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浏阳河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浏阳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2000、2005年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并结合土壤普查图和降雨数据,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利用长期水文影响评价(L-THIA)模型,评估区域长期水文响应,采用相似流域的营养盐输出系数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结果表明,从1986~2005年期间,林地和草地有向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业用地转化的趋势,其中农业用地由13.75%增加到20%左右,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分别由原来的1.34%和0.10%变为2.56%和0.80%,期间非点源污染敏感区面积不断扩大,污染负荷不断增加,TN由1986年的675.56 t增加到2005年的1 001.02 t,TP从15.52 t增加到了23.41 t。
关键词: 浏阳河流域 L-THIA土地利用 非点源污染负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跨层次模型研究
《工业工程与管理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科研机构448名科研人员共87个科研团队为样本,构建团队与个体的多层线性模型,跨层次实证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其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社会资本对其成员创新行为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社会资本可强化其成员社会资本与创新行为之间的正相关,而团队社会资本对其成员人力资本与创新行为之间正相关关系的调节未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论文研究建议加强科研团队与个体成员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培育与整合、重视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换,以提高成员的创新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蚊媒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布特点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部分地区蚊媒及猪携带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情况以及浙江省存在的乙脑病毒基因型别.方法 于2007年5月至10月在浙江省仙居、龙泉和慈溪3个县人房及猪舍采集蚊虫标本和猪血清,共采集10 662只蚊虫和204份猪血清,蚊虫标本中以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利用病毒分离和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蚊虫携带乙脑病毒,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对猪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应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细胞分离株进行病毒鉴定;利用RT-PCR方法扩增新分离乙脑病毒PRM基因,并对细胞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蚊虫标本中检出7批乙脑病毒核酸阳性样本,并分离出3株病毒,经鉴定3株病毒均为乙脑病毒,基因分析表明3株病毒均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猪血清有121份阳性,总阳性率为59.3%.6月份有50%以上的猪血清中乙脑病毒抗体呈阳性.结论 浙江省部分地区存在着乙脑的传播媒介,在蚊媒和猪中携带有乙脑病毒;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鉴定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是近年来在浙江省首次分离到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草根特异性启动子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番茄的转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技术从烟草中克隆获得了893bp的根特异性表达基因TobRB7的启动子,命名为NT1。以pBI121为原始植物表达载体,用NT1启动子和番茄广谱抗病基因Pto分别取代CaMV 35S启动子和GUS基因,获得了烟草根特异启动子驱动抗病基因的表达载体,命名为pBI-NT1::Pto。采用冻融法将pBI-NT1::Pto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以番茄子叶为外植体进行了侵染转化。PCR检测NPT Ⅱ基因的结果表明已获得转基因番茄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应激期高能饲料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33头处于热应激期泌乳中期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处理组Ⅰ和Ⅱ,分别饲喂常规饲料、烘烤大豆和油菜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处理组Ⅰ和Ⅱ的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K+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总蛋白(TP)、Cl-含量显著降低(P<0.05)。处理组Ⅰ的血清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Ⅱ的皮质醇(Co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Ⅰ和Ⅱ的T3、白细胞介素(IL-2)、免疫球蛋白(IgG)、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胰岛素(INS)的分泌量有增加的趋势(P>0.05),而催乳激素(PRL)、肌酸激酶(CK)和Na+分泌量有下降的趋势(P>0.05)。处理组Ⅰ的T4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有升高的趋势(P>0.05),而处理组Ⅱ呈降低的趋势(P>0.05)。能量、酸碱平衡的改善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是高能饲料缓解热应激的可能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色差计在酱油着色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不同浓度的酱油着色猪肉(简称红烧肉)实验确定较佳着色浓度,然后在该浓度下比较了不同品牌高盐稀态一级酱油的着色特性,并对酱油的色调、色率(EBC)与红烧肉的色差值(L*、a*、b*、C*、H*)之间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0%浓度的酱油着色猪肉效果较佳;不同品牌一级酱油着色效果有差异,D的着色性能最好,其次是B和E,A与C虽易上色,但随着时间增加着色对象易发暗;相关性分析表明L*值、a*值与色率之间,红色指数与黄色指数之间,L*与a*之间,C*与b*、H*之间都有明显的相关性,这表明用色差计评价酱油着色性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果实内切-1,4-β-葡聚糖酶基因(EG)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荔枝果实中分离得到两个内切-1,4-β-葡聚糖酶基因(EG)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LcEG1和LcEG2。推导的LcEG1和LcEG2蛋白均含有4个半胱氨酸Cys残基和两个保守的糖基水解酶启动位点。Northernblotting分析表明,LcEG1mRNA在果皮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弱,而在果肉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强;LcEG2仅在果肉发育的前期表达,在果皮中检测不到其表达。LcEG1在荔枝易裂果品种‘糯米糍’果皮和果肉中的表达均明显强于在不易裂果品种‘淮枝’果皮和果肉中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LcEG1的表达可能参与荔枝果实发育,并且与裂果密切相关,而LcEG2可能只参与果肉的早期生长。
关键词: 荔枝 内切-1,4-β-葡聚糖酶 果实生长 裂果 基因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