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MLKL基因敲除对猪伪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构建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MLKL)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株(PK-15 MLKL-KO),研究敲除MLKL基因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复制的影响。【方法】根据MLKL序列设计特异性编辑位点,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MLKL-sgRNA编辑载体,转染至PK-15细胞,经嘌呤霉素药物筛选获得多克隆细胞系,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PK-15 MLKL-KO单克隆细胞株。通过靶基因组PCR、测序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MLKL基因在PK-15细胞上的敲除水平;采用Reed-Muench法检测病毒增殖水平;采用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坏死情况。【结果】试验成功构建MLKL-sgRNA载体,筛选出1株MLKL基因缺失647 bp的PK-15细胞株,Western blotting未检测到MLKL蛋白的表达。与PK-15细胞相比,PK-15 MLKL-KO细胞极显著或显著提高了PRV GD-WH(感染后36 h除外)和PRV Bartha-K61的病毒滴度(P<0.01;P<0.05)。PRV GD-WH和PRV Bartha-K61感染PK-15 MLKL-KO细胞后,坏死细胞明显减少。【结论】本研究构建了MLKL基因敲除的PK-15细胞株,与PK-15细胞相比,PK-15 MLKL-KO细胞显著提高了PRV GD-WH和PRV Bartha-K61的复制和存活能力,为PRV Bartha-K61疫苗生产过程中提高病毒产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 MLKL基因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敲除 PK-15细胞 猪伪狂犬病病毒(PRV)


缺钾对香蕉光合特性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钾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香蕉对钾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其他作物.为研究缺钾对香蕉幼苗的生长、光合特性和矿质营养状况的影响,本研究以香蕉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水培法进行缺钾处理.结果表明,缺钾胁迫处理90 d后,香蕉幼苗的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通过对其叶片进行光合特性分析,发现在缺钾条件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受到显著抑制.通过进一步对矿质营养进行分析显示,缺钾培养主要促进了Mg的吸收,而抑制了K的吸收,并且表明可能是因为缺乏钾素而使叶片中光合作用相关的矿质元素的含量下降,导致叶片光合性能的减弱.因此可以得知,钾元素的缺乏会使与香蕉叶片光合作用相关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下降,进一步阻碍光合特性的正常进行,最终抑制了香蕉的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的结果为香蕉生产中钾肥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
关键词: 香蕉;缺钾;植株形态;矿质营养;光合特性


广西南瓜属地方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保护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摸清家底,农业农村部和广西政府先后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和广西创新驱动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收集鉴定与保存",借此对广西区内南瓜属地方资源开展系统性收集,并从植物形态、果实性状、开花习性、口感品质和抗性等农艺性状对地方资源进行鉴定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261份南瓜属地方资源分布在广西各地,桂北、桂西和桂东地区保存种质资源数量高于其他地区且品质、抗性相对优异;所有地方资源均属于南瓜栽培种,具有瓜蒂呈五棱形的南瓜种典型特征;地方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主蔓粗度变异系数介于10.1%~10.7%之间,果形指数介于0.516~3.190之间,果实重量范围0.89~11.40 kg,变异系数38.1%,同时存在遗传稳定性差、总体品质差和综合性状不佳等缺陷;共筛选出首雌花开放早资源53份,品质良好以上资源31份,高抗白粉病资源61份和高抗病毒病资源5份.这些研究工作为南瓜属地方资源的保存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同施肥处理对'中天'玫瑰生长及开花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中天'玫瑰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特性、开花品质及活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评价不同肥料对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中天'玫瑰扦插苗为试验材料,测定植株不同发育时期叶片中矿质元素(N、P、K、Ca、Mg)含量,并比较翠筠长效1号缓释肥、康朴缓释肥、两种挪威速效肥、有机肥(花生麸和羊粪)共6种不同肥料处理植株生长特性、花产量和花瓣中活性物质(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结果]翠筠长效1号缓释肥处理'中天'玫瑰株高和冠幅增幅最大,而羊粪处理长势最差.叶片中N、P元素含量在5—8月生长期显著下降,Ca和K元素含量在此期间维持高水平,Mg元素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显著变化.翠筠长效1号缓释肥处理'中天'玫瑰开花时间最早(6月25日),花期最长(98 d),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该处理花瓣中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也较高,分别为13.33%、5.79%和4.25%.[结论]通过对比不同肥料对'中天'玫瑰的施肥效果,发现翠筠长效1号缓释肥(14:14:14)在促进植株生长和开花品质方面效果最优,可为'中天'玫瑰在广东地区的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模拟机械修剪方式对桂味荔枝树体生长及坐果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桂味荔枝的机械化修剪模式。【方法】以桂味荔枝为材料,在花期和采果后,分别采用回缩修剪方式,包括单边篱壁形修剪、平头形修剪、整树梯形修剪、轮枝修剪和正常修剪,比较不同修剪方式对桂味荔枝枝梢和叶片生长以及坐果的影响。【结果】不同修剪方式,抽发枝梢次数和枝梢生长量有所不同,对树体的产量影响不同。一般花期修剪影响桂味荔枝坐果,平头形修剪和梯形修剪严重减产,但单边篱壁形修剪处理不影响当年同株未修剪侧的挂果且翌年产量高,当年12月树冠冠幅显著缩减。轮枝修剪处理抽生枝条数目和枝条生长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不适宜机械化修剪方式。单边篱壁形修剪处理后5—6月抽生枝梢生长速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平头形修剪处理和正常修剪无显著差别。叶片是树体制造养分的重要器官,单边篱壁形修剪处理抽生老熟新梢上成熟叶的淀粉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高,有利于坐果。与采果后单边篱壁形修剪处理相比,采果后平头形修剪处理的抽生枝梢在11月中旬能适时老熟,产量高。【结论】花期回缩修剪,采取单边篱壁形修剪方式最佳;采果后回缩修剪,可采取平头形修剪方式,提高修剪效率,不影响产量,实现桂味荔枝的机械化修剪。


不同芥菜品种对发酵泡菜品质的影响规律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种芥菜发酵后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新鲜芥菜的总糖含量选取12个芥菜品种进行发酵,对发酵后的芥菜进行感官分析、微生物、pH值、总酸、有机酸、亚硝酸盐、抗氧化能力、生物胺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竹冲芥菜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其它发酵芥菜,其中,感官评价为87.0分,菌落总数和乳酸菌数分别为1.18×107 CFU/g和 1.01×107CFU/g,pH 值4.80,总酸 1.73g/kg,亚硝酸盐含量 11.82 mg/kg,DPPH 自由基清除率84.60%,有机酸含量 1543.69 mg/100 g,生物胺含量30.03 mg/kg,其各项理化指标均位于试验品种前列.此外,发酵竹冲芥菜中共检出40类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达21.0μg/g,优于平均水平.该研究为芥菜发酵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是一门鉴定和量化蛋白质与其他代谢物或蛋白质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前沿技术,已成为研究植物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进蛋白质-代谢物相互作用(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ion,PMI)、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的发现和验证方法取得巨大进步,这些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和功能代谢组研究中逐渐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总结了过去10年不同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主要包括PMI和PPI)的分析策略,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的相互作用类型,综述了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对植物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应用策略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了总结.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植物胞内信号转导及代谢调控通路的解析,而精准解析信号网络中关键相互作用将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等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关键词: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 蛋白质-代谢物互作 蛋白质-蛋白质互作 蛋白质组学 功能代谢组学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一种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牛产生结节特征性病变的动物传染病,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广泛流行,对当地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将LSD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自2019年以来,国内已有10多个省份报告过LSD疫情,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当前分离增殖LSDV较优的细胞为牛肾细胞.LSDV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其病毒粒子大小约为290 nm×270 nm,具有两种存在形态,病毒基因组复杂庞大,约为151 kb,包含150多个基因.目前GenBank数据库中仅保存有40多条LSDV病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流行毒株除了田间野毒株,近年来在亚洲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田间野毒株和疫苗毒株的重组毒株,并且流行的重组毒株具有致病性,给未来LSD的疫苗研制和防控策略制定提出了新挑战.综述了LSD的病原学,以及非洲、欧洲和亚洲不同地区LSDV毒株全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LSD的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 病原学 基因组学 测序 重组毒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