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类型富硒肥对水稻富集硒效果的影响试验初报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不同地点的同一田块水稻的同一生育时期选择3种不同类型硒肥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CK),考察不同类型硒肥对水稻富集硒的差异.结果表明,通过富硒微生物将亚硒酸钠转化而成的华龙西科生物有机硒肥(处理3、处理4)效果最好,稻米总硒和有机硒含量为0.3~0.5 mg/kg,达到DBS42/002-2014要求,不同地点、不同品种稳定性好且成本较低;处理1施用的是农希科牌硒肥,稻米总硒和有机硒含量不稳定,在0.15 mg/kg以下,或在0.5 mg/kg以上,达不到DBS42/002-2014要求;处理2施用的是硒之源牌硒肥,稻米总硒在0.15 mg/kg以下,且有机硒占比未达到80%,达不到DBS42/002-2014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能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目前,PRRSV的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理并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录组测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PRRSV的研究中,为深入解析PRRSV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工具。作者从感染应答、蛋白功能、毒株、疫苗、抗病品种5个方面对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在PRRSV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对其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通路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PRRSV转录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条施深度对鲜食玉米田间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鲜食玉米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肥的环境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控释尿素不同条施深度(0、5、10、15、20 cm)对鲜食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特征、鲜穗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带和宽行非施肥带的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前2周,而窄行施肥带的土壤氨挥发在施肥后持续约1个月.与CK相比,控释尿素表施(0 cm)处理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窄行施肥带的氨挥发损失量,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玉米种植带和宽行非施肥带的氨挥发损失量.不同深度施肥处理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差异较大,为3.1~25.5 kg N·hm~(-2),占施氮量的1.7%~14.2%.其中控释尿素条施10、15和20 cm深度处理的全生育期土壤氨挥发损失总量相差不大,分别较表施(0 cm)和浅施(5 cm)处理显著降低了85.9%~87.8%和67.0%~71.6%.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控释尿素条施深度有利于提高鲜穗产量、植株氮积累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各指标均以15 cm深度处理最高.综上所述,控释尿素合理深施可以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提高鲜穗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本研究条件下控释尿素的最适宜施用深度为15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红铃虫甲腹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 spectinophorae Cushma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铃虫甲腹茧蜂从卵至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8℃,有效积温为276.1日·度;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8℃,有效积温为119.9日·度。在20~36℃范围内,红铃虫甲腹茧蜂卵-幼虫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等各生命参数均是随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其在28℃时的历期最短、蛹重最重,化蛹率、羽化率及繁殖力等最高,由此可以推断出其最适温度为28℃。本文为红铃虫甲腹茧蜂的大规模工厂化繁育和田间生物防治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藤替代颗粒型全混合日粮中苜蓿对湖北黑头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花生藤替代颗粒型全混合日粮中苜蓿对湖北黑头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为黑头羊育肥过程中合理使用粗饲料提供依据。选取30只体重[(20.46±3.23) kg]接近、体况良好的8月龄湖北黑头山羊羯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以花生藤(Ⅰ组)、苜蓿(Ⅱ组)和苜蓿+花生藤(Ⅲ组)为粗饲料来源的颗粒型全混合日粮,试验期6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50 d。试验结束后称重,并采集瘤胃液和血液样品,分别测定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浓度以及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尿素氮(UN)、葡萄糖(GLU)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与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黑头羊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增加(P<0.01),料重比(F/G)极显著降低(P<0.01);2)各组黑头羊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Ⅱ组和Ⅲ组在数值上均较Ⅰ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Ⅱ组和Ⅲ组黑头羊瘤胃液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4)Ⅱ组和Ⅲ组黑头羊血清ALB含量和白球比(A/G)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Ⅰ组,Ⅲ组血清U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以及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高于Ⅱ组(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单纯以花生藤作为颗粒型全混合日粮的粗饲料来源会降低湖北黑头羊的ADG,提高F/G,降低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浓度;以花生藤和苜蓿组合作为颗粒型全混合日粮的粗饲料来源,则湖北黑头羊可获得与以苜蓿为粗饲料来源时相当的养殖效果。
关键词: 湖北黑头羊 全混合日粮 生长性能 瘤胃发酵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豆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评价及耐旱种质资源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80份小豆种质材料萌发期的耐旱性,筛选小豆耐旱种质,为小豆耐旱品种选育、耐旱生理机制及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80份小豆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以相对发芽率作为耐旱性评价的参考指标,从中筛选出3份不同耐旱性的小豆种质材料,对其进行不同浓度梯度甘露醇(0、5.0%、7.5%和10.0%)干旱胁迫试验,以确定小豆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然后用最适浓度的甘露醇溶液对初步鉴定为高耐、耐旱和弱耐的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相对根鲜重等作为耐旱性评价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小豆萌发期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初步鉴定获得高耐种质3份、耐旱种质9份、中耐种质37份、弱耐种质4份.10.0%甘露醇对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达不到发芽标准,而5.0%甘露醇对3份材料种子萌发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小豆种子耐旱性鉴定的最适甘露醇浓度为7.5%.用7.5%甘露醇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初步鉴定获得的16份小豆种质(3份高耐种质、9份耐旱种质和4份弱耐种质)进行萌发期耐旱性等级划分,共发现2份高耐种质、4份耐旱种质、7份中耐种质、2份较敏感种质和1份敏感种质.16份小豆种质耐旱性初步鉴定与隶属函数法鉴定结果存在差异,但二者相关系数为0.6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结论]以相对发芽率为参考指标对小豆种质资源的耐旱性进行初步鉴定,可实现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小豆种质萌发期耐旱性的基本情况.但利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的隶属函数法评价种质资源的耐旱性更全面,鉴定结果更可靠.筛选出的耐旱性强的种质资源可用于小豆抗旱性育种,也可用于开展分子水平的耐旱机制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沃霉素A对茶轮斑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轮斑病是茶树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防治该病害通常使用化学杀菌剂。化学杀菌剂的频繁使用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并造成农药残留,因此,需要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诺沃霉素A是由植生链霉菌HEBRC-20821分泌的一种新型32元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本研究探索了诺沃霉素A在离体条件下对拟盘多毛孢的抑菌活性及对感染茶轮斑病离体叶片的防治效果。诺沃霉素A在离体条件下对茶拟盘多毛孢的菌丝生长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为2.11μg/mL。当用5μg/mL诺沃霉素A处理菌丝后,在显微镜下可见茶拟盘多毛孢菌丝形态发生异常。在离体叶片条件下,诺沃霉素A在75和150μg/mL浓度下对茶轮斑病防效分别为68.29%和100%。在2 000和4 000μg/mL浓度下诺沃霉素A对茶叶没有产生药害。诺沃霉素A有望成为防治茶轮斑病的一种新型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株侧耳属食用菌菌丝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湖北省侧耳属食用菌常见栽培种的主要营养成分,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12株侧耳属食用菌菌丝中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糖的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菌丝中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的含量。结果表明,食用菌菌丝中灰分含量为3.81%~6.65%,粗蛋白含量为11.18%~21.4%,粗脂肪含量为0.65%~3.45%,总糖含量为15.18%~24.70%,洛伐他汀含量为12.94~42.10μg·g~(-1),麦角硫因含量为13.59~61.25μg·g~(-1)。菌株P380菌丝中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2.10、51.70μg·g~(-1),表明菌株P380可能是洛伐他汀和麦角硫因合成的优势菌株。本研究结果为后期生物活性物质富集培养基的筛选及侧耳属食用菌生物活性物质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fat-1基因动物模型和n-3 PUFAs功能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fat-1基因功能的作用机理对充分合理利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转fat-1基因动物模型是了解fat-1基因功能、作用机理的重要方法。文章详细阐述了fat-1基因通过n-3 PUFAs而发挥的生理功能、转fat-1基因动物神经系统疾病模型、转fat-1基因动物肿瘤疾病模型、转fat-1基因炎症动物疾病模型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并对转fat-1基因动物抗肥胖作用机理、转fat-1基因动物在优质家畜育种改良中的作用、利用转fat-1基因动物模型研究骨骼肌发育机理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合理利用PUFAs资源和优质家畜改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fat-1基因 动物模型 n-3 PUFAs 作用机理 家畜育种 转基因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菜籽饼和亚麻籽饼对鹌鹑产蛋性能对鹌鹑产蛋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蛋品质及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菜籽饼、亚麻籽饼在产蛋鹌鹑中单独及混合应用效果,为菜籽饼和亚麻籽饼用于蛋鹌鹑日粮提供依据.试验选取480只健康13周龄"神丹1号"蛋鹌鹑,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10%菜籽饼、10%亚麻籽饼和5%菜籽饼+5%亚麻籽饼的等能等氮日粮,预饲期7 d,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日粮添加10%菜籽饼或10%亚麻籽饼对鹌鹑产蛋率、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鹌鹑平均蛋重、蛋壳厚度,增加了料蛋比和破蛋率(P<0.05),菜籽饼和亚麻籽饼混合添加显著缓解了两者单独添加对日产蛋量、平均蛋重、蛋壳厚度、料蛋比和破蛋率的影响;10%亚麻籽饼添加组鹌鹑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混合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鹌鹑蛋黄中ω-3多不饱和脂肪酶(PUFA)含量,并降低ω-6 PUFA/ω-3 PUFA比值(P<0.05),其中以10%亚麻籽饼组富集效果最佳,其次为10%菜籽饼组,再次为混合添加组.综上所述,在总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菜籽饼与亚麻籽饼混合添加对鹌鹑平均蛋重、料蛋比、破蛋率、血清抗氧化能力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小于单独添加组,但对提高蛋黄ω-3 PUFA相对含量效果亦小于单独添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