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姜黄素和地衣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功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姜黄素和地衣芽孢杆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功能、肠道微生物数量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4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35 mg/kg抗生素(D1组)、200 mg/kg姜黄素(D2组)、1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D3组)和200 mg/kg姜黄素+100 mg/kg地衣芽孢杆菌(D4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D1组平均日增重及末重均显著高于D2、D3组(P<0.05),而与D4组差异不显著(P>0.05);D1、D4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和D1组相比,D2、D3和D4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D3组除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溶菌酶活性(P<0.05);D2、D3和D4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D4组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1和D4组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D4组的脾脏和法氏囊指数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姜黄素和地衣芽孢杆菌单独或联合使用均能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环境,联合使用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4种杀虫剂拌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使用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采用拌种的方法对4种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进行比较,并对其安全性和小麦千粒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0%吡虫啉WS 2.1 g/kg、70%噻虫嗪ZF4.2 g/kg和18%噻虫胺FS 4.2 g/kg 3个药剂处理对蚜虫表现出非常好的防控效果和超长持效期,一次拌种均能较好地将小麦全生长季蚜虫种群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防治效果保持在93.18%以上,持效期长达7个月之久,且小麦千粒质量增加19.73%~27.24%,籽粒中无农药残留或远低于国家标准。50%吡蚜酮WP 2.1~8.4 g/kg拌种对全生长季麦蚜的防治效果为54.14%~99.79%,在相同剂量条件下持效期远低于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因此,70%吡虫啉WS 2.1 g/kg、70%噻虫嗪ZF 4.2 g/kg和18%噻虫胺FS 4.2 g/kg是拌种防治小麦蚜虫的较优药剂处理。


猪源Viperin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以及抗体的制备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猪Viperin蛋白在猪体内的抗病毒活性,用IFN-α刺激PK-15细胞24 h,收集细胞提取RNA后,采用RT-PCR方法扩增猪Viperin基因,并连接至p EASY-blunt simple平末端连接测序载体,PCR鉴定后送公司测序正确。采用DNAStar分析猪Viperin蛋白的免疫原性和疏水性,选取抗原性较好的一段基因,采用PCR扩增后,插入pET-28a+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在37℃条件下用IPTG诱导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BL21,SDS-PAGE分析证明,Viperin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包涵体蛋白经过纯化后得到目的蛋白,将纯化蛋白与弗式佐剂进行乳化后颈背部皮下注射9日龄的BALB/c小鼠,14 d后加强免疫一次,收集小鼠血清。采用Western Blot、IFA鉴定制备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该多克隆抗体可以和阳性sViperin真核表达载体pCI-sVIP等表达的猪源Viperin蛋白进行特异性反应。试验成功克隆了猪Viperin基因,并制备了良好Viperi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
关键词: 猪源-Viperin蛋白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大肠杆菌


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对磷素响应的差异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通过分析施磷后小麦群体发育状况、物质生产特性、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探讨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7698、郑麦0856和郑麦0943)对磷素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施磷可促进郑麦0856分蘖,增加其成穗数。施磷还可不同程度提高3个优质小麦品种生育前期同化物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移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以郑麦0856增幅最大,其增产幅度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主要归因于成穗数的增加;磷素吸收效率于施磷条件下最高,郑麦0856的磷素农学利用率也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说明郑麦0856对磷素较为敏感。郑麦7698不施磷条件下花后干物质转移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经济系数均最高;其产量及各构成因子、磷素利用效率、磷素收获指数和磷肥生产效率无论是施磷还是不施磷条件下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初步认定其具有磷高效利用特征。


马铃薯M病毒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的精准检测技术,根据PVM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保守序列设计微滴数字PCR(dd PCR)的引物、探针,建立PVM的dd PCR检测技术。以田间采集并经RT-PCR验证的PVM及其他4种同样可侵染马铃薯的病毒(PVX、PVY、CMV、TMV)总RNA为模板,进行dd PCR特异性分析;对PVM的总R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并用作模板,进行dd PCR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dd PCR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检测马铃薯上的PVM,与实时荧光RT-PCR结果一致;最低可检测5.7 fg/μL的总RNA,比实时荧光RT-PCR灵敏度高100倍。说明建立的dd PCR检测方法可用于PVM的准确鉴定。
关键词: 马铃薯 马铃薯M病毒 微滴数字PCR 实时荧光RT-PCR 检测


玉米雄穗分枝数主效QTL定位及qTBN5近等基因系构建
《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立足于发掘玉米雄穗分枝数优异基因资源,利用郑单958骨干亲本郑58和昌7-2构建的188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家系群体,结合288个多态性分子标记构建的连锁图谱和2年玉米雄穗分枝数表型数据,运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个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的一致性主效QTL,分别位于玉米5条染色体上。通过连续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位于bin 5.05的控制雄穗分枝数主效QTL-qTBN5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对基因遗传效应进行了验证,并将qTBN5进一步定位在13.2 Mb区间之内,为玉米雄穗分枝数主效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黑暗诱导衰老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旗叶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是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阐明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不同生理特性的变化对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旗叶衰老速率快慢是影响小麦产量水平的关键因素,目前对于不同小麦品种衰老过程中旗叶光系统Ⅱ功能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试验选用1941—2014年间河南地区不同时期种植的31个品种,通过黑暗诱导离体叶片衰老,测定旗叶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光系统Ⅱ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品种演替过程中旗叶的叶绿素含量逐渐提高,衰老过程中近代品种叶绿素的降解速率低于较早年代品种;旗叶衰老过程中,近代品种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J点上升幅度小于I点;品种更替过程中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数目逐渐增加,但是近代品种降低速率低于较早年代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未衰老叶片中F_v/F_m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随着衰老程度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大,且趋势线斜率逐渐提高;光系统Ⅱ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数目与品种育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且随着衰老程度增加,相关程度和趋势线斜率均显著提高.综上,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旗叶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降解速率逐渐减缓,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中Q_A到Q_B电子传递的抗衰老能力得到改善,从而减缓了衰老过程中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有活性反应中心的衰减速率,同时,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和旗叶光系统Ⅱ抗衰老能力的增强也是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逐渐提高的重要因素.


芝麻枯萎病害条件下籽粒及其制油品质变化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芝麻枯萎病害对芝麻籽粒品质及制油理化指标的影响,以不同枯萎病害程度(0级、1级、2级、3级)下收获的3个白芝麻品种(4816、P12-0、P21)籽粒为材料,对芝麻籽粒外观品质、营养组分、微量成分以及芝麻油品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害下,3个品种籽粒的千粒质量降幅为1. 90%~38. 49%,明度指数L值降幅为0. 35%~7. 02%,3个品种ΔE随病害程度提高逐渐增加,分别为0. 59~3. 10、2. 24~4. 29、0. 52~4. 14;与0级相比,1—3级枯萎病害程度下,芝麻籽粒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变化幅度为-1. 28%~1. 61%和0. 54%~5. 08%,脂肪酸及氨基酸组分含量总体变化不大;芝麻籽粒灰分含量与枯萎病害等级呈正相关,3个品种3级病害籽粒灰分含量较0级分别提高了16. 04%、12. 05%、19. 21%。3个品种3级病害芝麻籽粒所制芝麻油酸价与0级相比变化显著,均呈现升高趋势,分别为5. 39、6. 80、3. 07 mg/g,且均超出GB 8223—1987标准中1级芝麻油酸价标准(3 mg/g)。3级病害下,3个品种芝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化不大,幅度分别为-0. 68%~0. 80%和0. 68%~5. 87%。芝麻油中主要抗氧化成分芝麻素、芝麻林素和维生素E的含量在3级病害时呈无规律变化。表明枯萎病害影响芝麻籽粒的外观品质和灰分积累,同时对酸价的影响也不利于高质量芝麻油的生产与储存。


不同栽培模式冬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光热资源利用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2013—2014年在河南省新乡县高产区大田,以当地传统栽培模式(FM)和全生育期不施氮肥(CK)为对照,考虑播期、播种密度、灌水次数、肥料水平及施肥方式等栽培措施,集成T_1、T_2、T_33种栽培模式,分析了5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量,探讨了其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特征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T_2模式下小麦的籽粒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转运率也均以T_2模式最高; T_3模式下小麦的氮素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最高,而花后氮素积累量则表现为FM、T_1模式显著高于CK、T_2、T_3模式; T_1模式的氮盈余和氮表观损失均高于其他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干物质总积累量和花后氮素转运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总积累量与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总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转运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从光热资源利用、产量和产投比来看,T_2模式为当前该地区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模式 光热利用效率 物质转运 氮素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