投影算法(SPA)相结合提取组合模拟波段,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LS)、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通过比较,最优PLS判别的预处理分别为直接正交信号校正(DOSC)、De-trending和原始反射光谱(Raw),准确率分别为100%,95.7%和95.7%。应用组合模拟波段的最优线性模型为SPA-MLR(DOSC)和SPA-PLS(DOSC)模型,准确率均为100%,基于DOSC、De-trending和Raw组合模拟波段的SPA-LS-SVM模型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结果表明,基于组合模拟波段进行油菜菌核病早期诊断是可行的,为油菜菌核病的早期诊断及病害监测仪器的开发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油菜菌核病 直接正交信号校正 连续投影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羊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湖羊精原干细胞(SSCs)体外培养方法,湖羊睾丸曲精细管两步酶消化法制备细胞悬液,Per-coll分离后比较SSCs纯化方法、FCS以及GDNF对SSCs体外培养与集落碱性磷酸酶(AKP)染色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盘化法纯化的SSCs在集落形成时间与集落数上显著低于差速贴壁法(P<0.05),但是盘化法所得集落的AKP阳性率显著高于差速贴壁法(P<0.05);添加1%FCS的培养基可显著降低集落形成的时间,增加集落的数目与AKP阳性率(P<0.05),但集落形成时间与AKP阳性率在5%与1%FCS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20 ng/mL GDNF处理组内集落数与AKP阳性率显著高于10 ng/mL GDNF(P<0.05),但集落形成时间与AKP阳性率与30~40 ng/mL GDNF的处理组无显著差别(P>0.05)。
关键词: 精原干细胞(SSCs) 体外培养 集落 湖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糖苷酶对橙皮苷和柚皮苷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营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糖苷酶处理橙皮苷和柚皮苷后,糖苷结构中的糖配是否基影响了其生物利用率。方法通过大鼠一次性灌胃橙皮苷81.9μmol(Ⅰ)和柚皮苷86.2μmol(Ⅳ)、经酶处理的橙皮苷81.9μmol(Ⅱ)和柚皮苷86.2μmol(Ⅴ)以及它们的苷元橙皮素81.6μmol(Ⅲ)和柚皮素85.8μmol(Ⅵ),再分别检测大鼠血清中经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的总的橙皮素和柚皮素的浓度。结果第Ⅱ组的最大浓度值Cmax分别比第Ⅰ组和第Ⅲ组高70%和188%;第Ⅱ组到达最大浓度时的时间Tmax比第Ⅰ组快4 h,比第Ⅲ组慢4 h;浓度-时间曲线以下围成的面积AUC值第Ⅱ组分别比第Ⅰ组和第Ⅲ组高14%和55.4%。第Ⅴ组的Cmax分别比第Ⅳ组高出1倍多,比第Ⅵ组高25.7%;第Ⅴ组Tmax分别比第Ⅳ组快5 h,比第Ⅵ组快1.67 h;第Ⅵ组AUC值的略高于第Ⅴ组,第Ⅴ组的比第Ⅳ组的要高出34.5%。结论经过酶处理的橙皮苷和柚皮苷的生物利用率比原黄酮提高,吸收速度也加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对水稻生长、白叶枯病抗性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硅对水稻生长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硅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方法】以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cv.Nipponbare)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接种白叶枯病菌、施硅对水稻干物质累积的影响;接种病菌条件下,施硅与否对水稻叶片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结果】水稻接种白叶枯病菌后,植株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重均显著降低,但施硅处理,植株生物量及硅含量均显著升高。施硅处理水稻白叶枯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降低11.83%-52.12%,对白叶枯病的相对防御效果达16.55%-75.82%。叶片感染白叶枯病菌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几丁质外切酶、内切酶活性均快速上升。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感染白叶枯病菌的8d内,施硅处理显著高于不施硅处理,接种后第8天达到最大值。整个试验过程中,加硅处理的水稻植株,叶片中几丁质外切酶、内切酶活性明显增加。【结论】施硅能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外切酶及内切酶的活性,降低病情指数,显著缓解白叶枯病的危害,达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花椰菜花球和植株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包括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6个花椰菜品种(系)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的2 a观察资料进行花球性状与植株性状的遗传效应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份间的环境差异对亲本和F1的表现影响较小;单球重、球径、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等花球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普通狭义遗传率较高(53.37%-74.45%),株高、株幅和叶片数等植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且具有较大的环境互作效应,互作狭义遗传率较高(11.79%-37.27%);花球性状与植株性状间的各效应协方差分析表明,成对性状间的相关同时受到遗传主效应相关与环境互作相关的影响,相关性质和大小因性状不同而异,在间接选择时可加以利用,有助于对这些性状进行同步改良.
关键词: 花椰菜 花球性状 植株性状 遗传效应 遗传相关 遗传协方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