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流行于猪群中的一种新发肠道冠状病毒,能引起猪腹泻、呕吐、脱水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威胁。PDCoV可在猪、禽类和牛体内复制,甚至在人体血浆样品中检出,具有潜在的公共安全问题,存在引发大流行的威胁,深入开展PDCoV的致病机理研究对该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其入侵宿主细胞以拮抗干扰素反应、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自噬、抑制细胞焦亡途径来逃避宿主免疫应答,以及其他影响PDCoV复制的分子机制方面对其致病机理进行总结,为后续科学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借鉴。


香菇种质评价及自交菌株菌丝遗传特性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2个香菇供试菌株进行生理(细胞不亲和)、生化(酯酶同工酶)、表型(农艺性状)评价,筛选出遗传距离较远且优势互补的2个菌株XG4619和XT08作为亲本。采用原生质体单核化制备两亲本的单核菌株,获得菌株XG4619单核体3个(b19,b20和b28),XT08单核体5个(T21,T24,T28,T29和T30)。将XG4619和XT08的单核进行单单杂交获得杂交菌株4株:b19×T21,b19×T24,b20×T30,b28×T30,通过出菇试验选择1株性状优良的杂交菌株b19×T21收孢子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减数分裂产物(单孢子)195个,在所获单核中选取2个交配型为A1B1的单孢萌发的单核菌株与50个交配型A2B2为单核菌株进行两两自交,获得自交菌株100株,对自交菌株菌丝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香菇菌株在体细胞不亲和性、酯酶同工酶、农艺性状方面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F2代自交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浓密度、菌落边缘形态等方面存在显著的遗传多样性,说明减数分裂产物(孢子)发生了重组,因此自交菌株也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通过自交进行种质创新。


担子菌类食用真菌双核体生物学性质研究进展及其启迪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担子菌类典型食用真菌,如香菇、灵芝、金针菇、糙皮侧耳、刺芹侧耳、黑木耳等,其生活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双核体。双核体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生成单核体,可亲和的单核体之间通过质配形成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体。目前对食用真菌单核体的研究结果拓展了对单核体和双核体生物学性质特性的认识。双核体细胞作为一种单倍双核存在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许多研究者对双核体的等级秩序、适配性、稳定性等生物学性质开展了一些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为菌种种性维持、杂交育种创新、遗传学研究范式建设等工作带来诸多启迪。对双核体在作为菌种中表现出的增量性、可育性、全能性等特性的分析,可以为解决食用真菌菌种种性长期维持稳定的问题带来启迪。双核体细胞核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以及互补关系对杂交育种创新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核间等位基因在双核体细胞中存在不同的表达水平,为从双核体视角研究食用真菌的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对食用真菌双核体的研究有可能形成更加具有学科特色的食用真菌研究范式。


几种天然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及协同增效研究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打孔法、倍数稀释法测定丁香等12种植物精油对常见食品病原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抑菌圈,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以评估抑菌效果。选择较强抑菌活性的精油复配,利用倍数稀释法研究协同指数(SI),选取一种复配精油对冷鲜鸡胸肉进行保鲜,研究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计数和风味变化。结果表明:12种植物精油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为0.3~7.3 cm,MIC为0.98~125 g/L,MBC为3.91~500 g/L。筛选出4种精油两两复配,得到4种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沙门氏菌的协同增效组合,SI最低值分别为0.750、0.375和0.375,其中牛至-松针精油组合明显抑制了鸡胸肉冷藏期间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上升幅度,货架期延长了5 d。该研究筛选的植物精油对食品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复配增效可有效降低MIC,牛至-松针精油组合对冷鲜鸡胸肉保鲜效果良好,可用于天然食品保鲜剂研发。


蘑菇:四季皆宜的真菌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包括向全球80多亿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日益频繁的像新冠感染(COVID-19)这样的的病毒大流行,以及全球变暖和污染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地球环境恶化.而应用蘑菇生物学可部分解决这些挑战.蘑菇生物学是真菌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蘑菇真菌,由三个分支组成:蘑菇科学,描述与蘑菇栽培相关的活动;蘑菇生物技术,侧重于使用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增进健康和福祉,预防和治疗疾病;蘑菇生物修复,涉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特性.蘑菇既可以在大型工业规模的生产设施中培养,也可以在资本密集型操作不合适的情况下培养.在后一种情况下,作为"家庭手工业"的蘑菇生产可以丰富当地人口的饮食,特别是在蛋白质缺乏的地区,解决可耕地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作为经济作物为农民创造额外收入.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持续技术改进和创新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在商业规模上扩大人工/半人工栽培的物种数量.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蘑菇营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包括抗肿瘤、抗癌、抗氧化、保肝、抗糖尿病、抗微生物、降低胆固醇、保护基因,以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最广泛的蘑菇药理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特别是β-葡聚糖)、多糖-蛋白复合物、三萜、凝集素和真菌免疫调节蛋白.蘑菇在农业也可用于天然生物控制剂、食品产业中的调味化合物和化妆品中的特性成分(药妆).蘑菇转化栽培基质中木质素成分的生化系统也可用于降解污染我们环境的各种顽固的合成化合物(如合成染料、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杀虫剂和弹药).在自然和人为管理的生态系统中,菌根菌对恢复和增强森林健康和多样性起着核心作用.菌根的共生通常在最极端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如在贫瘠的土壤、干旱或金属污染环境中.据报道,树木根部菌根真菌可保护树根免受几种根部病原真菌带来的有害影响.除了生态重要性外,黑块菌(黑松露)和松茸等菌根物种因其烹饪特性而备受重视.


棘突蛋白氨基端嵌入标签(记)蛋白的重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拯救和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动物传染病,其致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PEDV结构蛋白之一——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S protein)负责病毒的侵染、入胞等过程,该蛋白结构和功能研究是PED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S蛋白分为两个功能域,N端的S1亚单位和C端的S2亚单位,以往研究表明PEDV DR13att毒株S1N (19-233 aa)结构域缺失,不影响DR13att毒株的存活和增殖。【目的】基于靶向RNA重组技术,在PEDV (DR13att) S1N结构域分别引入HA标签基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EX2)基因,构建重组PEDV,考察S1N结构域能否被标签(记)蛋白或多肽替换。【方法】利用靶向RNA重组技术的PEDV反向遗传学操作平台,将转移载体p-PEDV-DR13att的S1N结构域(1-234 aa)分别替换成HA基因、APEX2基因,进行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再分别将线性化的载体体外转录的RNA转染至m PEDV感染的LR7细胞,然后在Vero细胞上拯救重组PEDV。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RT-PCR检测、测序、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重组病毒进行验证,最后测定重组病毒滴度并绘制重组病毒生长曲线,探究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的生长特性。【结果】构建的重组病毒经过拯救和传代,发现引入HA标签蛋白的重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 PEDV-DR13-S1N-HA (r PEDV-DSH)在P1代出现细胞病变,引入APEX2蛋白的重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 PEDV-DR13-S1N-APEX2 (r PEDV-DSA)盲传至P4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对P4代的r PEDV-DSH、r PEDV-DSA进行RT-PCR检测、测序、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证实引入HA标签的重组病毒r PEDV-DSH拯救成功,而携带APEX2的重组病毒未能拯救成功。重组病毒r PEDV-DSH生长曲线表明rPEDV-DSH与亲本毒株DR13att有相似的生长趋势,但病毒增殖水平显著低于亲本毒株。【结论】HA标签替换S1N (1-234 aa)结构域的重组PEDV rPEDV-DSH成功拯救,为进一步研究S蛋白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建立了基础。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HA标签 靶向RNA重组技术 S1N结构域


番茄含糖量不同的两个材料果实转录组初步分析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含糖量(8%)和普通含糖量(4.5%)番茄为研究材料,选取绿熟期、转色期、粉红期和红熟期的果实样品,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两种材料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普通番茄与高糖番茄4个时期共有的差异基因有288个,其中下调的有174个,上调的有114个,转色期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转色期,且富集的GO功能类也最多。KEGG分析表明,转色期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最多,主要集中在糖、酸代谢等通路。对糖、酸代谢过程关键酶的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30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不同秸秆配方对双孢蘑菇‘申K6’性状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秸秆配方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申K6'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影响,配制培养料A(54%麦秸秆、41.5%鸡粪、4.5%石膏)和B(52%麦秸秆、22%鸡粪、20%稻秸秆、6%石膏),分别测定一次、二次和三次发酵料的pH、含水量、氮含量、灰分含量、碳氮比、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以及子实体的单菇重、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产量、表面亮度、褐变指数、总颜色变化和硬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同一发酵阶段,培养料B的含水量和灰分含量均低于A,且B的一次发酵料和三次发酵料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同一发酵阶段,培养料B的纤维素含量高于A,其中B的三次发酵料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培养料B的一次发酵料半纤维素含量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子实体菌盖直径、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比值和表面亮度均高于A,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菌柄长度和总颜色变化均低于A,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子实体总产量为33.62 kg·m-2,高于A的28.10 kg·m-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稻、麦秸秆栽培的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态、色泽和抗褐变能力均优于仅用麦秸秆栽培的子实体.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多种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其中,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凭借其简单、快捷、检出限低、特异性强等特点,被应用于检测转基因作物蛋白、抗生素、违规添加剂、生物毒素等多个领域。本文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发光体系、构建模式及其近几年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食品安全 检测 纳米材料


双孢蘑菇新品种‘申K6’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孢蘑菇‘申K6’品种是通过对美国A15品种进行系统选育获得的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适于培养料三次发酵双孢蘑菇栽培的新品种。菌落形态为贴生型,子实体单生,直径3.5~5.0 cm,高度2.5~2.7 cm,组织致密,不易开伞,菌盖厚实,呈椭圆形,洁白、光滑。菌丝在10~35℃下均能生长,最适24~28℃;出菇温度12~22℃,最适16~18℃,抗逆性强(抗高温)。从进料到采收18~20 d。平均产量28~31 kg·m~(-2)(未加添加剂),适合鲜销。适用于双孢蘑菇培养料三次发酵和工厂化栽培模式。

