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698条记录
霍山石斛与铁皮石斛的体外生物活性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霍山石斛与铁皮石斛(乐清、云南)3种石斛提取物对体外免疫、抗氧化、细胞氧化损伤、抗肿瘤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种石斛水提物配置成不同浓度溶液,分别与对照品一起进行体外测定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活性,清除ABTS自由基、FRAP法抗氧化能力和阻止H2O2诱导PC12细胞衰老能力,抑制肝癌细胞HepG2活性和胰岛素抵抗HepG2模型细胞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研究.结果:霍山石斛提取物具有最优的体外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的活性,更好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能力.200μg·mL-1霍山石斛提取物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修复率为40.52%.此外3种石斛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HepG2肿瘤细胞增值的活性.与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相比,在低浓度(100μg·mL-1)时,3个样品均对细胞内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无抑制作用,在中高浓度时霍山石斛提取物(200和400μg·mL-1)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表现出较好的降血糖作用.结论:霍山石斛相较于铁皮石斛在增强免疫、抗肿瘤、抗氧化、延缓衰老及降血糖等体外生物活性方面具有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 霍山石斛 铁皮石斛 体外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芝子实体活性多糖的纯化和结构解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活性模型为指导,通过乙醇沉淀和DEA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从紫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均一多糖GS30S1-20E,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等现代仪器,研究了GS30S1-20E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GS30S1-20E是一种β-D-葡聚糖,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418×10~6,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68×10~6,多分散指数为1.450,特性粘度为927.49 mL/g,以β-(1,3)-糖苷键为主链和β-(1,6)-糖苷键为支链,主链与支链上糖残基的摩尔比为3∶1,具有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

关键词: 葡聚糖 分离纯化 活性 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构造生态沟渠的农田面源污染物处理能力及实际应用效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研究同一规格(深1.30 m)、不同构造〔植被(E草)、沸石填料(E填)和沟底植被+沸石填料(E草+填)〕的3种生态沟渠在模拟动态进水条件下对农田面源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分析采用沟底植被与沸石填料的生态沟渠对模拟降雨径流的实际拦截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污染物ρ(NH4+?N)为0.17~1.23 mg·L-1,ρ(TN)为0.86~6.13 mg·L-1,ρ(TP)为0.11~0.24 mg·L-1,ρ(SS)为24.0~70.0 mg·L-1条件下,3种构造生态沟渠对NH4+?N、TN、TP和SS的去除效率均达到50%以上,其中生态沟渠E草+填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高,NH4+?N、TN、TP和SS的总平均去除效率均超过70%,稳定性也相对较强.沟渠中ρ(TN)和ρ(TP)随迁移距离呈指数递减趋势.模拟生态沟渠对降雨径流氮磷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10 m长的沟底植被与沸石填料生态沟渠在进水污染物低浓度条件下对TN的最终处理效果较好,而在进水污染物高浓度条件下对TP的处理效果较好.在实际应用时,建议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构造的生态沟渠,可进一步提高生态沟渠的拦截净化能力.

关键词: 生态沟渠 农田排水 总氮 总磷 去除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流控芯片加载低温保护剂过程中卵母细胞的损伤评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母细胞的低温保存为辅助生殖技术和胚胎工程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低温保存需要添加高浓度保护剂,会对细胞造成渗透损伤及毒性损伤.与分步法添加固定浓度的保护剂不同,微流控法能够实现保护剂浓度的连续性变化,关于微流控法连续性添加保护剂时卵母细胞的损伤评估还未见报道.本文首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细胞在不同加载时间、不同加载线型(线性、S型、凹型)、不同凹型加载(低凹型、高凹型)中细胞的渗透行为,计算各方案中细胞的传统的损伤评估参数:体积变化极值(ΔV)、积累性渗透损伤值(AOD)及毒性损伤值(J).在此基础上,藉由信息熵理论首次提出了综合损伤评估参数s,并通过猪卵母细胞微流控加载后孤雌激活实验的结果验证评估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加载方案,传统的损伤评估参数结果之间出现分歧,无法得到统一的结论.通过分析囊胚率同综合损伤评估参数s值的关系,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很高,说明综合损伤评估参数s能够较好地对细胞损伤进行评估,为细胞损伤评估开辟了新思路.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猪卵母细胞 渗透损伤 毒性损伤 损伤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栽培的不同杏鲍菇菌株非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及风味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2019 CSCD

摘要:采用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7个工厂化栽培的不同杏鲍菇菌株子实体中的非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含量进行分析,并利用等鲜浓度值对其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可溶性糖及糖醇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碳水化合物、粗脂肪、粗蛋白、还原糖含量均有显著差异,不同菌株间的呈味核苷酸总量、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根据等鲜浓度值(EUC)计算得出150菌株呈鲜效果最明显,100 g干物质EUC值为40. 96 g MSG。

关键词: 杏鲍菇 不同菌株 风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麦秸秆基质驯化栽培中国美味蘑菇

上海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麦秸秆基质对野生中国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进行驯化、栽培,研究生长阶段中菌丝、原基和子实体的生物学特性,并将供试菌株rDNA ITS区域序列进行扩增、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菌丝白色、细绒毛状,生长速度为(1. 6±0. 2) mm/d;子实体乳白色,伤后呈红棕色,菌盖表面局部覆有浅棕色细鳞片;随着子实体的成熟,菌褶颜色由肉粉到红棕、棕色,最后呈深褐色,孢子印为深褐色;单菇重40-70 g,生长周期50-55 d; ITS序列比对显示供试菌株与中国美味蘑菇的同源性为100%.

关键词: 中国美味蘑菇 驯化 人工栽培 麦秸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对鲜香菇保鲜效果的初步研究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60)Co-γ和电子束2种射线的不同剂量对新鲜香菇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鲜香菇的硬度、呼吸强度、电导率、感官品质等指标,筛选2种辐照射线的最优剂量,并对比分析最优辐照处理下香菇细胞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60)Co-γ射线中,2 kGy剂量组香菇硬度降幅为37%,呼吸强度为10.81 mg·kg~(-1)·h~(-1),相对电导率为0.268%,均小于其他剂量组;电子束射线中,3 k Gy剂量组香菇硬度降幅为38%,呼吸强度为10.39 mg·kg~(-1)·h~(-1),相对电导率为0.241%,均小于其他剂量组。综合感官分析可知,3 k Gy电子束组和2 kGy~(60)Co-γ射线组香菇的保鲜效果分别优于同类射线其他剂量组。显微分析可知,与2 kGy~(60)Co-γ射线相比,3 kGy电子束辐照能够较好地保持新鲜香菇的菌丝形态,延缓其进一步降解,从而延长其贮藏期。本研究探索了辐照在香菇保鲜过程中的可行性,为推动电子束辐照技术和~(60)Co-γ辐照技术在香菇保鲜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 鲜香菇 ~(60)Co-γ射线 电子束 辐照 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杏鲍菇菌株工厂化栽培子实体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及其香气评价

食品科学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不同杏鲍菇菌株工厂化栽培子实体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合电子鼻分析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栽培子实体的风味差异进行初步区分;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明确对杏鲍菇子实体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标(general evaluation index,GEI)对不同杏鲍菇菌株栽培子实体的香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种杏鲍菇菌株子实体中共检测出10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化合物、烯烃类化合物及酮醚类化合物等,共有成分达到36种。电子鼻系统能够对7种菌株的子实体风味进行差异区分。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PCA发现,2-丁基-2-辛烯醛、3-辛酮、戊醇、丙酮、己醛、异戊酸甲酯、巯基乙醇、2,4-壬二烯醛、3-甲基丁醛、异戊醇对杏鲍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厂化栽培的菌株子实体的香气差别显著,香气品质最优的为G.S.菌株。本研究为杏鲍菇育种和风味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杏鲍菇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主成分分析 香气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蛋氨酸对鹅再生羽绒品质、血清指标及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饲粮蛋氨酸对鹅羽绒再生性能、血清指标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本试验以128只健康霍尔多巴吉鹅为研究对象,于150日龄采绒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鹅。各组试验鹅分别饲喂基础饲粮中蛋氨酸添加量为0、0.28%、0.56%和0.84%的饲料,正试期42d。测定比较试验鹅的羽绒千朵绒重、羽枝长度以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促生长因子等指标,并通过RT-qPCR检测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1)随着饲粮中蛋氨酸添加比例增加,鹅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等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血清中促生长因子(IGF-1)、催乳素(PRL)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浓度随之显著升高(P<0.05),但添加量达到0.84%时反而又降低。2)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可显著提高羽绒的千朵绒重和背部羽枝长度(P<0.05),促进羽绒再生,但不同蛋氨酸添加浓度对羽绒产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3)RT-qPCR检测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中MAT1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基因AHCY在蛋氨酸添加比例为0.28%时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适当浓度的蛋氨酸,可促进鹅体内IGF-1和PRL等促生长因子和抗氧化因子分泌,还可显著提高千朵绒重、背部羽枝长度,降低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中MAT1A和ACHY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促进羽绒再生,其适宜的总添加量为0.55%~0.83%。

关键词: 蛋氨酸 霍尔多巴吉鹅 鹅绒 血清指标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配施生化抑制剂组合对黄泥田土壤氮素淋溶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揭示尿素类肥料添加生化抑制剂组合后,在黄泥田土壤中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的淋溶损失规律。采用室内土柱淋溶培养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单独添加及配合施用对尿素和尿素硝铵(300 kg N/hm~2)中氮(N)素在土体中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和尿素硝铵处理淋溶液中NH~+_4-N和NO~-_3-N浓度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出峰时间不一。NH~+_4-N和NO~-_3-N淋失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大。NBPT处理可以减缓尿素水解,有效抑制NH~+_4-N生成,延缓其出峰时间,减少NH~+_4-N流失;CP处理可以有效抑制NH~+_4-N向NO~-_3-N转化,减少NO~-_3-N流失。与单独添加NBPT和CP处理相比,两者配施对N素淋溶损失有明显的协同抑制效果在黄泥田土壤中,既能减缓尿素水解,保持土壤中较高NH~+_4-N含量,又能降低淋溶液中NO~-_3-N浓度。培养结束时(第72天),UAN处理中NO~-_3-N、NH~+_4-N、矿质态N淋失总量及硝化率较U处理高34.39%、5.32%、31.72%和15.71%。U+NBPT、U+CP和U+NBPT+CP处理较U处理分别显著降低NO~-_3-N淋失总量达15.58%、114.77%和73.45%;UAN+NBPT、UAN+CP和UAN+NBPT+CP处理较UAN处理分别显著降低达15.88%、54.87%和37.46%。不同处理NO~-_3-N淋失总量大小表现为:UAN> UAN+NBPT> U> UAN+NBPT+CP> U+NBPT> UAN+CP> U+NBPT+CP> U+CP> CK。在一定施肥量条件下,NBPT和CP单独施用或配施均可降低黄泥田土壤中NO~-_3-N累积淋失量。对各处理淋溶液中NO~-_3-N淋失量(y)随时间(x)的变化进行拟合,其中以线性方程(y=ax+b)的拟合度较高,且各抑制剂处理a、b值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认为,在黄泥田土壤中施用CP及其与NBPT配施可以显著降低土壤NO~-_3-N淋溶损失,减少N素淋失风险,提高肥料利用率。

关键词: 黄泥田 尿素 尿素硝铵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硝酸盐 淋溶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