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毛叶山桐子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23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毛叶山桐子种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var.vestita Diels)的休眠类型和解除休眠的最适方法,为生产实践中的种苗繁育提供一种能有效解除毛叶山桐子种子休眠和提高萌发率的方法.方法:以成熟的毛叶山桐子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的水分透性及温度、光照、去垢剂、后熟、层积和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结果:(1)种子具有发育成熟的胚,种皮被有蜡质层但具有透水性;(2)在10~35℃和交替光照(12 h光照/12 h黑暗,光强度为144 μmol?m-2?s-1)下萌发30 d,种子的萌发率低于30%,具有休眠特性;(3)种子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萌发,是一种需光性种子;(4)4℃和10℃层积30 d显著地增加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后熟90 d则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5)GA3能部分解除种子的休眠和促进萌发,将萌发率提高至56.7%,氟啶酮则没有作用.结论:毛叶山桐子种子的休眠类型为非深度生理休眠,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最适方法是将种子在4℃或者10℃中层积30 d,然后在25℃和交替光照中萌发.
关键词: 木本油料植物 毛叶山桐子 休眠与萌发 非深度生理休眠 层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新城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严重损害禽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临床以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出血等症状为特征,严重危害禽类的生长繁殖及禽肉生产。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NDV已有近100年的流行历史,能够感染鸡、鸭、鹅和鸽子等200多种禽类,其基因型众多,易变的基因型给新城疫防控带来巨大困难。鸟类迁徙在病毒跨境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导致我国各地区新城疫疫情时有发生,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养禽业的健康发展。NDV分布范围广、宿主流动性强,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毒。为了解我国NDV的流行情况,通过对其分子流行病学及各基因型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新城疫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等华南地区,江苏、安徽等华东地区及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分离出的高致病性Ⅱ类毒株包括多种基因型,其中基因Ⅱ型和基因Ⅶ型毒株为主要流行株。通过对NDV流行相关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可为疫情防控和疫苗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构建甘薯核心种质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保存、研究和利用甘薯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国家甘薯种质资源圃(广州)保存的1091份甘薯种质为材料,分别采用欧氏距离和Nei’s距离进行NJ聚类分组,组内随机取样,构建核心种质。利用均值、方差、香农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核心种质的表型性状数据进行代表性评价,以及利用有效等位基因、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s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核心种质的SSR分子标记数据进行代表性评价;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构建的甘薯核心种质包含289份材料,占全部种质的26.49%;在P<0.05概率下,核心种质中表型性状以及SSR分子标记的相关指标与全部种质无显著差异,且二者的表型频率分布基本一致;主成分分析表明核心种质具有与全部种质相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建立的甘薯核心种质很好地代表了全部种质的遗传变异和群体结构,可为甘薯的品种改良、优良基因挖掘以及种质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甘薯 核心种质 表型性状 SSR分子标记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内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抗氧化活性、脏器指数和内脏组织病理的影响,以系统评价断奶仔猪对甜叶菊废渣提取物的耐受性.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6.79±0.02)kg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10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4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第1~28天及第1~42天,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及腹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2)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断奶仔猪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4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3)添加4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并显著提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且添加4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显著降低血清MDA含量并显著提高T-SOD活性(P<0.05);4)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腺等脏器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且组织病理学观测未发现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组织有明显病变.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甜叶菊废渣提取物可改善断奶仔猪抗氧化性能,对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脏器指数等均无不良影响,且组织病理学观测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因此,断奶仔猪可耐受饲粮中4000 mg/kg甜叶菊废渣提取物.
关键词: 甜叶菊废渣提取物 绿原酸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抗氧化 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γ-氨基丁酸水稻及其米制食品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稻米 》 2023
摘要: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在哺乳动物中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介导40%以上的抑制性神经传导,而在植物中GABA主要参与胁迫响应、调节碳氧平衡和传递信号等多种重要生命活动。富含GABA的稻米对人体具有调节血压、提高肝肾能力和改善睡眠质量等作用。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间GABA含量差异、GABA代谢通路、GABA的保健功能、富集GABA的方法和国内外高GABA稻米的开发应用现状,并展望了高GABA水稻应用前景,以期为高GABA水稻育种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野生盖囊侧耳的鉴定与驯化栽培
《特产研究 》 2023
摘要:以一株野生食用菌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分类地位及驯化栽培特性,为我国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将采自广州市天河区的一株野生食用菌鉴定为盖囊侧耳(又称鲍鱼菇),并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商品性等对其开展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是牛肉膏,适宜生长的pH范围是7.0~9.0,适宜生长温度是25~30 ℃.在栽培配方为棉籽壳50%、玉米芯34%、麸皮15%、石灰1%、含水量62%的人工培养基中,在25 ℃条件下,液体菌种接种30d左右满包,开袋7d左右出原基,15d左右可采收,子实体单丛鲜重95~195 g,一潮菇生物转化率约为27%,子实体多糖含量为5.97%,三萜含量为1.12%.本研究可为盖囊侧耳的人工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也为后续选育广温、耐高温型食用菌品种提供优良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山地茶园有机肥高效施用模式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不同有机肥配施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的影响,为探索华南山地茶园有机肥高效施用模式,实现施肥效果和成本投入平衡并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茶园的金牡丹茶树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处理、商品有机肥处理、商品有机肥+豆粕处理、羊粪+豆粕处理等4个不同施肥模式,综合分析不同有机肥配施对山地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有机肥配施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有机肥配施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商品有机肥+豆粕处理和羊粪+豆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19.45、18.37 g/kg,羊粪+豆粕处理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到0.97 g/kg(P<0.0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有机肥配施的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商品有机肥+豆粕处理的芽头密度高于其他处理,茶叶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商品有机肥+豆粕处理的茶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羊粪+豆粕处理的茶叶茶多酚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商品有机肥+豆粕处理的肥料农学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商品有机肥+豆粕处理的综合效益增加最多,增加11.98万元/hm~2,其次是羊粪+豆粕处理,增加4.34万元/hm~2。对华南山地茶园有机肥高效施用模式进行探究,发现羊粪+豆粕配施对茶园土壤改良及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佳,商品有机肥+豆粕配施的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单一施用商品有机肥的作用最小。因此,在华南山地茶园施肥中可以优先考虑商品有机肥+豆粕配施模式,对优化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品质提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肥料农学效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均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AlexNet的岭南水稻虫害识别方法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改进经典AlexNet深度学习模型在几种典型的水稻害虫识别中的深度不足和过拟合问题,探索出一套泛化能力更强、识别精度与计算效率更加均衡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达到在一定计算资源支持下能适应复杂情境的精准辨识水稻害虫的需求。本研究中AlexNet-enhanced模型经过了以下改进:(1)采用通过缩小卷积核和增加卷积层深度的方式提升对图像深层次特征提取的能力;(2)删除LRN层和删除一个全连接层提升模型计算性能;(3)使用RReLU激活函数改进模型鲁棒性。试验数据使用多种网络数据集和自采集数据,选择稻纵卷叶螟、稻大螟、稻二化螟、稻三化螟、稻飞虱、稻象甲等具有代表性的南方水稻害虫数据作为试验数据,并加入健康水稻影像数据构建试验数据集。选择VGG-16、经典AlexNet、LeNet等3种模型训练作为本研究的对比模型,对4种模型的准确率、混淆矩阵、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等结果参数进行综合比对分析评估模型性能。结果表明:(1)AlexNet-enhanced模型对比经典AlexNet模型在训练时间上有较大升高,但对比VGG-16这类结构更深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明显的训练时间优势;(2)与经典AlexNet模型相比,改进后的模型对水稻害虫的识别率有较大的提升,对幼虫的识别率提升更加明显;(3)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4种模型对各类型害虫的成虫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幼虫。本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AlexNet模型对南方水稻害虫的识别问题有不错的应用效果,可以作为大田间水稻害虫智能识别的有效解决方案;同时,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受特征采样条件约束较强,需要对生产中的数据采集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栀子黄色素的纯化、理化特性及稳定性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脱壳栀子果实为原料,采用X-5大孔树脂分离制备栀子黄色素,测定了纯化前后栀子黄色素色价及抗氧化活性,并探讨了温度、光照、金属离子以及pH值对纯化前后栀子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样质量浓度为2.00 mg/mL、上样流速为1.50 mL/min、乙醇体积分数为80%、洗脱流速为3.00 mL/min条件下,栀子黄色素的色价由48.51增加到243.43,提高了4.07倍.DPPH自由基、铁离子还原、ABTS阳离子自由基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了12.77、6.73、21.66倍.此外,与纯化前栀子黄色素相比较,纯化后栀子黄色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纯化前后栀子黄色素对高温、紫外光、Fe3+、强酸强碱环境均呈现较差的稳定性.该研究可为栀子黄色素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保健食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栀子黄色素 X-5大孔树脂 分离纯化 抗氧化 金属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