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腐植酸浸种对杂草稻胁迫下栽培稻生理功能的调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黄腐植酸(Fulvic Acid,FA)(0、4、6、8 g/L)浸种对不同密度杂草稻(0、4、8株/m2)胁迫下栽培稻光合性能、根系活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不同发育期栽培稻叶绿素含量、干物重、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根系伤流液等抑制率分别达5.61%、24.91%、18.00%、25.23%、20.51%,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下降10.02%~23.06%。而黄腐植酸浸种处理明显提高了栽培稻光合性能、根系活力等,改善了杂草稻胁迫下栽培稻生理功能,降低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的不利影响,说明黄腐植酸浸种处理经栽培稻-杂草稻相互生态关系的调控,能提高栽培稻对杂草稻的竞争能力,降低杂草稻对栽培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预处理方式对双孢菇干制品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漂烫、超声漂烫、常温超声3种预处理方式在远红外干燥条件下对双孢菇干制品硬度、脆度、色泽、VC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超声预处理的双孢菇干燥时间缩短,与未处理产品相比,其硬度值明显下降、脆度值显著提高。同时常温超声预处理显著提高了双孢菇干制品复水比、降低了收缩率。超声漂烫和漂烫两种预处理方式因存在高温作用,使双孢菇细胞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双孢菇干制品色泽变化明显、复水比降低、收缩率提高且VC含量降低。因此采用常温超声作为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双孢菇干制品的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京辣椒上一种斑驳类型病毒病的分子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苏省南京地区植株叶片表现斑驳症状的辣椒病毒病病原,针对性地开展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2014年,我们对江苏省南京地区辣椒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采集了70份表现斑驳症状的叶片样品,通过提取样品总RNA,分别用烟草花叶病毒属的简并引物Tob-Uni1/Tob-Uni2和辣椒轻斑驳病毒的特异性引物PMMo V-F/PMMo V-R进行RT-PCR分子检测,经序列测定、BLAST分析和MEGA6系统进化分析对病原进行鉴定。RT-PCR结果显示,在70份样品中,61份样本扩增到804 bp(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和576 bp(辣椒轻斑驳病毒)的预期目的片段,检出率高达87.14%;序列BLAST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病毒与辣椒轻斑驳病毒的同源性最高(>98.3%),暗示其为PMMo V;MEGA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南京的辣椒病毒病病原属于PMMo V。2014年江苏省南京地区植株叶片表现斑驳症状的辣椒病毒病病原为烟草花叶病毒属的辣椒轻斑驳病毒,该病毒近年来在江苏首次发现。
关键词: 辣椒 辣椒轻斑驳病毒 RT-PCR 分子检测与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和混料设计的低度甜糯玉米酒原料配方优化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以鲜食甜糯玉米为主要原料制备甜糯玉米酒的原料配方。试验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将甜糯玉米酒感官品质数学抽象量化,以量化后的感官品质为指标,通过混料试验设计,建立原料配方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好(R=0.984 4,P<0.001),可用于预测和分析甜糯玉米酒的感官品质。经模型优化可得,感官品质评价为"好"的甜糯玉米酒原料配方为鲜食糯玉米(66%)、鲜食甜玉米(17%)和糯米(17%)。本研究酿造的甜糯玉米酒的酒精度仅为4.75%,远低于一般低度酒,符合现代人的饮酒需求。
关键词: 糯玉米 甜玉米 玉米酒 混料设计 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针假单胞菌YL-1抗细菌活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针假单胞菌YL-1对植物多种重要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采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电转化绿针假单胞菌YL-1,构建随机插入突变体库。通过平板抑菌试验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对3种病原细菌荚壳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umae、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和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抑菌效果显著下降的突变体,并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验证转座子是否成功插入到YL-1染色体基因组上。利用质粒拯救技术克隆转座子插入位点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绿针假单胞菌YL-1随机插入突变体库,筛选出7株对3种病原细菌抑制效果明显下降的突变体,但其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与野生型菌株YL-1相同;PCR和South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绿针假单胞菌YL-1的7株突变体均是单拷贝;克隆到7个突变体插入位点的基因序列并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中6个突变位点是嗜铁素合成基因簇,1个突变位点是蛋白分泌基因sec Y。
关键词: 绿针假单胞菌YL-1 突变株 抗细菌活性 质粒拯救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源库关系建立、发展和平衡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盆栽、田间微区和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苏薯16(半直立株型)和苏薯11(匍匐株型)生长前期(0~30 d)、中期(30~60 d)和后期(60~120 d)根系形态、单株薯数、叶面积指数、茎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和T/R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内,施氮对甘薯茎叶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根生长的影响各不相同。生长前期,低量施氮对根系生长和分化有促进作用,而适量和高量施氮则表现显著抑制作用,并使30 d时单株薯数显著降低29.3%~36.6%或1.3~2.0个(P<0.05),但同一甘薯品种、不同施氮处理的单株薯数在生长中期之后又趋于一致。生长中期,适量和过量施氮可显著促进源库规模的发展,并使甘薯茎叶生物量增加量分别显著提高35.5%~48.9%和73.4%~79.8%(P<0.05),叶面积指数迅速达到4左右,而对根生物量增加量无显著影响(P>0.05)。生长后期,施氮过多时(N32处理)茎叶鲜重持续增加,到收获时叶面积指数和蔓薯比分别达4.9~5.6和1.50~1.51,显著高于适量施氮处理时的3.3~3.5和0.58~0.64(P<0.05);施氮过少时(N30处理)则反之,收获时不施氮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和蔓薯比分别为1.6~1.9和0.36~0.42,其中叶面积指数显著低于适量施氮处理(P<0.05);不同施氮处理的单个薯重差异越来越大,适量施氮处理的单个薯重(218~345 g)显著高于不施氮(181~262 g)和过量施氮处理(160~285 g,P<0.05),所以适量施氮处理的最终单株块根产量(1.02~1.20 kg)也高于不施氮处理(0.88~0.91 kg)和过量施氮处理(0.79~0.87 kg,P<0.05)。表明,移栽前一次性基施氮的条件下,不施或少施氮有利于甘薯生长前期源库关系的提早建立,适量或过量施氮有利于甘薯生长中期源库关系的发展,而仅有适量施氮有利于维持甘薯生长后期的源库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鸡爪槭幼苗生长及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鸡爪槭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盐浓度[0.042%(对照)、0.2%、0.4%和0.6%]对鸡爪槭幼苗生长的伤害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土壤NaCl含量为0.2%、0.4%和0.6%时,鸡爪槭幼苗分别表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盐害;叶片含水量、叶绿素a和b及叶绿素总含量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花色素苷含量则表现为随盐浓度的增大而显著上升,分别比对照高出48.7%、280.3%和382.7%;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潜在活性(Fv/Fo)、潜在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呈显著下降趋势,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在低盐胁迫时则较对照显著提高,0.2%NaCl处理时比对照显著增加33.3%,而高盐胁迫下则显著下降。研究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鸡爪槭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进行,而幼苗叶片在低盐胁迫下则可能通过增加PSⅡ反应中心非辐射热能量耗散来保护光合机构不受损害,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耐盐胁迫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胸肌肉加热过程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研究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鸭胸肌肉加热过程中肌动球蛋白变化情况,本实验以鸭胸肉为材料,研究了加热温度(45、50、55、60、65、70℃)和加热时间(0、1、10、20、30、60 min)对肉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肌动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45℃加热条件下,肌动球蛋白几乎未发生解离(P>0.05);而在50、55℃或60℃加热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肌动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但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65℃加热60 min,肌动蛋白含量降至对照组水平;70℃加热条件下,加热时间为30 min或60 min,检测不到肌动蛋白的存在。因此,加热温度为50~60℃,加热时间为10~30 min时能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茶籽油乳状液的碱法破乳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产生的乳状液,进行碱法破乳研究。以破乳率为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确定最佳破乳工艺参数为p H=9.0,温度60℃,时间45min,破乳率最大为90.15%。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碱法破乳前后油滴变化进行观察,发现碱法破乳后油滴发生聚并,游离油更容易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RMM遥感数据的旱涝时空特征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光学遥感数据反演的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进行旱涝灾害监测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降水数据可以更加及时直观地反映地表干湿状态的变化,目前旱涝灾害监测应用地面点上降水观测站点的数据较多,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被动微波遥感为大面积进行旱涝灾害监测提供了可能。利用江苏省1998年1月—2014年3月的TRMM 3B43月降水资料,采用尺度为12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12),分析江苏省旱涝时空特征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16年来发生旱涝灾害的几率为34.08%,其中发生旱灾的几率(16.74%)与发生涝灾的几率(17.34%)相接近;江苏省一年四季都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且旱灾与涝灾具有交替出现的特点;1999—2014年间多次出现较严重的旱涝灾害,且江苏中部地区更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
关键词: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 遥感数据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旱涝灾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