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置入式生态滤床对低温季节重污染河水水质的改善效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传统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SFW)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下部存在水层的置入式生态滤床系统(IEF),对比研究了IEF和SSFW在不同季度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SSFW相比,IEF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在整个实验期间对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6%、78.4%、64.7%和51.9%,比SSFW高出13.1%、6.9%、12.1%和7.3%。温度对SSFW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在温度较低的第4季度(10—12月),SSFW的去除率明显下降,但IEF的处理效率依然能保持较高水平,对TN、NH3-N、TP和COD_(Mn)的平均去除率达57.9%、63.0%、58.7%和51.8%,比SSFW高12.8%、11.1%、10.2%和7.2%,表明IEF能够部分解决低温季节湿地处理效率低的问题,对重污染河流水质净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PCR-RFLP技术分析H-FABP基因在5个猪群体中的多态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肉质是猪肉的重要经济指标,肌内脂肪(IMF)含量是影响肉质的重要因素。H-FABP基因是调控猪肉IMF含量的候选基因。【方法】本实验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H-FABP基因多态性,并检测该基因在5个猪群体:杜洛克(100头)、长白(80头)、大白(150头)、申农(80头)、梅山(140头)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结果】H-FABP基因在杜洛克、大白、申农猪群体中检测出DD、Dd和dd 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DD(0.02)、Dd(0.23)和dd(0.75);在大白猪群体中基因型频率DD∶(0.25)、Dd(0.49)和dd(0.26);在申农猪群体中基因型频率:DD(0.10)、Dd(0.30)和dd(0.60)。在长白猪群体中检测的所有样品为dd型;在梅山猪群体中检测的所有样品为DD型。【结论】H-FABP基因在5个猪群体中呈现不同基因型。在长白猪和梅山猪群体中呈现偏态现象。在杜洛克和申农猪群体中主要为dd型,在大白群体中主要为Dd型。
关键词: 猪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多态性


桃果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桃是高营养果品,栽培面积大,分布广,是我国主要果树品种之一,但由于桃果特殊的生理生化特点和栽培学特性,桃果采后保鲜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突出表现在采后容易造成损伤,低温冷害引起的组织絮化、腐烂、褐变等问题,造成巨大采后损失,严重影响桃产业健康发展。本文在研究和调研基础上,探讨分析了桃果采后生理生化变化,对桃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探究了桃果实采后不同的保鲜措施与方法,以期为延长桃果保鲜期,提升桃果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为桃果采后保鲜物流提供技术参考。


基于SSR标记的花菜类种质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选用41对带型清晰的多态性引物,对145个花菜类品种和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74个多态性位点,每组合的多态性条带数从3~17之间,平均为7.0。利用NTSYS-pc2.10e软件采用Jaccard’s相似系数和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个亚群。大部分具有亲缘关系的品种依青花菜、松花菜、紧花菜和芥蓝各聚为一类群,其结果与花菜形态学分类具有高度的相符性;145个品种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7,变化范围在0.59~0.99之间,青花菜、紧花菜和芥蓝品种间的平均相似系数均为0.81,松花菜为0.88,类群内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以GLM分析,发现28个与熟性相关联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41 8~0.210 8;以MLM分析,发现8个与熟性相关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41 5~0.073 2。这些标记主要位于C2、C5和C9染色体。
关键词: 花菜 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群体结构 关联分析


市售鸡肉中四环素耐药菌污染特征初探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描述鸡肉产品中四环素耐药菌的污染状况,初步评价四环素耐药基因通过市售鸡肉产品进行迁移的潜在风险。在上海13个区采集55个冷冻鸡肉样品、50个冷鲜鸡肉样品和3个现宰鸡样品,分离对四环素或强力霉素不敏感的细菌(Tet~(is)或Dox~(is)),研究其耐药特征,并筛查7种四环素耐药基因和一类整合酶基因int I。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分离出Tet~(is)菌,菌落数为1.00×103~1.51×108CFU/g;从96.19%的样品中分离出Dox~(is)菌,菌落数为5.01×10~7.76×106CFU/g;两类抗生素不敏感菌的数量在现宰样中最高,冷鲜样次之,冷冻样最低。738株Tet~(is)和Dox~(is)菌普遍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其中165株菌中耐药基因tet A,tet B,tet C,tet E,tet G,tet L,tet M和int I的检出率分别为9.70%,20.00%,4.24%,9.70%,15.80%,29.70%,61.80%和46.10%。耐药基因的寄主菌包括埃希氏菌、葡萄球菌、肠球菌、奇异变形杆菌、不动杆菌、鞘氨醇杆菌和土地杆菌等,大多数菌的四环素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大于64μg/m L。综上,市售鸡肉产品中四环素耐药菌污染较为严重,可能包含巨大的耐药基因池,存在潜在的迁移风险。


取食不同食物的甜菜夜蛾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中肠组织的变化
《应用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观察取食人工饲料和3种寄主植物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3龄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其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甜菜夜蛾后,剖取围食膜观察在不同时间点围食膜的变化,以及采用组织切片法探究取食人工饲料和不同寄主植物的甜菜夜蛾感染病毒前后其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幼虫感毒后的围食膜首先由无色透明、具有弹性的圆桶状结构,变成乳白色、弹性降低的单片状结构,随着感毒后时间的推移,围食膜破坏严重,变成无弹性的碎片状。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和人工饲料的甜菜夜蛾在未感染病毒时其中肠组织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感染病毒后甜菜夜蛾中肠组织围食膜被破坏或消失;中肠柱状细胞伸长、变形,细胞间隙变大,排列混乱,细胞脱落,肠壁变厚。此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取食人工饲料和不同寄主植物的甜菜夜蛾中肠组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对取食人工饲料和黄豆的影响类似且最大、甘蓝次之,蕹菜最小。【结论】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甜菜夜蛾中肠组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取食不同寄主植物时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甜菜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寄主植物 中肠 组织病理学


同步检测动物源性成分的五重PCR的条件优化和检出限分析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肉制品中牛、羊、猪、鸡、鸭等动物源性成分的快速高效多重PCR检测方法,利用5对牛、羊、猪、鸭和鸡等动物源性成分特异性PCR引物(靶基因序列来源于线粒体基因组),对多重PCR反应条件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检出限。结果表明,多重PCR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鸭源特异性引物浓度0.12μmol·L~(-1),鸡源特异性引物浓度0.16μmol·L~(-1),猪源特异性引物浓度0.16μmol·L~(-1),羊源特异性引物浓度0.32μmol·L~(-1),牛源特异性引物浓度0.24μmol·L~(-1),退火温度58℃,d NTPs浓度0.20 mmol·L~(-1),Taq DNA聚合酶添加量5 U,循环次数40。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所建立的牛、羊、猪、鸡和鸭等5种动物源性成分多重PCR的g DNA检出限达到20 pg。应用优化后的多重PCR方法对21份市售肉制品样本进行盲样检测,验证鉴别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与现行标准的检测结果一致,掺假率达42.86%。本试验结果为肉制品中该5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不同类型果袋对‘新凤蜜露’水蜜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高桃果实的外在和内在品质及商品价值,对水蜜桃生产中常用的各种果袋进行了筛选试验。以‘新凤蜜露’水蜜桃为材料,研究了9种纸袋(2种单层白袋、3种单层黄袋,1种复合袋,3种双层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袋内透光率与纸袋的颜色、质地和层数有关,其透光率大小依次为白袋>黄袋>黑袋,单层袋>双层袋;(2)果袋的透光率与果实着色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成显著正相关,透光率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提高果实品质;(3)大部分类型果袋处理降低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和果肉硬度,但是差异未到达显著性。综合比较,小林袋较适合上海地区‘新凤蜜露’水蜜桃套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